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36

第36章 美丽人生——幸福要自己酿造(1)

无论财富、权力、地位、名气的差别,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美丽的人生就像醇香的美酒,需要我们自己来酿造。打开心结,让我们为了明天而努力;释放潜能,让我们的人生有出彩的机会。内心强大可以创造财富;快乐人生也是可以练成的。

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完美其实是人类的一种错觉,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总是追求完美、追求极致,那他注定就是失败的。不管做什么,当我们用完美作为衡量的标准时,就注定会存在缺陷。

心理学家阿仑森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尤为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演讲者,其中两位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属于才华出众的一类;而另外两位则是相对平庸的演说家。

在演讲的过程中,一位才华出众的演讲者不小心将桌上的水杯打翻在地,水很快就流了一地,演讲台上原本很严肃的演讲者露出了窘迫的表情,随即向大家道歉;而另一位才华出众的人表现完美无缺,丝毫差错都没有出现,顺利做完了演讲;另外两位才能平庸的选手也出现了相似的现象,其中一个在演讲时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另一个平平淡淡地完成了演讲,没有出现错误。

等到演讲都结束了,实验者在听众中进行了一次“最受欢迎演说家”的评选。结果是:才华出众、在演讲时打翻了水杯的演讲家留给大家的印象最深,被评为“最受欢迎演说家”;才华出众、未犯任何错误的演说家得票数位居第二;才华平庸者中,那个同样打翻了水杯的演说家得票数居于第三位,才华平庸、没有犯错的演说家排在最后。

根据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家阿仑森总结说,完美的人因为距离感,使人有种望尘莫及之感,因而很难接近;假如优秀的人能够表现出平凡人的一面,比如犯错误,很快就拉近了他与大众的心理距离,人们总是喜欢那些有些特殊才能而又容易亲近的人。

人们愿意结识那些优秀的人,但往往又会因为他们表现得太过完美而令人敬而远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些具有优势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但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以很快降低或消除这种心理压力,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如果一个人太过完美,那他的身边要么全部都是完美的人,要么就没有人,完美有时就是一种缺陷,而不完美恰恰就是另外一种美。因为缺陷和错误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更是人之常情,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

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吗?回答之前,请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吧。

1.你是不是有“非黑即白”的倾向,很少会注意到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2.你是不是常常因为现实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难以完成某项任务?

3.当你在努力地做一件事或完成一项任务时,会不会总是担心自己不擅长并因此而影响你的积极性?

4.你是不是会过分纠结一些别人都很少在意的细节、规定或者是时间进度等问题呢?

5.你是不是喜欢将“能否按照你的方式行事”作为决定是否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以上五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的”,那你就属于完美主义者,不要急着否定,再细细回想,你的情绪是不是莫名其妙地低落或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这并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原因的,即你的完美主义要求给自己定的标准太高了,完美主义不但是你用来要求自己的标准,也是你衡量身边人的标准。所以,你一定经常感到挫败和痛苦,而你身边的人也一定认为你太挑剔了。

茱莉亚·卡梅隆曾经在《艺术家之路》一书中写道:“完美主义其实是导致你止步不前的障碍。它是一个怪圈——一个强迫你在所写所画所做的细节里不能自拔,丧失全局观念又使人精疲力竭的封闭式系统。”完美是一个人创造力、生产力和清醒头脑的最大敌人,人们在完美主义中步履维艰,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让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感到困惑,也让追求完美的个人陷入情绪黑洞。所以,冲破完美主义的怪圈,在充满瑕疵的世界中寻找美好,人才会活得充实而充满惊喜。

要克服完美主义,不妨听听心理学家的建议,从以下心理技巧中找到最适合你的。

1.运用“甜柠檬心理效应”暗示自己。

话说有一只狐狸到处寻找吃的东西,好不容易找到一架大大的葡萄,却因为够不着而吃不上,几经周折却始终没找到想吃的可口的食物。后来,它发现了一个柠檬,狐狸知道,柠檬属于柑橘类水果,闻起来芳香扑鼻,吃起来却酸涩味苦。但饥饿难耐的狐狸不得不吃下这个柠檬来充饥,于是,他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说:这正是我所寻找的,是我想吃的!这种自己安慰自己说柠檬是甜的,正是自己想要的心理安慰现象,后来被心理学家称为“甜柠檬心理效应”。

完美主义者要经常学习狐狸精神,用“甜柠檬心理效应”暗示自己,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当完美主义者对目标有着过高的期待时,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在要强的自尊心作用下,很难找到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这时候“甜柠檬心理效应”会启示完美主义者回归现实,珍惜眼前,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其他的目标都是理想化的东西。这种把以前的目标价值贬低的做法,虽然会不同程度地失去完成预期目标的动力,但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来说,是很有作用的,可以帮助多数失意者实现情绪上的软着陆,减少情绪上的大幅波动。

2.分析完美和不完美的利弊。现在准备一张纸或一个本子,一支笔,然后把你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坏处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你也许就会发现坏处远比好处多得多。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再好好分析这里面的好处和坏处,不妨对其中的好处做一个验证实验。将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即高标准、中等标准、低标准,然后再试着将这些标准降低,观察自己的表现在降低标准之后会不会也跟着降低,结果将会令你吃惊——降低了标准之后,你的表现竟然比以往更好了。因为,你以往总是以为自己不行,认为失去那些标准之后自己就会失去方向,而事实上,完美主义的要求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基础。

3.假设你已经放弃了追求完美。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如果不去追求完美时,就会变得不快乐,没有办法去享受生活,这是完美强迫症的表现。要想祛除这种想法,最好是使用反完美主义法则,即假设你现在就是一个不追求完美的人。制定一个计划,包括很多日常琐事、生活中的娱乐项目、工作上的任务等,将你从这些事情中获得的满足程度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首先估量一下自己完成以上活动的完美程度,用百分比记录下来;再衡量一下自己完成每项活动或任务之后的自我满意程度,同样用百分比记录下来;最后,把前后两次记录下来的百分比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进而找到“完美度”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你先前在两者之间确立的关系被打破了。

紧接着,用你的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随性地做以上事情,看看自己在其中是不是会感到不快乐,你的满意程度会出现什么变化。如果你还是不能坚定决心,那就去寻找吧,看看是否真的有臻于完美的事物存在,完美主义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比如,近距离观察别人的衣服,你会发现很多褶皱,有不少灰尘落在上面,但是远远看上去,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甚至觉得很完美,与穿着这件衣服的人很搭配;转移视线,再观察另外一个人,这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她的身材很好,尤其是那头秀发被巧妙地盘在脑后,看上去简直完美无瑕,很有气质,你赞叹她居然有如此高超的盘发技巧。但是现在,把距离拉近点(在不冒犯对方的前提下),再仔细观察她的头发是怎么盘起来的,忽然你发现在她那柔顺的发丝里面居然有几块白色的小东西——头皮屑,一时之间,你的完美主义塌陷了。也就是说,当你越仔细、越细致地去看待一样事物时,完美是不存在的,任何完美的标准都会被否定掉。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只会令你陷入失落,为什么不放弃呢?

4.战胜恐惧感。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者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内心一直伴随着恐惧的影子。这是很多完美主义者不愿承认,也很难意识到的。想一想你为什么会追求完美,是不是有种力量在驱使你万事必须精雕细琢,而如果放弃了完美主义,便会感到担忧和恐惧,似乎天要塌下来了。

完美主义者之所以有着十分苛刻的行为模式,恐惧起到了很大一部分的推动作用。强迫型拖延者就是完美主义的追随者,会在一切人或事上追求尽善尽美,因此在很多小细节上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结果导致拖延。比如,你每天上班前都要花好长的时间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发型,拿着梳子或剪刀这里修理一下,那里再整理一下,结果不是迟到了,就是要提前好几个小时起床,有严重点的最后不得已减少自己的工作量,直到最后再也工作不下去,变成了废人。

这种恐惧源自对自己的不自信,总是盯着自己的短处,生怕被发现。其实,人人都很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你,你的完美或不完美,也许别人只是一眼带过,而你自己却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想想真的很不值得。

5.学会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开始做出评判时,用来衡量的标准是过程而非结果。完美主义者对结果是很看重的,所以转变这一观念尤为重要。

6.敢于示弱,学会犯错。阿伦森实验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有能力的人偶尔犯点小错,在人前示弱,会拉近人际关系。所以,展示你的脆弱,犯点小错,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你绝对不会被嘲笑,相反还会得到尊重,收获好感。

7.让更多的色彩走进你的视线。世界上的颜色绝对不止黑和白两种,非黑即白的观点是典型的完美主义,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不妨给你的每一段关系,你所从事的每一项任务,你的每一个目标,包括你的衡量标准等,都增添除了黑与白之外的颜色,即接受复杂和混乱,轻松愉悦地去面对一切问题,不要自我设限,彩虹为何如此美丽?因为它是七彩的。孩子的世界为什么都很单纯、很快乐?因为他们总是能够看到彩虹。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规则,远远超出“非黑即白”的标准,比如你能够保证你就是天下第一帅哥或第一美女吗?如果不是,你又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丑男或第一丑女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再比如一篇文章,你不可能要求里面的句句话都是经典,只要有一部分是精彩的,有经典的结论或观点,人们还是会喜欢的。所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荒谬的,你必须给自己增加更多的色彩。

8.巧妙利用你的贪婪心。大多数的完美主义者都有好胜心理,总是希望在一切事情上自己都要成为佼佼者。所以,现在就充分利用这种好胜的贪婪心理,考虑一下,假如自己把标准降低一点,会不会更加成功呢?比如,你要写一篇专业研究论文,为了精益求精,一鸣惊人,你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但是别人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了,而且那些人与你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都是不相上下的。你在这两年内只发表了一篇98分的论文,而别人发表的十篇80分的论文加起来已经有800分了,到底哪一个更成功?这样想,你就会甘愿降低标准,转变心态,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满意度。

9.学会倾诉。完美主义者多半都比较要强,在人前都会装出一副强者的样子,但其实私底下他们也有低落的时候,也有犯错误、出现失误的时候。因此,要想克服完美主义,就大胆地在外人面前倾诉你的低落吧,把你的小自卑、小失落找个要好的朋友说出来,不要做任何掩盖,并向对方请教解决办法。如果你还是担心对方会因为你的这些缺点而排斥你的话,那你就永远都摆脱不了完美主义的折磨。事实上,你只要去试一试,便会发现情况与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对方非但不会排斥你,反而会更加愿意亲近你。

打破心结向前冲

如果人类目前正在面临一种疾病的威胁,相关专家预测这场疾病将会致使600余人死亡,目前有一种可行性方案,但他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文字描述方式:

第一种描述方式:这里有两种实施方案,A方案可以挽救200人;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一个人都救不了。

第二种描述方式:这里有两种实施方案,C方案会导致400人死亡;D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无一人死亡,三分之二的可能性导致600人无一人生还。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阅读了第一种描述方案的人选择的是A方案,阅读了第二种描述方式的人选择的是D方案。如果是你,你将会做何选择?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挽救200人就相当于400人死亡;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救活600人,和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无一人死亡是一样的,而面对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这两种表述方式改变的也仅仅是参照点,人们不愿冒险,于是选择A;在死亡和冒险的面前,则更倾向于冒险,因为死亡是彻底的失去,于是选择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