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33

第33章 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心理调适(1)

生活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处在某个阶段,遭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困扰,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心理关注和自我调节。本章重点针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处在更年期的成年人、因为失独而陷入心理困境的父母亲们以及因父母离异而成为单亲子女的孩子们,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介绍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心理治愈的技巧,希望大家早日找回乐观和幸福。

青春期心理调适

生物学认为,10岁到20岁这段时期是青春期,而在心理学上,则是指15岁到28岁这个年龄段,10岁到15岁其实还是儿童期。所以,青春期也是一个孩子从儿童转化为成年人的一个过渡阶段,被德国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称为“消极反抗期”,也叫“青春叛逆期”,处在这个年龄段内的孩子一般心理都不太成熟,心理闭锁和叛逆成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与行为特征。

心理闭锁及其心理关注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像个刺猬,面对父母沉默寡言,学习不用心,却热衷上网和玩网游……很多家长都这样描述自家的孩子:“儿子总是说不得,碰不得,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女儿喜欢登QQ,我很想看看她都在干吗,和谁聊天,聊什么,不想她耽误功课,但她一见我就收起手机,还说我不尊重她的隐私。”“孩子总说学习压力大,老师的作业多,但我就看到他天天晚上对着电脑写作业,我们家长不让他上网,他就直接扔掉作业不写了。唉,拿他没辙!还指望他考上大学呢!”……

这些都是一些家长在见面时互相“吐苦水”时说的话,这一说才知道,原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有类似的问题。他们不小了,但也不算大,他们好像什么都懂了,但就是不懂什么叫责任心,什么叫懂事,更不愿意多和父母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面对家长态度冷淡,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其实是青春期的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该阶段的心理反常现象被称为“青春期心理闭锁”。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向外界袒露心声,只向一些自己信得过并且能够亲近、交流的对象打开心扉,家长一般都被排除在外。而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们需要做的不是强行管制,而是尊重这种心理现象,给他们一个独立空间,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陪他们度过这段成长期。

有一位中年父亲,女儿上了中学之后,在女儿14岁生日时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就是一个带锁的日记本和一个可以上锁的抽屉,并且给女儿准备了一个单独的小房间。他说:“丹丹,这里以后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了,爸妈进门都会先敲门的。”丹丹一开始很惊讶,因为她的很多女同学的父母都在严格监视着她们的日常行踪,更别提什么隐私了,所以丹丹感到非常快乐,经常回家和爸爸妈妈讲学校里的事情。那本带锁的日记本里也有她不愿和爸妈提及的小秘密,但她和别的女同学比起来,性格明显要开朗很多。

此外,面对一些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学生,很多家长和老师也表示很担忧。针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建议,不要过分制止他们玩游戏,因为会适得其反,越是被禁止的事情,他们反而会越感兴趣。因此,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多与他们交流,教他们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玩游戏而出现明显下滑,家长可以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谈心,引导其认识到玩游戏已经影响到了学习成绩,然后把决定权交给他自己。只要孩子是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加上家长的正确疏导,孩子通常都会有所克制。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暂时放弃游戏,并允许其在提高学习成绩之后适当玩玩游戏。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好,最近又迷恋上了玩游戏,家长也需要与其谈心,必要时可以说服孩子制定一套学习和玩游戏的计划。比如每天放学后要先写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可以玩一个半小时的游戏,成绩提高了就可以增加玩游戏的时间等等。

总之,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尊重孩子并重视他们的决定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承担责任的意识,也容易使孩子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如果家长过分地介入孩子的生活,什么事都是家长做决定,孩子自己却一点发言权都没有,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反感,失去自信心和责任心,甚至和家长作对,形成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及其心理关注

青春期内的孩子大脑发育已经渐趋成熟,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视角也与童年时期有所改变,从以前的单一化正向思维开始向逆向、多向、发散等思维转变;此外,该时期的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意识已经逐渐强化、建立起来,也就渐渐形成了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因此,叛逆是青春期的孩子人性的本质使然,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帮助,在理解、关怀、鼓励和尊重的前提下沟通和交流,施行劝导。

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由于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再加上阅历不足、经验匮乏,孩子的一些认识还不到位,不坚定,容易出现动摇。思维方式有批判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但在认知方面还存在片面性、过激、固执、极端性等,很容易将家长和老师的劝解、提醒、督促等当做不理解和不尊重他们的行为,内心便会产生逆反情绪,做出和家长、老师的劝说完全相反的、甚至是更为偏激的行为来。

所以,家长和老师们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不要因一时生气就责骂,而要在冷静和理智的情况下,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领悟,用宽容的胸怀去看待孩子在这一时期所犯的错误。当然,这并不是一味包容,放任不管,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理关注和疏导。

实际上,叛逆的心理与孩子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不良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粗暴,总是用命令的口吻、无休止的唠叨、专制式的压制等,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出现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应该转变角色,不要做管制者,而是以朋友的姿态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给予其生活上的关照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孩子心灵所需要的呵护。而且,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很关键。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充满笑声的家庭会给孩子的心理注入阳光,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培养,反之,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思想和行为也摆脱不了学校的影响。除了家庭,孩子平时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不当,如过分注重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或挑剔缺点、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偏重优生而忽视差生等,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当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们如果发现了逆反心理或行为比较明显或强烈的学生,一定要先从学校的教育手段分析,找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孩子本身接触到的同龄群体中的不良因素也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孩子在接触同龄人或相近群体时,很容易出现相互认同、相互感染和转化的现象,比如爱出风头、唱反调、突出个性等不良风气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叛逆心理的出现。所以,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引导其用正确的眼光去分辨不同性质的言行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使其学会自我审视和自我调整。

当网络开始流行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孩子也会深受影响。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媒总是注重新奇和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很多内容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了成年人世界中的不良和世俗的东西,影响孩子们反文化心态以及反文化意识的产生与形成。可见,一个剔除了杂质的、干净的文化环境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文化教育。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

有一位法国小男孩,一天,他在客厅玩篮球时不小心将书架上的一个古董花瓶打落在地上,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小男孩知道自己闯了祸。于是,他急中生智,赶紧找来胶水把脆片重新粘在一起,心惊胆战地放回了原位。那天晚上,小男孩一直心不在焉,而他的妈妈也已经发现了异常,并注意到了花瓶的变化。妈妈问他怎么回事儿,小男孩虽然紧张,但还是很机灵,他谎称是一只野猫从窗户外面跳了进来,然后碰倒了花瓶。

这位法国妈妈当然不会相信,但是她并没有当场拆穿孩子的“谎言”,反而在就寝之前来到了孩子的房间,并把一个装有三块巧克力的盒子摆在小男孩的面前。她拿出一块巧克力,对儿子说:“这是我奖励你的,因为你的想象力简直太神奇了,在你的大脑里有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会写出一部非常精彩的侦探小说来。”

小男孩十分讶异地看着妈妈,只见妈妈又拿出一块巧克力,说:“这块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的出色的修复能力,居然让一只破碎了的花瓶又恢复了原样,把裂缝黏合得几近完美。”然后她又把第三块巧克力放在了小男孩的手上,说:“这块巧克力代表我的歉意,身为母亲,我不该把容易破碎的花瓶放在容易掉落的地方,我为对你造成的惊吓感到抱歉。”

此时,小男孩早已不再感到紧张或害怕了,反而觉得妈妈特别的美丽和伟大。那次以后,小男孩就再也没有撒过谎了,因为他意识到妈妈是那么爱他并且保护他的自尊心,为了母亲他也愿意做个不撒谎的好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人格形成之间有着十分特殊的密切联系。比如,孩子生在一个“麻将世家”,父母亲都会打麻将,那他们肯定也会打麻将。所以,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不妨先自己做出榜样来,即便不爱看,也要试着做出看书的样子,给孩子做一个正面的榜样出来。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家长们的一些建议:

1.试着用无知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世界。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以前,信息摄入量大了,价值观变得多元化了,现代人大多都在追求舒适和享受。当孩子出现自己不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时,家长应该放低姿态,和孩子共同去认识新事物,而不要总是用自己既往的经验去处理现在的问题。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孩子也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受到关注,家长应该积极认同,不要做出绝对的否定,而是辩证地接纳,允许孩子展现个性,并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指导其正确理解和展现个性。

3.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家长要主动和孩子搞好关系,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的好奇心和童心,借助积极认同,通过沟通达到充分共情的目的;在沟通时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少用刺激性、贬低性的口头语言。让孩子在家里彻底放松,感到在家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在出现矛盾或争吵时,要避免矛盾激化和扩大,关键时候要有策略地解决冲突,比如延迟发怒时间、暂时离开矛盾现场等。必要时也可以做出部分退让,换位思考并做出让步。

4.尊重少数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家长们会在一起讨论,某某家的孩子很不善言谈,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阳光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辞评价会贬低孩子,影响其自我评价。所以,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性格,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不被大众接受的少数群体的观念或文化。比如,孩子不够阳光,性格内向,还有点忧郁,那家长应该做的不是否定他(她),而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因为多数诗人和有成就的人都属于内向性格,忧郁的人更懂得感悟生活,懂得用文字表达内心。

5.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学习不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里唯一的事情,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人格的塑造,家长不能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当孩子有一些不爱学习的表现时,不要过分着急,更不要轻易动怒,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允许他们犯每个年龄段可以出现的错误,因为不同年龄段的经历往往是一种成长的资源,既宝贵又没有第二次机会。

6.巧妙引导孩子面对“早恋”问题。“早恋”是一种不成熟心理的表现,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早恋”倾向时,要引导其转变方式,用正确的方式去喜欢一个人,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和对方考入同一所大学等,并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这个年龄中表现出的美好情感,而不是一味否定和阻挠。当然,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家长可以多留心、多花心思,但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过分强化后果,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处理方式,一定要巧妙,切忌操之过急。

7.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理解。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理解在先,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闭锁和叛逆,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家长根本就不理解自己。所以,家长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看问题,多和孩子分享,帮助孩子但不要随意为他们做决定,不要用价值观的评判性语言去和孩子交流,而是说出自己的担忧和感觉,给予建议而不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