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17542800000009

第9章 还我本来面目——自我、同一性和人格(4)

一项针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显示,有上百位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导致他们不能接纳自己,过分恐惧,无法信赖他人。人越自卑,就越是无法接纳自己,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许多极度自卑者最终无法控制内心的变化,成为精神世界的殉葬品。

另外一种相对极端的摆脱自卑感的方式便是自杀。事实上,每一个内心存在自卑感的人,都在设法改变自身所处的位置来追求卓越、摆脱自卑。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以此来摆脱自卑带来的心理弱势,而建立优越感最直接、最实际而且最完美的方式便是改进环境。

可是,当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感到彻底的绝望时,往往选择最终极的方式——自杀来争取优越感。每一个自杀的人都试图将死亡的罪责推给某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伤害过自杀者,或背叛过自杀者,不管怎样,自杀者通过毁灭自我实现了道德上的超越。

理智地看,如果那些神经质、过度自责和通过肉体关系获得优越感的人能够将兴趣转移到对社会有意义的目标上去,或许能够获得更彻底的解脱。回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是在自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人类想要摆脱无知的、愚昧的状态,才会创造出人类文明。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说,将追求优越感的目标通过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方式表现出来,一个人的自卑,就会成为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的源泉。

每个人都有吸引力——测评你的人格

人格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其中包括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后天的学习等。虽然中国有句古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却不是如此稳固,在人的一生中都一成不变的。童年期因为环境压抑导致的内向、自卑的性格,也可能因为后来的得志转为自信而外向,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即使人们都了解,人格主要是由哪些因素构成,想要具体地了解一个人,仍然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精力。势必要与其共同经历过生活的点滴,才能在诸多细节中摸清一个人的脾气秉性,看到他最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对于用人单位或者招生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在以往的人事录用或者甄选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人来评价另外一个人。这就要求甄选者降低个人的主观意识,一切从客观条件出发。对于每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强人所难。相反,人格测验直接利用被测试者和测试量表之间的“刺激-反应”关系,消除了人事甄选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同时也避免了人为参与的作用,保证了更大程度的公平。当然,这也要求测评所采用的工具是准确的、公平的。

为此,心理学家在研究、分析人格构成的同时,还致力于开发测试人格的方法,试图通过规范的方式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如今,想要应征入伍的人,必须做一套包含300多项测试题的人格问卷;心理咨询师在考试前,需要完成500多道人格测试题;应聘工作,在没见到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时,首先要通过心理专家那一关;即使去婚介所找对象,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人格测试,才能顺利登记,获得会员资格。

可见,心理测试已经从原本专业的心理研究领域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格测试问卷。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人格测试”这一关键词,竟然能够找出900多万个相关网页,可见人格测试在网络上的受欢迎程度。

西方研究人格测试已经有一段历史了,也开发出多种测试人格的方法。在众多的测试问卷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自陈式测验,一是投射测验。所谓自陈式,顾名思义,就是由被测试者来描述自己的人格。这一测试的假设是,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因此,诸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都是由被测试者完成问卷中的问题,然后由测试者根据答案推断其人格特点。

投射测验则另辟蹊径,和自陈式测验有许多不同之处。投射测验的假设是,根据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于是,所有的投射测验都选用图片、言语和物品刺激等,比如罗夏墨迹测验选用的是模糊的图形,主题统觉测验选用的是各种场景图片。

心理励志大师皮克·菲尔曾经在奥普拉·温弗瑞的脱口秀节目中进行过一项属于自陈式测验的“菲儿人格测试”。测试的原则和其他自陈式量表一样——根据问题描述,选择第一印象的答案,最后根据各项所得综合计分,判断一个人是内向的悲观者,还是缺乏信心的挑剔者,或者是平衡的中道者。

在简单的10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家判断人格特质的基本原则。

“菲儿人格测验”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你走路时是?”选项为“大步地快走”、“小步地快走”、“不快、仰着头面对着世界”、“不快、低着头”和“很慢”。这五个选项的计分分别为6分、4分、7分、2分、1分。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总分最高的人格类型是“傲慢的孤独者”,得分在60分以上,而傲慢的孤独者在走路时,一定是速度不快,仰着头面对世界的。

此外,作为计分最低的选项,“很慢”一定是“内向的悲观者”的选项。“菲儿人格测试”中的其他类型,则根据所有选项在每一种人格类型中所占的权重,分别落在了不同的得分区域中。

反过来也可以推论,在这五个选项中,“很慢”就是用来表现内向、悲观的人格特质,“不快,仰着头面对着世界”则用来表现傲慢、孤独的人格特质。在其他的题目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比如“临入睡的前几分钟,你在床上的姿势是?”在五个选项中,“仰躺,伸直”、“俯躺,伸直”、“侧躺,微蜷”、“头睡在一只手臂上”和“被子盖过头”的计分分别为7分、6分、4分、2分、1分。

当然,“菲儿人格测试”的权威性远远不如经过多年修订的人格测试量表,比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毕竟,一个能够普遍适用的量表不仅仅需要通过针对性的题目测评被测试者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或者心理障碍的程度,还需要甄别出被测试者说谎、伪装或者不愿意合作的行为。

心理测验的方法能否准确地甄选出合适的人才,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人力资源部门和求职者。然而,和这些尚需要讨论准确性的专业测验相比,诸如星座、占卜、笔迹学之类的人格测试方法则完全没有准确性可言。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福勒效应”,说的便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测试对水瓶座的人有这样的描述:向往自由,不愿忍受约束,追求人世间美好的情谊。试想,将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被测试者都会大呼“真准”——这明明就是每个人都在向往的人格特点嘛!

为了通过实验驳斥星座、占卜、笔迹学这些“非常准”的人格测试,福勒在1948年对他的学生进行了测试。试后,福勒要求学生对测试结果和本身的契合度进行评估,0分最低,5分最高,结果,学生们的平均分数是4.26,契合度非常之高。

有趣的是,福勒给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这一评价是福勒综合了星座中的描述内容,自行编造出来的测试结果。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研究者先给学生一份真实的人格评估,再给学生一份言辞模糊、泛泛而谈的评估。要求学生报告哪一份评估更切合自身,结果,有59%的学生相信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如果你曾经深深地着迷于星座或者占卜术,不妨将所有的答案都当作是描述自己的人格特点来读一遍。在十二星座的描述中,你一定会发现,当你看双子座的描述时,你就变成了典型的双子座;当你看水瓶座的描述时,你就变成了典型的水瓶座。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描述,也没有一个绝对不符合的描述,而这,正是伪科学得以存在的根基。

一人分饰几角——角色冲突

角色是一个来自于戏剧的词汇。在每一部戏剧中,都有主角、配角各种不同的角色。人生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且不止一个。对于某些人来说,你可能是主角;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你可能只是路人甲。但是,在人生这场戏里,你是自己人生不折不扣的主角。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无可避免地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你是丈夫或者妻子;在家族中,你是爷爷的孙子、孙女,是叔叔、大伯的侄子、侄女;在社会上,工作首先界定了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比如秘书、会计师或者检察长。当然,你也可以自行选择扮演其他角色,比如女性主义者、环保人士或者慈善家。

当你担当了某一社会角色,就需要按照角色要求去说话、做事,此所谓社会角色的扮演。如同舞台上的演员需要导演、制片的认可一样,社会舞台上的角色也有一个确定和认同的过程。如果只是个人觉得角色适合,但是实际地位、身份能力都无法契合,这个角色也无法继续下去。反之,在确定“我是谁”这个角色认定的过程中,个体无法接受社会标准的规范,这次角色扮演也是失败的。

有时候,人生就像是一道选择题,当年你选择扮演角色A时,可能就要和角色B擦肩而过。选择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你的内心,当然,对于不同角色的适应与否则取决于你的演技。有人可以同时平衡商业与政治,也可以在黑白之间活动自如。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如此游刃有余,在不同的角色之间穿梭自如。一个人可能无法胜任某一个角色,或者无法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这时候就会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矛盾,此所谓角色冲突。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都可能面临角色冲突的考验。

通常情况下,空间上的角色冲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分身乏术,恨不得自己能够像孙悟空一样,拔一根汗毛就变出来许多个自己,让他们奔赴不同的现场,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试想一下,一个面临五门挂科的学生,一定是期待自己长了五个脑袋,可以同时看五本书,同时考五门课。

另外一种是时间上的冲突。一个人放弃了旧的角色,担任了新的角色,势必会产生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大一学生面对新生活的不适应便是一种。怀胎十月的女性突然见到宝宝的降临,一瞬间发生从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换,也时常令人难以适应。可曾听闻,产后抑郁症可能和角色冲突有关。

角色内部也会产生冲突。当社会标准和个人期望,或者个人理解不一致时,往往会造成个人内心的矛盾。比如一个心直口快的人,有人因为他爽朗的性格喜欢和他做朋友,也有人因为他说话太直,时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躲得远远的。他是选择坚持做自己,还是为了别人委屈自己?

可以说,每个角色都有一种潜规则存在。每个人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想要同时兼顾,连多重角色也要做好。但是,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琐碎、更复杂,于是,接受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无奈,平衡诸多方面,谨慎做好每一个决定,就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扮演什么角色可以自行决定,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选择可能发生冲突的角色。比如一个在微软任职的经理人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年轻人,培养新一代职业经理人,可能完全没有冲突,但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伯想要写小说,希望就比较渺茫了。

而且,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A即B这样的绝对选择。搞学术研究的人常常不愿意出现在公众和媒体面前,一般人也很讨厌公众知识分子每天出来说话,对社会时事评头论足。然而,有些人就可以在学术和公众之间取得平衡,既不失个人独立,又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入为主往往成为一个人扮演多重角色的阻碍。

如果真的出现了角色冲突,首先要问问自己,这个角色需要什么,而我的原则是什么。如果角色需求触碰到做人、做事的底线,或许改变角色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角色是不固定的,今天唱《贵妃醉酒》,明天唱《苏三起解》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