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17542800000004

第4章 脆弱不安的生命——人生的开端(3)

当然,科学家也有另外一个方面的担心。除了这一技术能否在人类身上成功应用之外,防止癌细胞钻了端粒酶的空子,从而长久地存活在人体内,也是未来生物技术面临的一个难题。主持这次研究的教授说,如果这一技术在人类身上应用,可能主要用于治疗和端粒酶有关的人体早衰症状。

人可以活过120岁吗——长寿村的秘诀

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极限。作为最长寿的动物,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而蜉蝣动物的成虫最多只能存活几个小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类目前的平均寿命,男性为81岁,女性为86岁。

2009年9月11日,目前为止最长寿的老人——115岁的美国人格特鲁德·贝恩斯离开了人世。贝恩斯去世之后,科学界开始质疑:一个人的寿命极限是多少?人类真的无法活到12岁吗?针对这一问题,众多科学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考证。虽然他们采用的研究方式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却有着巨大的相似性:人类真的很难活到120岁。

既然男性、女性的最长寿命已经有具体的数字,人们为什么偏偏要揪着“120”这个数字不放呢?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人类寿命的说法,其中之一就是《黄帝内经》记载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中则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可见,古代的中医已经认为,人的寿命应该在100~120岁之间。

当今的科学界,则是利用三种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来计算人的寿命。其一便是细胞衰退学说。细胞衰退学说认为,人体细胞到30岁时达到完全成熟,从此以后,细胞的生命力开始走下坡路,所有器官逐渐衰退。身体器官每一年下降1%,100年的时间正好完全衰退。加上之前的30年,便得出人类最长的寿命——130岁。

第二种说法是细胞更换学说。细胞更换学说认为,用细胞分裂的次数乘以细胞分裂的周期,得出的结果就应该是人类的自然寿命。在人的一生当中,细胞一共分裂50次,每个分裂周期历时2.4年,50×2.4=120,因此人类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20岁左右。

第三种说法是性成熟周期学说。按照在人类14岁进入性成熟阶段,性成熟期的8~10倍,便是人类的寿命极限,因此,人类的寿命应该在112~140岁之间。这三种理论计算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果却非常相近。于是,人们习惯将120岁当作是一个对比寿命的标杆,也看做是人类能否超越极限的一个尺度。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日本冲绳岛被誉为“长寿的世界纪录之岛”,岛上的大宜味村则被誉为是“长寿村”。根据2004年的调查,冲绳岛上的居民有3500人,其中,930人超过65岁,150人超过85岁,46人超过90岁。该地区在世界范围内,高龄老人和长寿老人的比率最高。

“长寿村”的居民是如何活到如此高龄的?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较之日本的其他地区,或者世界的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许多科学家不远万里前往大宜味村,寻找这座长寿村的秘密。

大批的科研人员、人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当地的长寿秘诀在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饮食习惯。由于冲绳岛距离日本本土比较遥远,导致冲绳县成为日本现代化程度最差的地区。所谓祸福相依,大宜味村的居民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也成功躲避了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于是,大宜味村的自然环境得以保持在原始的状态,树木没有被砍伐,河流不曾被污染,汽车数量不多,更没有大型工厂排放废气。这些客观的环境条件为大宜味村人的长寿提供了前提。

谈到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道:“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思是说,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空气清新,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人的寿命也会相应地变长。在平原地区,气温较热,植物生长周期变短,人的寿命就会相应地缩短。这一点,从生活在非洲的马赛族人和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之间的对比中可以获得印证。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地球北端最寒冷的地区,常年和冰雪为伴,以捕食海兽、鱼类、驯鹿为生。虽然他们的饮食都是肉类,却没有一个人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生活在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到了100岁还能够下水游泳、打网球。相比之下,生活在东非的马赛人虽然过的也是游牧生活,饮食结构和爱斯基摩人相似,平均寿命却比爱斯基摩人短得多。

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常年食用一种经过提炼的动物油,这种油保护了他们的心脏和血管。在这一点上,大宜味村人的饮食结构也有其独到之处。由于邻海,村民世世代代以海产品为食。海苔、海云(即海发菜)和各种咸水鱼类是村民餐桌上的家常菜。生物学家研究过这些食物的主要成分,海苔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纳藻酸盐,可以抵抗肿瘤、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村民大量进食自家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这些蔬果则呈碱性,恰好中和了肉类等食物的酸性,保证了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大宜味村还盛产黑糖,因此村民从小养成了吃黑糖的习惯。由于精炼度比较低,黑糖不仅含有糖分,还具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食物看似粗糙,对人体来说却是益寿之宝。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活节奏比东京一类的大城市慢很多,社会压力不大,人们得以在相对舒适、轻松的心境下生活。

随着大宜味村的年轻人相继迁往大城市生活,留在岛上的人也不愿意像父辈那样亲自劳作,开始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进食快餐、工作到深夜、出门用汽车代步,因此,大宜味村的年轻一代开始患上肥胖症、高血脂、心脏病等“都市疾病”,长寿村的美誉开始难以为继。

十月怀胎——妊娠的文化信念

对于怀孕的态度,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版本。即使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汉字中用“胚”、“胎”、“妊”、“娠”、“毓”、“道”几个字来表示生命从孕育到生产的过程。现代医学则更为简单明了:在数以亿计的精子和数以百计的卵细胞中,一对精子和卵子幸运地结合,成就了一个生命的诞生。

当现代医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之时,传统文化中那些包含迷信糟粕的故事版本被人们抛弃,十月怀胎这件事,在更多人眼里变成了一段按部就班的生命发展进程。于是,即使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也知道第三个月可以看到胎儿的指纹,第五个月胎儿长出眉毛和眼皮。

人们在感谢现代医学的发达时,也不可全盘否定文化的作用力,即使那些看起来落后、迷信的传统文化信念,也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毕竟,在现代医学尚未进入中国时,这片土地上已经存在了四万万的人口。而这些人的诞生,全都是借助代代相传的妊娠习俗和那些年老力衰的接生婆来完成的。

由此推论,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存在的地方,一定有其独特的关于妊娠的文化信念。即使是在现代医学并不发达的非洲、墨西哥的非洲移民社区和印度等地区,人们的生息繁衍,除了依靠自身强健的生命力之外,还有来自传统和民间的习俗仪式。

不同的文化对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比如怀孕这件事,在一些文化当中,怀孕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完全不需要特别关心,更不需要特别照看。很久以前,一些笃信天主教的菲律宾人相信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因此有很大比率的年轻夫妇不知道性行为会导致怀孕,女性更不会在怀孕期间采取任何医疗措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整个菲律宾社会的保守氛围之外,和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谈性事”的文化也有莫大的关系。此外,菲律宾人面对涉及价值观的问题时,他们会忠贞地维护已有的、本身的信仰,即使是先进的、有益的知识,只要是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异,他们也会拒绝接受。

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怀孕则被看作是医疗事件,因此,是否能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符合要求的孕期护理和有资格提供帮助的医生,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美国和欧洲的文化中,产前诊断已经被全社会认可,并且成为判断胎儿是否健康的有效途径。

羊水检查能够检测出胎儿是否有染色体或者代谢的异常,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在怀孕初期进行流产。超声波诊断可以判断出胎儿是否存在智力障碍,经常性超声波检查还能够确定胎儿的具体位置。当胎儿可能出现大脑发育或者脊髓发育缺陷时,还可以进行血液检测。当然,这些医疗保健对于那些将怀孕看作自然事件的人毫无意义。

除了常规性的医学护理之外,为了保护孕育中的脆弱的小生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有其固有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