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17542800000028

第28章 无处安放的内心——身份与灵魂(3)

而且,愤怒是具有传染性的。比如说,在公司任普通职员的爸爸被主管臭骂了一顿,憋着一肚子气回家吃饭;饭桌上,爸爸就可能随便找个理由,狠狠地批评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以发泄心中的怨气;感到莫名其妙的妈妈心中委屈,看到不回屋写作业而盯着电视看卡通的儿子,一气之下就打了孩子一巴掌;儿子觉得妈妈不讲理,生气地回到房间,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他只好对着门口的狗狗踹了两脚……一个人怨气冲天往往会带来连锁的反应,尤其是在集体的环境中。如果一份愤怒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招惹了所有的人,那不是得不偿失了吗?

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人们在生气的时候有三种反应,分别是攻击性的生气反应,消极但是具有攻击性的生气反应和肯定、自信的反应。攻击性的生气反应将全部过错归于对方,并且通过伤害对方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如辱骂、肢体暴力等。

消极但具有攻击性的反应表现为拒绝、抵抗的方式,比如沉默的冷战、故意拖延、讽刺嘲笑对方等。当人们敢怒不敢言时,时常会采取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肯定而自信的生气反应则相对理性许多,以不伤害对方的方式,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这种理性的、心平气和的沟通根本不会发生在人生气的那一刹那。如果有的话,只能证明这样的人是心理素质非常强、情商特别高的“奇葩”。一般人的生气反应都是攻击性的,即使放弃殴打真人的计划,也会通过打沙包发泄情绪。

有人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相信了“生气不要闷在心里,要寻找发泄途径”这样的说法,所以,才会用各种方式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出去,所谓“一定要出这口恶气”。最新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生气之后毫无节制地发泄怒气,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在引发愤怒的现场直接发泄,后续的人际压力要比愤怒对心理的伤害更大。

怨气发泄过后,无论是动口还是动手,都可能引发现实的问题,比如,担心对方的报复,担心被公司开除,担心为此惹上官司……即使没有任何实际利益的损失,因为更大程度伤害他人带来的罪恶感也会令人非常难过。相比之下,从其他方面寻求平息怒气的方法显得更明智些。

单就打沙包这种发泄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做法。毕竟,怒气不是因为沙包而起,即使把沙包打烂,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暂时的发泄不过是将愤怒压制到内心中,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愤怒还会回来,并且连本带利,比第一次要强烈得多。此外,长期使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怒火,容易养成攻击性的习惯,而且,持续不断采用这种方式排解愤怒,对情商的提高毫无帮助。

愤怒的情绪让内心的力量集中在仇恨这件事上,甚至处在无能无助的弱者地位,它压抑了内心的力量,同时催生了行为上的侵略性。与其将内心困在愤怒的、充满恨意的空间里,不如将内心感受扩张到外在空间,让愤怒发声。

研究愤怒的心理学家认为,面对愤怒的时候,与其想办法发泄愤怒、消除愤怒或者逃避生气引起的不悦情绪,不如转化愤怒的力量,借助愤怒的情绪重新确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确定自己的内在感受。

在愤怒时,首先问自己“我现在的感觉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之后,分析愤怒的来源,然后确定该怎么做,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许多人会说,“我生气是因为对方说了谎”、“我生气是因为上司的话侮辱了我的人格”……在众多的理由中,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我可以选择不生气。要知道,即使面对相同的情况,并不是由对方的行为来左右你生气与否——实际上,愤怒是一种选择。

人人如热锅上的蚂蚁——社会焦虑

你是否对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感到烦恼?信用卡透支、季度工作考评、永远参加不完的同学婚礼、永远赶不上物价的工资水平……每个人都期待生活更好一点,日子过得更轻松一点,可是,现实世界却总是不那么随心,求学就业、寻医问药、职位升迁,为什么生活中总是出现难题?

面对这种种问题,所有人都开始焦虑起来,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整天叽叽喳喳地争吵,气喘吁吁地奔跑,却依旧逃不出生活的困境。中学生担心考不上好的大学;大学生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青年白领每天穿梭在拥挤的地铁里,为和工资不成比例的房价发愁;中年人奔波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担心抽不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老年人担心退休金化成泡影,身体罢工后又无处看病……放眼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人不在焦虑,没有一个人不是社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当焦虑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心态,感觉生活环境充满了危机,内心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了社会焦虑。无论是工人群体、农民,还是干部、企业家,社会焦虑的范围覆盖了所有人。社会的大变革让时代轰隆隆地向前走,却让更多人的心理处在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状态。

心理学上,焦虑指的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临床上的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在事情未发生之前产生强烈的、不祥的预感。

如果说,抑郁的情绪会让人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中,否定当前的生活,那么,焦虑就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不安和担心。重大考试的失败会让人陷入长期的抑郁和意志消沉状态,可是,在考试之前,那些焦灼不安的担心,那些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便是焦虑强度最大的时刻。在时间的坐标轴上,抑郁的人向往着过去,焦虑的人则害怕未来。

当一个人面对危险时,或者能够预感到危险来临时,那种令人不愉快的焦虑状态属于正常的心理过程,并不会构成疾病。而且,一定程度的焦虑会帮助人鼓起勇气,去面对即将发生的危险。因此,焦虑也被看作是一种应激情境下的本能反应。

如果焦虑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超过了一定范围,事情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成为焦虑症状。过分焦虑会妨碍人处理眼前的危机,甚至可能妨碍正常的生活,继而发展出相应的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长期处在恐慌、紧张的情绪中,坐立不安,提心吊胆,对世界上的一切都缺乏安全感,严重时可能出现颤抖、皮肤苍白、浑身出汗的症状,这种状态又被称为广泛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的患者通常喜欢控制生活的节奏,掌控每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可是,由于他们对未来总是缺乏安全感,有时候又会把未发生的事情想象得非常糟糕,从而不断担心。一个焦虑的太太总是担心没有足够的钱付房租,担心丈夫没有能力养家,又担心自己什么情况下可能失业,实际上,她的担心全部都是多余的,而且是负面的——当焦虑情绪在家庭中传播,常常搞得每个人都不好过。

焦虑情绪也好,焦虑症状也好,它们的产生既有每个个体独特的心理背景,也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闲适的、生活节奏缓慢的社会,人们不太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如北欧的一些高福利国家;反之,忙碌的、处在巨大变革中的社会则会令人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比如今天的中国。

中国在建设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人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竞争关系,于是,人的内心充满了敌意、恐惧和不安全感,人人都陷入了焦虑的循环圈,在失去社会支持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关于社会焦虑的调查,在受访的2134人中,34.0%的人经常感受到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感到焦虑,只有0.8%的人从来没有感到过焦虑。可见,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常态。这种焦虑像具有弥漫性的晨雾一样,不偏爱任何群体:农民工焦虑,大学教授也焦虑,富裕地区焦虑,偏远的西部地区也焦虑。

中国人在如此快速而剧烈的社会发展中变得焦虑,似乎情有可原。那么,西方国家的人们就安享幸福,从未感到焦虑吗?答案是否定的。拿美国来说,尽管它作为发达国家,已经变成了一个富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为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奔波,社会的大部分生产力也都用来生产消费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可是,这个“富裕社会”的运作模式却成了绑架人们心灵的凶手,成为人们焦虑的根源。

在消费品不断生产的运作模式下,如果产品无法被人们消费,生产就会停止,整个社会的运转也会陷入崩溃。于是,生产者负责源源不断地提供产品,销售者就要利用各种手段鼓励人们消费,势必要将消费变成整个社会的生存模式,甚至变成人的本能。

于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就被膨胀的物质填充了,活着的目的也变成了消费。一旦某个个体不再选择消费,或者没有能力消费,就会成为人群中的异数,甚至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为了能够顺利地存在于公认的体制中,即使个体本身不情愿,也要不断地消费,将自己变成物质的奴隶。

正因如此,哲学家马尔库塞才会认为,美国人已经被“富裕社会”的运作方式绑架,作为社会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成为整个社会的消费工具。在此过程中,个体不得不在内心的欲望和外在压力之间挣扎,也不得不面对经济条件和消费欲望相对立的困境。

短片小说《伤痕》的作者卢新华说:“伤痕文学可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过去的历史让人们的心灵上充满伤痕,到了新时代,新的伤痕接踵而来。某种程度上,焦虑正是当下中国社会刻在很多人心上的一道伤痕。此时,满心充满焦虑的人再来听郑智化的那首《中产阶级》,会不会特别有感触——“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在台北的马路上迷失了我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