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17542500000012

第12章 修养课——非淡泊无以明志(1)

日本的德川家康有句话,“人生犹如负重致远”。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很容易就立下志向,但是坚持下去却是非常难的。为此,人们不单单需要经济方面的储蓄,还需要进行知识的存储,体力和能力的储蓄。修养对于立志的人来说,则成为培养完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的必修课。

谦逊而有礼——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宋朝时期,有一个自幼习武、体力强大的人在岸边撑渡。他力气特别大,因此他使用的撑杆是一根重达百斤的铁篙。

他在撑渡时,立下了一个规矩,船上必须装满100人他才开船,少一个人也不开。有时候,满船的客人坐在船里等待唯一一个渡客,每个人都非常不满,由于惧怕撑船人的勇力,没有人敢忤逆他,只得忍气吞声。

有一天,船上又坐满了99个人,撑船人按照老规矩,不等到坐满100人就不开船。渡客们纷纷叫苦,他也不愿理睬。突然,船中的一个渡客大声喊道:“时间早就过了,为什么还不渡河?”撑船人傲慢地说:“这里有一根100斤重的铁铸撑篙,你如果赶时间的话,自己拿去撑好了。”客人说:“这有什么难的?”说着,渡客拿起撑篙,双手一合,直直的铁篙就被弯成了一个U形。

撑船人见眼前这位身手不凡,定是高人,于是对渡客客客气气地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这边马上开船。”渡客说:“习武之人要知道学无止境,切不可狂妄自大。”之后,双手一捋,弯曲的铁篙又变成了直线。

后来,撑船人了解到,原来这个身怀绝技的渡客是一位武将,因为要送文书到对岸的衙门才赶着渡河的。从此以后,撑船人放弃了非百人不渡的规矩,而且更加勤奋地修习武艺,戒掉了狂妄,谦逊待人。

在生活中,常常听人说“这个人修养真差”、“这个人看起来真有修养”,可是,到底什么是修养呢?在中国古代,形容一个男子有修养,人们会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形容一个女子有修养,人们则会说“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到了21世纪,虽然科技在改变着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是,对于“修养”的要求却从来没变过!

所谓修养,不是单单地养成了文明有礼的习惯,学过了千家文、百家诗,用知识武装了头脑;更不是用金钱堆砌的华服美筑,用名声堆积出来的顶上光环。修养是不随心所欲,不唯我独尊,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说白了,修养是一种自我克制的能力,控制自己内心中的原始欲望,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而且,真正的修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正如《论语》中一句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或许,这是对修养的最好诠释。

说到修养,人们最容易想起刻板、无趣的英国人。英国人素来以他们的良好修养和贵族气着称。在飞机上,如果你旁边坐的是一个美国人,他会在几个小时的飞行中,将他的工作、感情经历,甚至是祖宗十八代都讲出来。如果是一个英国人,他则只会彬彬有礼地跟你打招呼,简单地讨论一下天气而已。

在英剧《唐顿庄园》的第三季第五集里,伯爵家善良、单纯的三小姐Sybil死于难产。Sybil在临盆的时候,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两个迂腐的医生因为意见不合吵了起来,最后耽搁了最佳治疗时间。

在Sybil的葬礼上,伯爵家的人没有表现出号啕大哭,或者满脸泪水的悲伤,除了Cora有些接近疯狂之外,其他人都是眉头紧皱,然后毫不慌乱地进行着葬礼的仪式。参加葬礼的所有人都像例行公事一般,矜持,有礼,缺乏感情的流露。

看惯了韩国偶像剧的观众一时对此不太适应,因为所有人都没有期待中的那么悲伤。究其原因,还要从英国人的修养讲起。

伯爵家是英格兰的贵族,而贵族家庭追求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静和克制。他们并不是不悲伤,只是悲伤在心中,不轻易表达在脸上。而且,他们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悲伤引起了别人的伤心,甚至给其他人添麻烦。实际上,这是一种内敛的行事风格,也是替他人考虑周全的行为修养。

就像《伊丽莎白一世》里女王辞别安茹公爵时说的那样:“我悲伤,却不能显露我的不满,做了的事却必须申明无意去做,我外表沉默,内心却有万语想说,我是自己却又不属于自己,我内心冰冷却已是燃尽的尘埃,由一个我变成了另一个我。”这是一种矜持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英式教养。

唐朝时,唐高宗听说张公艺家中九代人居住在一起,就亲自去他家中,问他如何让这么多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张公艺没有说话,在纸上写下一个“忍”字。高宗感动地流下眼泪,并赏赐给张公艺许多绸缎。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忍让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种克制的修养。能忍的人并不是甘受他人的摆布,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内心充盈,无所畏惧的表现。因此,往往越强者越能忍,弱者一旦被碰到内心痛楚,就要乱喊乱叫,寻衅报复了。

作为一个人对品质、对道德、对生命的感悟,修养是一个人经过训练和培养的文化水平。一个人是否具有礼仪修养,不能靠金钱、地位、容貌来判断,而是看他是否具有宽宏气度、淡泊情绪和高雅气质。

《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说的是充分提高和完善自己,使之成为君子;“为人”,说的是做给别人看。

在孔子看来,学习、修养,一切都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作秀,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就像真正的道德,做与不做,不是为了满足旁观者的期待,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评,而是顺应个人的感情,为了自己心安。修养便是如此,“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上帝的礼物——生活中的平常心

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讲述他寻找幸福的过程:我曾经在知识中寻找幸福,结果得到的都是幻灭;我曾经在旅途中寻找幸福,结果搞得自己一身疲惫;我又想要从财富中寻找幸福,得到的却是不断地与人争斗和没日没夜的忧愁;后来,我到写作中寻找幸福,得到的却是身心的疲惫。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妇女。她站在火车站外,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驶来的方向。过了一会儿,一名男子从火车上下来,穿过人群走到了她的身旁,他低头吻了一下妻子,又轻轻地吻了婴儿的额头,随后,一家人幸福地离去。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明白,原来幸福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追寻,生活中每一个平常的时刻都是幸福。重点是,你要带着一颗平常心,学会发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幸福和乐趣。如果太过刻意,或者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幸福的寻找永远都不能成功。

所谓平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处世的心态。论心态,人生有八大平常心态,成败之心、贫富之心、淡泊之心、幸福之心、宁静之心、仁爱之心、忍辱之心、生死之心。平常心,则是对这八种心态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一个人,一旦将成功之心看得太重,难免患得患失,被期待中的目标牵绊着,无法获得闲散的心情;一旦贫富之心太重,很可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变成拜物教中一名忠诚的信徒。平常心之所在,正像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一样,中和掉过度的功利心、权力欲,在紧张的生活压力下,给心灵保留一份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的休闲和自在。

有一个刚剃度的小和尚,无论如何也无法专心修禅,静心打坐。

于是,他去请教寺内的一位高僧。小和尚问:“师父,您参禅修行时那么轻松,那么自在,您有什么秘诀吗?”高僧回答说:“当然有啊!”

小和尚继续问道:“那您的秘诀是什么呢?”高僧说:“当我感到饿的时候,我就去吃饭;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就回房间睡觉。”

小和尚大惑不解,“这算什么秘诀啊?我每天也是这么做的呀。”

高僧语重心长地说:“当然不一样了。你在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总是在想着其他的事情,无法专心吃饭?你在睡觉的时候,是不是总是做梦,睡不安稳啊?可是我呢,吃饭的时候就只是吃饭,什么都不想;睡觉的时候就单纯地睡觉,从来不做梦。这样一心一用,带着平常心来做每一件事,修行也就轻松了。”

小和尚若有所悟,决定按照高僧的说法去尝试一下。

人们之所以无法专心地做事,是因为每个人思虑太多,无法用平常心对待浮华和宠辱。当内心中充满了太多思量和妄想,心灵停滞在生命的表层,太多人因此迷失自己,被利害得失所左右。由此可以想见,小和尚刻意按照“平常心”来修行,无形中成了另外一种功利心的奴隶。

带着追求“平常心”的心态修行,相信他依然无法轻松、自在地体会佛法。

平常心,就是不做作、不刻意为之的心态。人一旦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就能彻底地摆脱功利心,用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世事。

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此平常淡雅,就是对生活最好的交代。

有人说,为善不执是平常心,老死不惧是平常心。即便是做了好事,行了善行,一旦心中有了期待,就无法保持平常心了。殷殷期待是一个问题,期待落空又成为另一个问题。人在失望之时,容易恼怒不安,甚至大发雷霆,内心就无法平静了。

人和人的相处,难免有不公平和亏欠,能在吃亏时不计较,受屈时不声张,就是平常心。面对生老病死,怕死者,不心安。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亡的来临,可是,谁又能懂得,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准备。懂得了,接受了,就成了平常心。

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说:“有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是的。

不过,我的另外一个儿子,同样让我感到自豪。此时,他正在田里挖土豆。”

此谓平常心。荣辱得失不在于他人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衡量。

巴尔扎克说:“幸福并不在金碧辉煌的房屋底下。”一种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就构成了平常心的全部。悲伤、快乐都不放在心上,不去为了利益恭维谁,也不会唯唯诺诺,刻意掩饰软弱或自卑。有了平常心,人就变得简单。当一个人将生命附属的东西看轻、看淡之后,享受到的就是一种超然的快乐。

我就是一个小人物——放弃高姿态

导演阿甘将贾平凹的小说《高兴》改成了同名电影。在电影中,几个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人在西安展现了一段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作为小人物的简单和真实。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清风镇的刘高兴和本家的兄弟五富相约到西安打工。他的目的很明确,要打工赚钱,成为西安人,还要成为人上人,然后再开着飞机,在西安城上转一圈。于是,刘高兴一行人坐着拖拉机去赶长途汽车,开始了他们的梦想之旅。

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发迹的老乡,还不愿意搭理这些穷老乡。于是,一切都要靠自己来争取。在老乡韩大宝的介绍下,刘高兴开始了他的收破烂生涯。初来乍到,没得挑剔,于是他和五富骑上三轮车,开始走街串巷地收破烂。

在收破烂时,和五富的畏首畏尾相比,刘高兴看起来更加自信,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身份。五富颤巍巍地跟街边卖盗版光碟的大姐问:“有破烂卖吗?”刘高兴则操着一口纯正的陕西话说:“收破烂怎么了? 额就是收破烂的!”的确,当程序员怎么了?当白领怎么了?扫大街又怎么了?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职业,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迫于生活的需要,刘高兴暂时放下了关于飞机的梦想,开始认真地面对现实,快乐地工作,同时,他也在心中怀着美好的希望,希望真的有一天,他的飞机能飞到西安的上空。于是,工作上失败了,他也不气馁,遭人白眼了,他背后骂骂娘,痛快痛快嘴,转头就忘了。

生活在悲欢喜乐中继续进行着,直到高兴遇到了按摩小姐孟夷纯,一切都开始变化了。

和表面上略显风情,对待感情直白而刻薄的孟夷纯相比,刘高兴的生涩显得笨拙而可笑。可是他还是一下子就喜欢上她,并且用每日辛苦收破烂赚来的钱给孟夷纯交学费。当孟夷纯的弟弟因为贩毒,牵扯她也被警察拘留后,刘高兴用他自制的飞机来赚钱,为孟夷纯交了5000块的保释费。

影片的最后,刘高兴也还没能成为西安人,更没能成为人上人,他的飞机也叶落归根,回了老家,然而,他收获了期望已久的爱情。

无论以后,刘高兴是继续留在西安,还是回到老家,他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艰苦的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像他的名字一样,永远高高兴兴的。

在这部电影中,刘高兴是一个生在山沟里的孤儿,孟夷纯是掩盖着内心的纯真善良辛苦谋生的姐姐,对于这些天生的小人物来说,虽然也有梦想(刘高兴自己造了一架飞机,想要飞上天),梦想的能量却又微弱得很,显得幼稚、可笑。然而,作为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却是过得有滋有味。

或许,社会上还有很多比这些没有知识、没有学历的人优秀一点的人,念过大学,拥有一技之长,比如程序员,比如建筑设计师,比如公司的会计,他们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却常常因为按捺不住心中对现状的不满,对社会更高层次的向往,或者对更多财富的追求而生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