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
17542400000006

第6章 触摸心理学——生活中的奇妙心理(5)

上了中学后,身边的朋友换了,生活的环境换了,老师换了,课本也换了,唯一没换的,就是依旧喜欢做白日梦的马小军。越加聪明的他,总是被大人期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他却总是在埋头书本时,再次回到他的太虚幻境。马小军一边听着老师讲课,一边幻想自己成为了大学的教授,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成为非常有名的学问家;或者幻想自己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企业家,坐着名贵的轿车,身后跟着几百个助理。他在白日梦中构思未来,也在白日梦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当所有人都预言,马小军以后不会是个有出息的人,他却凭借一部获奖的小说,被保送到当地的一所重点大学。在自由的大学校园里,马小军继续做着他的白日梦,并且将他多年来积攒的人物,一一写进了小说里。无论是帮派老大,还是英勇的将士,都被他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今,马小军已经成为一位知名的小说家,他依然在做着各种各样的白日梦,并且把白日梦,当做自己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做白日梦是一种松弛神经、消除紧张的重要方法。如果说夜间睡眠时做的梦,是一种内心愿望的变相转化,那么,白日梦简直可以梦想成真。在白日梦中,无论是加薪、升迁、出国留学,还是娶妻、生子、成为百万富翁,都能够实现。这些白日梦的内容,往往就是做梦者内心最关注的事情和最迫切的愿望。在白日梦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传统限制一一消失,做梦者可以自由幻想,也可以对幻想的目标深思熟虑,反复强化。有时候,白日梦还能帮助做梦者在现实中找到解决办法。

有了白日梦,生活中的缺憾仿佛少了许多。白日梦让很多人体会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而且,当白日梦构思周全、细节详尽时,做梦者还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有行动力的人,即使痴迷幻境,也会在白日梦中逐渐规划自己的生活,借助梦想的力量,开始自己翩然飞舞的人生。

让旋转的陀螺催眠你——诡异的催眠术

往往心理学爱好者中,最感兴趣的就是催眠术了。一部《盗梦空间》,让我们见识到梦境中的众多潜意识,也让我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在心理催眠上。与其说,剧中人正在经历一层一层精心构造的梦境,不如说,他们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不同层次的催眠。

催眠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认为,催眠术是打开人类潜意识的大门;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睡眠状态;有人则干脆说,催眠术不过是一种伪科学,是唯心主义的发展。无论催眠术存在多大的争议,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在催眠状态下受意识控制程度最弱,最容易接受外界暗示。

在普通人看来,催眠好似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技术,就像古代巫师或者魔法师拥有的强大力量一样,一旦某个人被催眠,就会完全失去理智,任人摆布,做出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甚至是犯罪的事情来。

在心理学家看来,催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也是一种随时出现在生活中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杂技、魔术的表演中,也可以出现在沉静身心的瑜伽运动中。催眠应用在心理学上,则主要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困惑,就像《无间道》中梁朝伟的心理医生一样,帮助他达到放松身心,找到心中症结,治疗心理疾患的目的。

如果对催眠术追根溯源,时间就要回到古希腊时代。催眠术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睡神的名字,指的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和受术者进行潜意识沟通的一种技术。因为人在清醒时,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功能,会对外界的信息持怀疑或抵触的态度,而当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就可以根据施术者的引导,将受术者心中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替换为放松、勇气、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在古埃及和古希腊,神庙中的祭司都会用类似催眠的方法为信徒治病,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的打坐和佛教的坐禅,也是一种类似催眠的行为。

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享誉天下,在他的心理研究初期,也曾多次运用催眠的方法,为他的病人解决难题。当时有一位太太,生育后无法给孩子喂奶,经人介绍后,她来到了弗洛伊德开设的诊所。当时对催眠术有浓厚兴趣的弗洛伊德,果断地为她实施了催眠术。在催眠状态中,他向这位太太反复地暗示:你的奶水很好,喂奶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等等。两次治疗之后,这位太太顺利康复,同时,也印证了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的成功。后来,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帮助了很多人,在他积累的众多案例中,最有名的就是一位化名安娜的患者。

安娜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姐,她的母亲是一位善于交际的妇人,与当时的金融家、社团领导和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有来往,她的兄长也是当时有名的绅士。安娜自小聪慧,智力过人,会说流利的英语,并且能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她还会骑马和刺绣,写过多篇简短的小说,并得以出版。她从小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成长期亦无任何创伤。不过,她有时候过分固执,情绪上略显轻微的夸张,时而高兴,时而忧郁。

安娜21岁时,她一直深爱的父亲患上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和母亲共同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开始出现虚弱、贫血、厌食和睡眠紊乱等症状,随后症状渐渐加重,出现身体痉挛和麻木,最后卧床不起。直到四个月后,父亲去世,她爆发出短暂的情绪激动,之后陷入了深度昏迷。经过一段时间的催眠治疗后,她可以在一种“云雾”幻觉的状态下平静下来,她的意识渐渐清醒,能够讲述白天的事件,也能够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者画画,并且显得安静而快活。

她最显着的一个症状,就是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即使干渴难耐,也不能喝水。经过催眠治疗,她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片段。一段时间,她一直由一位并不喜欢的家庭教师教授课业。一次,当她走入这位女家庭教师的房间时,她看到一只狗正从玻璃杯中喝水,这一举动引起了她的厌恶,可是,由于受到尊敬师长的道德约束,她只好默不作声。可是,这一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里。在催眠中,她重新体会到当时的厌恶,并且尽情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几次治疗后,她无法喝水的症状彻底消失。

安娜在治疗中重新体验了以往的创伤性事件,并且借由催眠的状态宣泄了压抑的情感,症状由此得以缓解。她自己称这种方法为“谈话疗法”,这也是弗洛伊德几年后,开始对他的病人正式实施的“催眠宣泄法”。

在国外,催眠不仅用作公共服务,出色的催眠师还会协助警察部门,帮助破案和缉凶。在回归前的香港,曾发生过一桩离奇的案件,当然,案件的诡异之处不在于凶手作案手法的奇特,而是破案过程的不可思议。当时,港岛中学的两位英国籍学生被杀,警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证据,请来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位证人进行催眠。证人是一位不懂英语、满口乡音的女菜贩,在接受催眠后,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了案发的详细过程,说到激动之处,她甚至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亲临犯罪现场一样。案件很快得以侦破,不过,这其中的原因,至今无人能够解释。

不过,无法解释的事件,并不能说明催眠就是一种伪科学。催眠是一项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催眠师运用专业的技术,降低受术者的意识警觉,引导受术者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此时,受术者并未进入睡眠,只是意识强度降低,进入了一种意识模糊,极易受暗示影响的阶段,就像《盗梦空间》中讲述的“意念植入”,催眠的治疗的过程,就是意念植入的过程。受术者接受“房间正在变冷的暗示”,身体就会感觉到冷,并且全身起鸡皮疙瘩,接受“温度逐渐升高”的暗示,就会满头冒汗,浑身燥热。不过,电影中的一些精彩桥段仍然存在过分夸大的嫌疑,比如眼前一块晃动的手表就能将人催眠,或是几句话就让受术者意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