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17540200000040

第40章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18)

就这样,马拉松式的谈判持续了半年多,美国人终于被激怒了,大骂日本方面毫无诚意。就在美国公司已经完全松懈之时,日本的代表团突然飞至美国。这一回,不待美国人开口,日本方面就拿了出他们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方案交给美国公司,由于美国公司的代表们毫无准备,又很想谈成这项贸易,只好按日方的方案签了字。而日本方拟定的方案,全完是对自己有利的。

[一语点“睛”]

日本人的“鬼”是出了名的,在这场谈判上就很露骨地体现了出来。在两场谈判中,日本人利用“装糊涂”敷衍了过去,然后,估计美国人已经失去耐心和信心时,再突然出现,结果美方几乎没有还招就接受了全部有利于日方的方案,日方等于不战而胜。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不战而屈 不战而胜

神秘的沼泽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的时候,英军与入侵缅甸的日军在孟加拉湾交战,由于敌不过英军,日军司令官山本太郎带着一千多陆军官兵逃向兰里岛。

英军没有乘胜追赶,因为指挥官知道,日军是逃不掉的。英军指挥官胸有成竹地说:“无需追赶,前面的那片沼泽地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原来,英军指挥官对兰里岛的情况了如指掌。

日军逃入兰里岛后,发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沼泽地。如血的夕阳下,沼泽地被染上了一片触目惊心的玫瑰色,东一汪、西—汪的水洼子波光闪烁,不时还冒出一个个气泡,呯呯地在水面不断地炸响。

日军侦察队长和夫向司令官山本报告说:“司令官,这片沼泽地有鳄鱼出没,我们不能前进了!”

山本吼道:“皇军效忠天皇,几条鳄鱼就能挡住我们的去路吗?立刻前进!谁要再说鳄鱼,扰乱军心,立刻枪毙!”

日军陆续进入沼泽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好大的片沼泽地,好似无边无沿,直到半夜还是看不到边际。此时,月亮升上了高空,突然,一阵阵“哗哗哗”的水声从沼泽地深处响起,和夫向水响处望了一眼,顿时打了个冷颤。

“不好,快跑!” 和夫拉住侦察兵佐佐木向官兵稀少的东南方跑去。还算幸运,他们发现了一处露出水面半尺高的土埂,俩人急忙登上土埂。

而沼泽中的日军们则很快就遭了殃,一大片黑乎乎的怪物蓦然浮出水面,怪物的双眼反射着寒目的冷光,沼泽中一片阴森、恐怖。

“哎呀,我的腿啊!”

一个惊恐的惨叫声率先打破沼泽地的沉寂。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沼泽地中便被震耳欲聋的惊叫声、呼救声、哀嚎声淹没了——这中间,同时也夹杂着奋力搏击、开枪射击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和夫与佐佐木发现了挥刀乱砍的山本太郎。“山本司令官!”佐佐木恐惧地叫了一声,转瞬之间,山本太郎发出了一声哀嚎,抛掉战刀,一头扎倒在水洼中。

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仅仅十多分钟的时间,一千多名活生生的日军官兵全部倒在了水洼中。寒森森的月光下,鳄鱼们张着血盆大嘴,得意地喘息着。

此次劫难中,只有侦察队长和夫及佐佐木等二十多名官兵因逃上沼泽地中的高地侥幸逃脱一死。

就这样,英国人未花费一枪一弹,借助兰里岛这片神秘而恐怖的沼泽地消灭了日军。

[一语点“睛”]

两军交战,必有伤亡。英军在日军逃跑后并不追赶,而借助兰里岛的沼泽地消灭日军的方式是极为明智的,这样,既避免了自身伤亡,又不会让日军逃脱,等同于“不战而胜”。

能攻则攻 该守则守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原文释意]

若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措施;要想战胜敌人,就要进攻敌人。所以取守势因为力量不足,取攻势因为力量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如同藏在地下的极深处,使敌人莫测虚实,无从进攻;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而又能获得完全的胜利。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智谋分析]

孙子说,两军相对时,不能只知攻而不知守。实力不足时就要采取守势,实力充足时则要采取攻势,这才是胜而不败的前提。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能攻则攻,该守则守。”

当前形势于己有利,就要进攻。而形势不利,就要保持守势。该攻时不攻,是失策;该守时不守,同样是失策。

能攻时不攻,就会殆误战机,该守时不守,结果只能吃败仗。因此,要掌握好攻与守的规律,实力充足时就要进攻,实力薄弱时就要守卫,这才是胜而不败的前提。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能攻则攻 该守则守

李牧胜匈奴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在他驻守雁门关之时有效地防御了匈奴的侵扰,为国家立下了大功。

李牧奉命守卫雁门关之时,任务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他上任后,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当地官吏,把所收的租税都交给幕府,作为边防部队的军费。

李牧对士兵们恩威并施。一方面,他善待土兵,每天都杀牛犒赏军卒; 另一方面,他要士兵每天训练,骑马射箭,还严令他们:如果匈奴过来抢掠财物,只许把自己的财物保管好,不许捉拿匈奴或伤对方,抗令者斩无赦。

时间久了,匈奴都以为李牧害怕他们,守边的士兵们也觉得李将军过于软弱。赵王知道后,也责备李牧,要他好自为之。但李牧仍照旧行事,惹得赵王大怒,把他召回,换了另一位将军去接替他。

新到的这位将军倒是敢打敢拼,匈奴每次来抢财物他都出战,但屡战屡败,伤亡惨重,致使边境一带再也无法种地放牧了。这时,赵王才意识到,李牧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于是,请李牧重新出任,李牧却推说有病,坚决不肯就任。

赵王劝慰道:“我知道你是有心病。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边关的事情还得靠你。”

李牧说:“如果—定要命我去守,那我还是照以前的老办法干。大王同意了,我才能奉命。”

赵王只好说:“一切都由将军自行决定吧。”

就这样,李牧重新回到边关,一切都照从前行事,丝毫没有改变什么。由于不再发生战乱,边境的百姓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就连匈奴的百姓也前来投靠。

直到李牧认为自己的军队已经壮大起来,能够胜战匈奴了,才下令出战。匈奴的单于听说李牧带兵来攻,则率军迎战。在与匈奴的交战中,李牧佯败,故意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踌躇满志,率大军深入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

此外,李牧的军队还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吓得单于带兵远远地逃走了。

打这之后,赵国的北部边疆稳固,匈奴不敢再犯。

[一语点“睛”]

赵国大将李牧镇守边关御匈奴,在实力不足时该守时则守,待实力充足时该攻时则攻。这样做是不求一时之功,而求长治久安。一时之功易得,长治久安却难得。李牧的攻守有度,则求得了长治久安。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能攻则攻 该守则守

李渊改朝换代

隋朝末年,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当时,农民起义很频繁,社会乱象已显。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劝李渊造反,李世民说:“当今皇上乃无道的昏君,他对父亲也深怀戒心,如果父亲一味地愚忠下去,将要为昏君陪葬啊!”

李渊深思熟虑了一番,他对儿子说:“我深受皇恩,任何时候都不能犯上作乱,你再提此事,我一定要把你交到官府治罪。”

其实,李渊嘴上这么说,心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心,只是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贸然起兵,势必难以成功。

当时,全国上下起兵造反者甚多,但他们多是占山为王,力量很分散,并未形成太大的气候。隋炀帝朝中有七八十万的军队,李渊决不是他的对手。

李渊还清醒地认识到,朝廷没有用力围剿造反之军,是因为杨广身边都是一些奸臣,他们报喜不报忧,怕说有人造反的事会惹杨广生气。但如果自己起兵造反,因为自己世封唐公的地位,便没有人敢瞒住不报了,到那时,杨广一定会全力围剿自己。

李渊表面上做出愚忠的样子,暗中却积极地准备着起事。杨广始终对李渊心存戒备,于是派太原留守副使王威、高君雅等人监视李渊。李渊为了让他们解除戒心,天天陪他们饮酒作乐。

李渊还送给他们重金,央求他们说:“我无才无德,只想保全家小,如果有人说我的闲话,还请你们替我周全啊。”

王威、高君雅在给朝廷的密报中,极力替李渊说好话,杨广渐渐地消除了对李渊的猜疑。

直到后来,隋王朝气数已尽,败局已定时,李渊才果断地起兵发难,只用了几年时间便平定了全国,建立了唐王朝。

[一语点“睛”]

李渊老谋深算,在实力不足之时绝不冒然反叛,还想办法迷惑隋炀帝。待到时机成熟,便果断出手,很容易就赢得了江山,建立起唐王朝。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能攻则攻 该守则守

康熙废鳌拜

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临终前遗诏四位辅政大臣帮助康熙治理朝政。他们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没想到时间不久,这四人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他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私人势力,严重地威胁到了康熙王朝的政治前途,朝廷混乱初露端倪。

这四名辅臣中,索尼早死,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遏必隆又追随鳌拜。鳌拜在四人中虽排名第四,但他为人极其傲慢。索尼死后,鳌拜独揽辅臣大权,时正年幼的康熙帝他都不放在眼里。

鳌拜在朝中肆无忌惮地结党营私,遍地安插心腹,还随意打击异己,他不止一次地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臣。后来,他在康熙帝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制造了冤杀苏克萨哈的事件。他经常故意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如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他就在朝堂上大吵大闹,很不合礼仪。

康熙帝明白,鳌拜胡作非为、目中无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早晚要闹出大的乱子来。他和孝庄皇太后都深深地感到必须除掉这个篡权乱政的小人。但他也知道,鳌拜在朝中势力很大,尤其是长期以来,他在皇帝周围的重要职位上都安插了不少亲戚和心腹,因此,康熙帝认为除鳌拜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没有万全之策,绝不能轻易下手。他一边装糊涂麻痹鳌拜,一边悄悄部署捉拿鳌拜的各项准备工作。

康熙帝先是不露声色地把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先后派出了京城,以尽可能地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康熙以议事为名将鳌拜请进宫来。鳌拜神气地前来时,没有觉察到一丝异样,甚至等他被抓的时候,他都不慌不忙地没有任何挣扎,因为他不觉得康熙敢对自己怎样。

康熙帝拿下鳌拜后,亲自向议政诸王宣布了鳌拜的罪行。以康亲王杰书为代表的议政诸王很快也列出了鳌拜欺君罔上、结党乱政等三十项罪名,议将其革职立斩。最后,鳌拜被从宽免死,但仍行圈禁。

至此,重要的批红大权收归到康熙手里,康熙从此坚持自己批阅奏折,以防大臣篡权。

[一语点“睛”]

康熙帝既英勇果敢,又能够沉着冷静,尽管他一开始就知道鳌拜的种种劣迹,但在时机未成熟之时他没有贸然行动,这是为了防止打草惊蛇。等时机一到,他果断地把鳌拜拿下,成功地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扫清了障碍。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能攻则攻 该守则守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在登基之初,做法非常令人费解。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楚庄王在最初登基的三年之内,没有发布过任何政令,也没有治理任何国家大事,每日游手好闲,根本看不到做任何正事。

当时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看到这种情形,不禁十分着急,在一次侍侯楚庄王时,终于忍不住规劝楚庄王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整三年了,却并不展翅飞翔,也不叫一声。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听出了他的用意,巧妙地回答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来生长羽毛翅膀;他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来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上,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这件事了!”

不久,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了许多新的措施,很快就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兴旺,后来鲁、宋、郑、陈等国都归附了楚国,楚庄王成了霸主。

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来历。

[一语点“睛”]

其实,楚庄王头三年装出不理朝政的样子,是在给临国看的,让其他的国家放松戒备,这样他就有时间积蓄能力了。三年中他不声不响,实际上全是在那里默察静观,包括国政情况和临国状况,当他将一切都弄明白后,就很有把握地采取行动而“一鸣惊人”了。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能攻则攻 该守则守

唐代宗罢免李辅国

唐代宗在位的时候,李辅国因为拥戴唐代宗有功,唐代宗给予重任,让他当上了一国的宰相。

李辅国是个宦官,他掌握了大权之后,就猖狂起来。他欺压老百姓不说,居然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甚至口出狂言道:“皇上用不着操心国事,一切事情交给我办就可以了。”

朝中的忠臣上奏皇上劝谏惩治李辅国,他们说:“李辅国敢对皇上无礼,日后必将干出大逆不道的事,如果这样的小人不除,皇上也不能安心啊。”其实唐代宗早就对李辅国不满了,他觉得李辅国的势力日渐强大,制服他还是没有把握,只好先稳住他,再寻找适当的机会。

唐代宗深知不能轻举妄动,他一直把怒火压在心里,当有人指责李辅国时,他不但不理会,而且还会训斥他,说他们污蔑李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