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17540000000015

第15章

康熙对大学士们说:“州县之私派,皆有督、抚、布、按科派所致。若止在州、县官,则所害者不过一州一县。巡抚与布政使通同妄行,则合省俱受其害矣。此等人,朕断不姑容。”

有一年,山东闹饥荒,百姓缺少食物,巡抚李伟竟不上奏朝廷。康熙以“不知体恤百姓”为由革了他的职。四川布政使卞水式在征收钱粮时,超征白银四万余两,事后与巡抚瓜分,但因其病故没有再另行处罚,而巡抚则被拟以绞刑。山西太原府知府赵凤诏,巧立名目,勒索银两,私吞银两十七万两千两之多,被康熙处以斩立决。

康熙严惩贪官污吏的举动让全国上下为之肃然,无人不受其威慑,一股清明之气也随之形成,朝廷内外无不以廉洁为荣。

康熙帝待民仁义、治吏严格,他善恶分明,对贪官污吏处以重罚,这种英明的治国政策深受人民的认可。而那些奸恶小人,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社会的开明正直之气自然也就形成了。

小人是社会的毒瘤,对他们稍一纵容,他们便会抓住机会为非作歹、搅乱时局。因此,对待小人应该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不给他们任何作乱的机会。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惩治小人的思想就很坚决。

有一次,进士张子恭、王朴奉命到昆山视察水灾。在此期间,二人受当地官员的宴请并收受钱币一千三百贯,将他们的二万二千六百亩的良田谎报为受灾农田。朱元璋查知后,命他们自缢身亡。当时,为官者贪污到六十两以上者,均处以枭首示众之罪、剥皮楦草之刑。

朱元璋整治吏治的斗争延续了二三十年之久,打击范围甚广,甚至一些皇亲国戚犯法,也是在劫难逃。

为了达成吏治清明的局面,朱元璋六亲不认。开国功臣华云龙、朱亮相便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而死于整肃吏治的斗争中。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因不满朱元璋对他赏赐过少而心存怨恨。他在镇守江西时,骄奢荒淫、强抢民女,淫乐数十日后,将女坠入井中淹死,毁尸灭迹。朱元璋知道后欲杀朱正文,但因朱正文是马皇后从小看着长大的,待之如同己出,马皇后出面求情,才免他一死。

后来,朱正文奉命守墓时逃跑,朱元璋才终于将他处死。

朱元璋的整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长期严惩奸邪的斗争,做官的人终于认清了朱元璋立场的坚决,不禁人人自危,不敢恣意妄为了。朱元璋这种打击贪官污吏,整饬吏治,坚决反贪的举动,值得后人的学习和赞扬。

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恶吏,要严惩以戒众人。只有坚定惩治奸邪之人的立场,国家法制才能得到真正实施,人民才能心服口服、遵纪守法,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安定。

七法第六

[原文]

世主所贵者,宝也;所亲看,戚也;所爱者,民也;所重者,爵禄也。明君则不然,致所贵,非宝也;致所亲,非戚也;致所爱,非民也;致所重,非爵禄也。故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不为爱人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不为重禄爵分其威,故曰威重于爵禄。不通此四者,则反于无有。故曰: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故有罪者不怨上,受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为兵之极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七法第六”

[译文]

普通的君主看重的是珍宝,亲近的是亲戚,爱护的是人民,重视的是爵禄。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的,他看重的并不是珍宝,亲近的并不是亲戚,爱护的并不是人民,重视的也不是爵禄。所以他不会为重珍宝而损害了政令,将政令看得比珍宝更可贵;不会为爱亲戚而危害国家,将国家看得比亲戚要亲;不会为爱人民而违背了法律,将法律看得比人民可爱;不会为重爵禄而削弱了威信,将威信看得比爵禄更重要。

如果不懂得这四条,将会一无所有。所以说治理人民就如同治水,养育人民就如同养畜,使用人民就如同使用草木。

君主自己要按道理办事,群臣就会服从政令,百官就会断事严明,就没有人敢于徇私。在评功劳时不可脱离法律规定,宠臣、侍从、世族、权贵、大臣,都不可随便增加功劳;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不知姓名的人,不可埋没他们的功劳。

这样,有罪受刑的人不会怨恨君主,有功受赏的人也不会滋长贪心。于是前线的将士都会不怕牺牲勇赴危难,只求立功受赏。这才是根本,也就是治军的最高原则。

[实例应用与分析]

政令严明、公私分明才算英明

“《管子》第二”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为政、治民治军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统治者来说,英明者“不会为重珍宝而损害了政令,将政令看得比珍宝更可贵;不会为爱亲戚而危害国家,将国家看得比亲戚要亲;不会为爱人民而违背了法律,将法律看得比人民可爱;不会为重爵禄而削弱了威信,将威信看得比爵禄更重要”,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不懂得这四条,将会一无所有”。

因此,“君主自己要按道理办事,群臣就会服从政令,百官就会断事严明,就没有人敢于徇私”,如此一来,“有罪受刑的人不会怨恨君主,有功受赏的人也不会滋长贪心。于是前线的将士都会不怕牺牲勇赴危难,只求立功受赏”。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政令严明、公私分明才算英明”。

管子的为政思想为世人所称颂,可以说达到了少有的高度。管子主张,英明的官者“不会为重珍宝而了损害政令,将政令看得比珍宝更可贵;不会为爱亲戚而危害国家,将国家看得比亲戚要亲;不会为爱人民而违背了法律,将法律看得比人民可爱”,这样一来,“有罪受刑的人不会怨恨君主,有功受赏的人也不会滋长贪心”。也就是说,官者要做到政令严明、公私分明才算英明,“这才是根本,也就是治军的最高原则”。

是的,公私分明才能使政令真正起到政令的作用,使国家利益不会因循私舞弊而受到损害,使人民不会因私情而受到法津的无辜伤害,使人民有真正的威信可以信赖。如此,人民就容易治理,国家就景然有序了。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么一个贤君,自然明白政令严明、公私分明才能使众人心服的道理。

汉武帝在位时,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皇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隆虑公主后来得了重病,为了给儿子留条后路,她拿出黄金千斤和钱一千万献给朝廷,要求为昭平君预先赦免死罪,皇上答应了此事。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没人约束,变得日益骄纵起来。有一次,昭平君喝醉酒后杀死了主傅,皇上的近侍臣把他拘押了起来,但因为他是公主的儿子,没有人敢对他轻举妄动。近侍臣只得上报皇上,请皇上亲自论处。

有的大臣知道后前来给昭平君求情,他们对武帝说:“早先隆虑公主深谋远虑,曾为昭平君赎了一次死罪,这次昭平君犯了法,但念在隆虑公主的份上,还请陛下免了昭平君的死罪。”

武帝说:“我妹妹老来得子,死前曾把他托付给我,然而法令是高皇帝所定,因我妹妹的缘故而破坏了先帝的条款,我还有什么颜面再进高庙呢!如果他杀了人还免了他的罪,百姓一定会寒心的!”说完,武帝命廷尉依法论处,左右官员及全国百姓无不钦佩武帝的正直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