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17539900000023

第23章 道经(23)

一次,一位知府做了一桌丰富的酒菜招待他,知府说:“你一路辛苦,我又敬仰你的才学,请破例人席,接受我的敬意。”海瑞拂袖而去。事后,海瑞把那个知府召来,当面教训说:“我严于律己,并不是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的,而是我知道只要随便起来,对身边事不在乎,大的纰漏便不远了。你不要把小事看轻,这样才能做官谨慎,为百姓造福。”

海瑞不因官职自傲,时刻保有敬畏天地之心。这使他做事踏实,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代名臣。

那些习惯自以为“高大”的人,就会耀武扬威、对人頣指气使,让人生厌;而那些身居高位,却低调作人的人,不仅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也能够不因自高自大而招致祸端,人生之路也会更加坦荡。

骄傲之心阻止着人们进步,孔子就曾经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不要自满,这个故事现在读来仍让人觉得深刻。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

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才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

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慢慢地向器皿中注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正了。不一会,水注满的时候,它便翻倒了。等器皿里的水流尽的时候,它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孔子借用器皿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错误,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有些帝王平日不学无术,却因身居高位而得意洋洋。不曾想,这种傲慢无礼、自高自大的作风只会把自己带向尴尬的境地。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他要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出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觉得怎么样?”众人表示赞成,一起商议出了一个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他。当酒兴正浓时,有两个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

差役赶紧回答:“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

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惊讶地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的把戏,他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它们长得很相似,结出的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无言以对,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办理公务。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惦记着伺机报复晏婴。他想到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人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门。当晏婴到来时,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

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出。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气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道:“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雨下,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这般矮小的人作使臣呢?”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从容地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野无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我在齐国是最丑陋无才的人,所以总是被派作出使楚国的使臣。”

一席话再次使楚王面红耳赤,从此楚王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了。

楚王自作聪明,到头来却是作茧自缚。楚王的傲慢无理和自高自大没有使他获得什么,反而让众人看了自己的笑话,可见,这自大的作风实在是要不得。

第三十五节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如果谁执守大“道”的法象原则,天下的人就都会向他归顺。即使大家向它归顺也不会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动听的音乐和可口的美食,能使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而“道”要说出来,却显得平淡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本章要旨]

本章继续阐述道的作用。

[评析]

本章继续阐述道的作用。老子歌颂“道”的伟大功能,再一次指出“道”的伟大。“道”虽然看不见,听不着,却化育万物,作用无穷。掌握住大道,天下人归顺,归顺道就可自然过和平安泰的美好生活。

第三十六节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姑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将要收敛的,必定暂且护张它;将要削弱的,必定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的,必定暂且支持它;将要夺取的,必定暂且给予它。这是深沉的预见。柔弱的可以胜过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治国、治家的策略、制度不能随便让别人知道。

[本章要旨]

本章阐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评析]

本章阐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用辩证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阐明“道”的“柔弱胜刚强”的原理,阐明他所观察摸索到的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物极必反、势强必弱。

第三十七节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经常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但是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作为。侯王如果能掌握它,万物就会自然归顺。万物归顺后有欲望发生,我就用“道”的来镇住他们。用“道”来镇住他们,贪欲就兴不起来。拒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宁静,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本章要旨]

本章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阐述了“道”的二重性,就其无目的、无意识来说,它是宇宙本体,永恒不变,是“无为”的,但就其生长万物来所,它又是“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