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17539900000015

第15章 道经(15)

对于骨干人才,充分的信任是最有效的笼络手段。三国时另一个重要人物刘备的笼络之术,比孙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用自己的举动来感化赵云和诸葛亮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的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

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后来,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重大贡献。接着,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曾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魏黄初二年,刘备称帝,建蜀国,以诸葛亮为丞相。不久,发生夷陵之战,刘备败退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遣人从成都召来诸葛亮嘱托后事,要诸葛亮辅佐其子刘禅,并说:“其可辅,则辅,不可辅,即不成才,可以废掉他,自立为帝。”

同时刘备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听了刘备的话,诸葛亮也很感动,他流着眼泪向刘备保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他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他还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诸葛亮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告终。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感念刘备的托孤之重,悉心辅佐刘禅,可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刘备“怒摔阿斗”,既收买了赵云誓死随主之心,又教育和感化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武随从,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而刘备“临终托孤”,则替刘禅“收买”了诸葛亮的忠心,可谓用心良苦。

由此可见,历史上那些开明的君主,都善于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来优抚属下、感化属下,最终换来的是他们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这其中的大智慧真是太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了。

老子认为,逞勇尚武便嗜杀好斗,想以强大的武力屈人,这就违背了天道不争的原则,违背了以慈用兵的盛德。以武力屈人必然激起武力的反抗,违背天道更为天道所不容,逞勇尚武、嗜杀成性一定会招致天怒人怨,天怒人怨哪能不一败涂地?这就正应了那句话——笼络人心胜过约束人,春秋时的齐国名将田穰苴就很懂得这个道理。

齐景公时,内乱纷起、宫室衰微,以齐景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对平民进行残酷无情地剥削和压迫。

齐国的混乱给了邻国可乘之机,晋国从西面进攻齐国,燕国从北面入侵。齐国节节失利,形势十分危急。而此时齐国却连带兵出征的统帅都找不到。齐景公坐立不安,丞相晏婴对他说:“田穰苴是位文能服众,武能威敌的干才,谋略过人。”

齐景公一听是位干将,马上喜形于色,立即下令召见田穰苴,试与他讨论军事问题,田穰苴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果然是位智勇双全的统帅之才。

田穰苴满腹韬略,深谙治国之道。他指出,治国应重礼仪,为官者应态度温和谦逊、体恤黎民、严己宽人、含蓄忍让。治军则需要果断,为了国家的利益,君王之命亦可以不受,对士兵应该爱惜,不应该仗势欺人。要振奋士气,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积极性,用道义去鼓励他们,以智慧和勇气去率领他们。

田穰苴特别指出了作战的六要素:一是顺应天时,二是应其地利,三是备足物资,四是上下一心,五是讲究兵器的配合使用,六是掌握敌人的情况。齐景公听完田穰苴的治军方略,大喜过望,立即拜他为大将军,率领军队去抗击入侵之敌。

田穰苴领命拜谢之后,说:“我出身卑贱、职位低微,如今位于大夫之上,恐难以服众,还请大王派一位地位尊贵的大臣来做监军。”

齐景公觉得有理,就派宠臣庄贾做监军。田穰苴退出王宫时,郑重地跟庄贾约定:“明日午时我们在军营门口相会,希望您不要迟到。”

第二天一早,田穰苴先到军营,他命令士兵立木来观测日影,摆出水漏计算时辰,等庄贾一到,便整军出征。可是,庄贾凭恃国君的恩宠,素来骄纵,早把约定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时到正午,身穿戎装的田穰苴还不见庄贾的影子,于是就召集部队,点好人马,宣布军队纪律。直到下午,醉醺醺的庄贾才到。

这时,田穰苴就问军正:“按照军法,此当如何?”

军正说:“依法当斩。”

于是田穰苴将庄贾斩于三军之前。三军将士见这位新任统帅竟连国君的宠臣都敢杀,无不战栗畏惧。

在行军途中,田穰苴亲自过问士兵的吃住,如凿井这样的琐事也要关照安排妥当。他对部下问寒问暖,还为生病的士兵请医送药,甚至把分配给自己的钱粮也拿出来与士兵们分享,而自己则领取与士兵同等的粮食,他的举动逐渐感动了上下军士。

三天后,田穰苴检阅军队,准备迎敌。这时候,齐军士气无比高涨,就连生病的士兵也不甘示弱,纷纷请求参战。晋军见田穰苴率领的齐军军容严整、斗志昂扬,知道难以取胜,便匆忙撤军。燕军闻讯也引兵退回燕国。田穰苴乘胜追击,将失陷的国土全部收回了。

田穰苴先用“杀鸡儆猴”的策略整顿军风,然后用自己的诚意感化将士,最终赢得了他们的忠心,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的这种软硬兼施的方法,远远胜过那些只知道使用武力的统帅,可见,赢得一个人的心确实比去约束他效果要好得多。

圣明的帝王都善于用人,只要认准了的人才就一心一意地使用,偶有过失,也能从大处着眼,从宽处置,使他们能尽用其才。

这种不朝三暮四的用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秦穆公用人就能做到专心无二。他几次任用孟明视,最终打败晋军,便体现了他的远见与对人才的真诚和信任。

孟明视是秦国的将领,大夫百里奚之子。秦穆公三十三年,晋文公病逝,秦穆公想趁晋国丧乱之机突袭晋的盟国郑国。因为出兵须经晋国山区,实际上也是对晋国的不宣而战,因而穆公的这一主张遭到大夫百里奚和蹇叔的坚决反对和劝阻。

但穆公不听劝阻、坚持己见,并委派孟明视为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师出征。次年四月,秦军返国途中经过晋国的淆,陷入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均被晋军俘虏。晋襄公听说秦穆公要杀掉这三员败军之将,一方面为了羞辱秦国,同时为了借刀杀人,遂将孟明视等三人释放回国。

这些败兵之将回国后,朝廷上下杀声一片,穆公却不为所动,他说:“是孤之罪也。”表明这次战败是自己贪图近利、一意孤行的结果。当三将归来时,他亲自“素服郊迎”,并哭着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于是,仍旧重用孟明视等人。

孟明视感念秦穆公之恩,急切地要报淆役之仇。第二年,孟明视再次率兵伐晋,与晋军战于彭衙,结果又被晋军打得大败而归。对于孟明视的再次战败,秦穆公仍无责备,一如既往,仍旧重用孟明视,至此,秦穆公的诚心早已彻底征服了孟明视。

为了能够打败晋军,洗刷耻辱,孟明视总结了经验,他“增修国政,重施于民”。经过一番努力,秦军力量大大加强,而且斗志旺盛,这使晋国十分恐惧。

第三年,秦穆公遣孟明视出兵伐晋,孟明视率大军东渡黄河之后,即令烧毁渡船,以示决不后退。这一仗,他亲自作先锋,长驱直入,连续攻克晋国几座城池。晋国不敢与秦军对垒,而是采取紧缩政策,退避不战。

秦军直抵淆地,收取当年阵亡将士的尸骨埋葬,秦穆公穿上孝服,痛哭自责,孟明视及全体将土无不感动。从此,秦国军威日盛,“遂霸西戎”。

秦穆公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戎的领袖,一方面是因为他知人善任,而且用人专一不二,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精通笼络人心的手段,他知道只有把手下将士的心“俘虏”了,他们才会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以报厚恩。

古代开明的帝王,都不会约束于人而与己树敌,而都会采取宽厚、仁慈的手段。表面上看来,这样做不如前者强硬、有威慑力,事实却证明,这种笼络人心的手段,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这样的一位明君。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也想行以柔术。”

刘秀对部属很少以刑罚立威。他领兵攻下邯郸,杀死守将王郎以后,缴获了不少文件,其中有很多封刘秀部下给王郎的书信。这些人怕刘秀为此惩罚自己,终日惶惶不安。但出乎意料的是,刘秀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而是把所有的军吏集合在一起,命令手下把这些书信统统烧毁了。

他说:“过去敌人强大,你们当中有人犯了错,我不怪你们,现在你们可以放心了吧!”刘秀的做法让那些曾有二心的人打消了顾虑,对他感激不尽,并竭其全力辅佐他。

经过12年的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而当年那些犯过“糊涂”的人,立下赫赫战功者自然不在少数。

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在于他注重讲求策略。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手段笼络人心,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和威望。

同样是一束麻线,如果你给人以罚立威的印象,别人会认为你要捆束他们,他们就会因为畏惧而远离你。而如果你给别人宽厚、真诚的感觉,他们就会向你靠拢,众人一起才能把麻线拧成一股绳。因此,做官者应该明白,笼络人心胜过约束人!

第二十八节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明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着柔弱,甘愿处于卑下之处。处于卑下之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失去,从而复归到无欲无知的婴儿状态。明知什么是洁白,却安守着乌黑,甘愿做天下这样的典型。做天下这样的典型,永恒的德才不会偏离,从而复归到道的虚无状态。明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低下的地位。处于低下的地位,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复归到质朴的境界。质朴能派生出具体事物。

圣人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成为统治者。可见治理天下的理想原则,是不破坏“道”的完整性。

[本章要旨]

本章强调尚柔守雌的原则。

[评析]

本章强调尚柔守雌的原则。老子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守雌”并非是对“雄”的退缩或回避,而是既能执持“雌”的一方,又能运用“雄”的一方,故“知雄守雌”可以说是掌握主动、保持自己的最好方式。

[实例应用与分析]

为天下谷——越是谦卑低下越是受益

《道德经》中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原意为:明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低下的地位。处于低下的地位,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复归到质朴的境界。质朴能派生出具体事物。圣人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成为统治者。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越是谦卑低下越是受益”。

老子思想尽是世间真理,谦卑低下的人表面看起来是吃亏的,但实质上却往往受益。而耀武扬威的人表现上看起来是光彩的,但实质上却往往吃大亏。正如老子所说:越是谦卑低下越是受益。

功成名就之后,你处于峰口浪尖上,有太多的人在算计你,这时候恐怕最正确的算法不再是加法而是减法。

一个人的位置变了,地位高了,最易产生骄狂之心,凡事没有了小心谨慎,问题便会油然而生。身处高位的人面对的诱惑是最诱人的,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会因一念之差,从而走上看似美妙的死路。

这就要求为臣者不仅要时时自爱,更要刻刻自省、自律,万不可因一时的得意而放纵胡为,要牢记“越是谦卑越是受益”的道理。西汉显贵张安世家族在西汉一朝始终屹立不倒,便是其中的一例。

张安世本是著名酷吏张汤的儿子,张汤死后,汉武帝怜其遭人暗算,便对张安世着意提拔、加恩眷顾。他历仕三朝,深得皇上信任,虽是朝廷重臣,却从不敢骄狂自恃,反是时时如临深渊,凡事无不小心谨慎。

他的儿子认为他怯懦,张安世便开导他说:“你的爷爷刚死,许多权臣又因野心太大而不得善终,这个教训不能不吸取了。我如此谨慎,一则为我,二则也为你们后代着想啊!如果身居高位,便意得志满、骄奢淫逸、四处张扬,那岂不是自寻死路吗?日后你就会知道我这样做的原因了。”

每当和皇上商量完国事作出决定之后,张安世必称病不朝,以掩人耳目。一待政令颁布之后,他还故作不知地派人去丞相府探问详情。如此一来,当真瞒过了群臣,没有人知道他参与过决策。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他接任大将军之职。他得知后,不喜反忧,向汉宣帝极力推辞。汉宣帝不准,他只好勉强接受,却从不以大将军自居,为人处事反而比从前更加谦恭了。

有人向汉宣帝报告说:“张安世辱没大将军的威名,实不堪任。有此卑微的大将军,真是我朝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