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17535700000015

第15章 历史精英(9)

他的“门头字”风靡了“烟台街”。所谓“门头字”是指店铺的字号、招牌,乃至“门脸”处醒目的装饰用字,通常都是请名家书写的。谢隽杭早年即有盛名,擅长书法,为人又非常随和,求字不难。所以烟台的店铺几乎全是他的墨迹;然而也有例外,某个未见世面的老板附庸风雅,把自己的字也写成招牌;惹得谢隽杭大为光火。他的办法是,这家店铺的邻居求字一概不允:“我羞于跟这样的臭字为伍!”众人见那老板的字歪歪扭扭,实在有碍观瞻,最后由商会出面,说服了那老板,自己砸了招牌。换上了谢隽杭的字,竞没有花一文钱的“润笔”。谢隽杭闻知这老板到处卖弄他得了便宜,未免哑然失笑:

“我是怕外地人笑话,芝罘一地竟然没个会写字的,不然怎肯为此伧夫写字?”

“师法造化”王道远

别号“罗峰山人”,招远人,著名画家,在中国画坛上与齐白石并称,人谓之“二石”。王道远号“友石”。

创作理念是“师法造化”,业师是著名画家陈师曾,曾为他的画室题了“我师造化”四字,这种写实精神被齐白石引为同调,两人多次合作,时常切磋。

王道远创作路子很宽,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尤以花卉见长。他的花鸟有时工笔,有时写意,或大笔直扫,或极细描绘,无不栩栩如生。一幅名画《铁树》更为人称道。他欣赏铁树的刚强正直,题诗道:“有面如铁本无私,有心如铁不可移,果能此心如面同,铁树自有花开时。”他画的铁树笔墨苍劲,格调清新,在画界有“王铁树”之称。有《友石画集》、《花鸟画鉴》、《槐堂画语录》、《我师造化室画存》等画论、画册留传于世。

“一门三进士”王垿

莱阳人,晚号昌阳寄叟,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

其父为同治十三年进士;其兄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他本人也是光绪十五年进士,均被授为编修、庶吉士等职务,他本人还担任过国子监祭酒。所以时人有“一门三翰林、父子九登科”的说法。

王自幼博览群书,酷爱书法,尤精于楷书。其楷书结体严谨、整洁,书势雄强豪放,潇洒刚劲,点划分明,韵味深邃,外柔内刚,为时人所推崇,名满京华。有诗赞曰:“有匾皆书王(芥),无腔不学谭(鑫培)”。

清亡后流寓青岛,晚年常为人题匾,所以在胶东见其匾额比比皆是,他还书赠京津友人,所以遗墨竟遍地开花。

他在诗文上也颇有造诣,“文辞壮丽”。传世著作有《墨香斋文集》。

创“杨八分”是杨橄

招远人,号“味余山樵”,清末著名书法家。

幼学书法,日夜苦练,竟将脚下方砖地磨出两个深坑。

隶书运笔沉缓,刚柔相济,堪称一绝,时人誉之“杨八分”。光绪年间京都新修一门,遍请天下高手书写横楣。杨橄书写六尺见方的三个大字送京,深得皇帝赏识,御赐上等抓笔。其大草也似龙游蛇舞,颇为时人所重。

然而他一生甘做教书先生,不媚权贵。尝作诗云:“附炎趋势都不晓,只应高卧傲羲皇”,“才子不应为俗累”,“莫叫铜臭玷书香”。以书画诗文自乐,著有《书法参评》、《三不妄斋诗草》等。

13.科技巨子

烟台自古就是一个科技人才济济的地方,“得风气之先”后,许多早期奔赴海外的莘莘学子,追求真理包括了钻研自然科学,所以,科技界学业有成的真是不乏烟台人。没有一个李约瑟那样的人去做这方面的钩沉,但市委党史办曾出过一本《烟台英才在华夏》(这是一本与后来那些花钱买名,炒作挣钱的大量铜臭之作迥然异趣的书),收集其中的真不乏科技界精英,便是确凿的证据。

地灵人杰决不是浮词诳语。

物理学家卢鹤绂

莱州人,理论物理、核物理学家。

193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获学士学位,为系主任班维廉(英国人)所赏识,推荐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1939年获硕士学位。194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在抗战时期,学校流亡,他也随之备受磨难。

现就任于上海复旦大学,还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学部委员,并任美国的数所高校客座教授。

他一生从事科研,成绩卓著。1938年自制质谱仪,实验发明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否定了前人量得的丰度比无定值的结论;发明了时间积分法,首次测定了锂7锂6丰度比,为国际原子能界所公认。1940年试制成高强度质谱仪,并用以制备硼11和硼10核反应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首次公开发表;1949年提出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首先提出了核半径的公式。1949至1956年,他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学说,提出可压缩统体的粘滞弹性理论。这一理论也获得了国际物理界的公认,并把作者的“驰豫压缩基本方程”誉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

他的重要著作有:《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受控热核反应》、《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言论摘编》、《蓬勃发展的现代物理学》、《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等。

特别应当说的是,他还重视对孩子们的科普教育,应少儿出版社之约写了若干通俗普及的讲近代物理、原子核的文章。

造纸大师左伯

左伯是东汉时期东莱掖县(今莱州市)人,以创造“左伯纸”而永垂史册。

他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

他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深感当时极负盛名的“蔡侯纸”(即“纸圣”蔡伦发明的纸)质量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就与当时的学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汉以来的造纸工艺,总结蔡伦造纸的经验,然后同样用树皮、麻头、碎布等为原料,用改良的工艺造纸,久经实验,最后造出的纸,光亮整洁,适于书写,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称之为“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文房“三大名品”。南朝竞陵王肖子良给人写信称赞左伯之纸“研妙辉光”;精于书法的史学家蔡邕则“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无论当时,还是后来,左伯纸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珠算始祖”徐岳

东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位“珠算”的提出者和“算盘”的记录者。

他是莱州人。

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于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的规律,终于完善了“乾象历”,成为我国农历的经典著作。后又将此历法传授给吴国中书令阚泽,使历法得以在吴国实行,以后推向了全国。

历法的钻研为徐岳以后从事算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搜集了先秦以来大量的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数术记遗》详细地记录了他与刘洪算术回答的精华,“未满百言,而骨削质奥,思纬淹通,依然东京风骨”。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定名为“珠算”。

森林学家刘慎谔

牟平宁海镇人。著名植物分类、地植物和森林学家,中国植物学界的开拓者。1918年即成为留法预备生,此后留法十年,1929年获博士学位,归国任北平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也一直在有关部门任要职。

他回国不久,即在北平建筑起中国第一座植物园。为了了解新疆、西藏的植被情况,1931年他只身去南疆,数次入天山,翻越海拔5500米的昆仑山,经西藏北部入克什米尔,再至印度,为时近三年,收集标本4500余,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发表了《中国西南部植物地理》,填补了中国植物学领域的空白。

为了完成此项考察任务,他骑着骆驼,赶着羊群,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艰难跋涉,有时几天遇不到水源,不得不喝羊血、牲口尿。在喜玛拉雅山,他忍受着暴风雪的袭击,严重缺氧时几被憋死。其中有一年多的时间与同事失掉联系,谁多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

解放后全盘学“苏联老大哥”,小兴安岭林区对红松林采取苏联模式——大面积皆伐。他说:“这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呀!”顶住重重压力,提出“采育择伐”。的主张,这是中国的森林生态学,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编写出《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主编《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东北药用植物志》等。198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慎谔文集》。

科技杂家卢景贵

莱州梁郭人,机械学、天文学家。

其父闯关东,是个货郎,他却在25岁时考入奉天中学堂,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高学堂,次年考入北京农工部高等实业学校机械专修班,从此开始机械研究。1913年被奉天省政府选送至美国意利诺大学、普度大学留学,获取机械科硕士学位,中断学业奉诏回国,多在铁路任职,著有《蒸汽机车学》一书。

他的科技、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著作涉及到文、理各个领域。有《高等天文学》,也有《卢氏汉字声韵研究》、《曹氏八卦掌谱》、《汤伐桀、武王伐纣之岁考》、《推证释迦牟尼之生灭年》等,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杂家”。

钢材权威孙珍宝

海阳人,著名合金钢专家,中国钢材物理检验奠基人之一。

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1941年赴美留学,获冶金工程硕士、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京、沪担任要职,并兼任过同济大学物理冶金学教授。

作为合金钢专家,他在国内外冶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曾根据中国资源的特点,积极研究推广新钢种。由他主编的《合金钢手册》和《机械工程手册》,是总结建国以来合金钢机械零部件选材的科技成果巨著。

他还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

走向世界的葛庭燧

葛庭燧,1913年生于蓬莱大葛家村,著名金属物理学家,1955年即被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当研究生;1941年由昆明西南联大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43年完成了关于光谱学的博士论文,而后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有关工作,并由此获得了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奖章以及一项专利。1945年至1949年,四年中发表了18篇学术论文,奠定了他成为中国固体内耗研究领域学术创始人的地位。他创制了用于低频内耗测量的扭摆,证明了金属晶粒间的粘滞性质,提出了晶粒间的粘滞滑动模型,并且发现了表现反常振幅效应的反常内耗现象,突破了经典内耗理论的框架。

1949年11月,他突破重重阻挠,依然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任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到沈阳参与创建金属研究所,并任副院长。1956年,以“金属中的内耗与金属力学性质的研究》等11篇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76年国际文献正式命名他在1947年发现的晶粒问界内耗峰为“葛峰”。进入80年代,他与青年科技人员一起对“葛峰”又进行了更深入、系统的研究,纠正、澄清了国际理论界的若干谬误和争议。1989年在有关学术大会上,荣获了这一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内耗与超声国际奖,以表彰他在近半个世纪中的创造性的贡献;1995年,他又荣获美国TMS学会颁发的梅尔奖。这是亚洲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八十有余,他写诗铭志:

辛勤白发人,事业永年轻。

八十而后知不足,学无止境。

为振兴中华永攀高峰拼搏,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人生正道是沧桑,

凯旋辉煌得后生。

2000年春,他安息在合肥科学岛的鲜花丛中。

育种专家李登海

莱州人,农民育种专家。

远在1981年,他就以《春玉米亩产900公斤栽培技术》的优异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又以《高产、优质玉米自交系“掖107”及其种掖单2号》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这个农村实验田出身的业余科学技术能手将自己的农业实验地升格为“实验站”,接着又改名为“莱州市玉米研究所”,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和玉米高产栽培试验的开发研究。拥有实验土地50亩,200平方的温室一个,还在海南岛租有实验田一百亩。

现已成为驰名中外的玉米育种专家。2004年以“掖单13”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种专家李登海

14.当代作家

当代文坛上,烟台籍作家是一个人数众多、成绩斐然的群体。他们大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尤其是战争生涯的洗礼;尽管学历甚短,却又自学成才,因而写出了不少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品。

但是不可讳言的是,他们大都当作宣传,自觉地把自己当做“齿轮和螺丝钉”,所以缺乏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索。没有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当思想家的勇气(或者说有勇气而无法追求),表现的文化品位缺少真正个性化的风采。

没有经过时间的筛选,他们的作品是否能传世,还待考。

杨振声

蓬莱人,代表作为中篇小说《玉君》。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1919年3月发表处女作《渔家》,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后又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