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094

第94章 牟氏庄园的粮囤子

牟氏庄园“东忠来”东厢房是粮仓,内有一溜五六个巨型粮囤子,最底层下面是酒条编的囤子,上面是一圈一圈的“接子”,再往上的囤子顶还要上去个尖,看起来里面的粮食要流下来的样子。其实,目前供展览的粮囤子里没有粮食,里面只是一些简单的填充,只顶上一层是粮食,有谷子、小麦、高粮、大豆等。

近几天,牟氏庄园管理处正在对粮仓里的粮囤子进行修整,原来看起来满是粮食的巨大粮囤子,如今里面已空空如也。在我小的时候,家家也都有粮囤子,可是却没有这么大,记得我们家当初的一个粮囤子也只是比普通的大缸大一些。可是牟氏庄园内的粮囤子却大得出奇,要三四个大人才能围抱过来。据一直在牟氏庄园工作的郝继忠老师介绍,这些粮囤子来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当地农户家里收购的,一部分是请古镇都的老编匠们编制的,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粮囤子的容量都很大,一般至少有十五石粮食,每石500斤,大一点儿的粮囤子应该能盛万斤粮。

郝老师是栖霞的民俗专家,他告诉我们,这粮囤子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首先,编制囤子的原料很独特,一般来说,当地人编个篓子,编个筐子,用的大多是山里的绵条,而编囤子的原料是山里已少有的“酒条”。像绵条这种条子在当地比较多,这种条子一般主枝比较多,旁枝很少,适合编篓子、筐子之类的小件,如果用它编囤子,不但不利于存粮食,而且囤子的使用寿命也短。如果实在要用它编囤子的话,就必须把条子放到水湾里沤上半个月,把条子沤软,把附着在条子上的虫卵给沤死。而酒条就不同了,这种条子,不但韧性大,而且旁枝多,粮囤子的边沿要像辫辫子一样一道一道地辫起来,正好适合。再一个就是酒条本身不招虫子,也适合存放粮食。

粮囤子的内壁,要糊上一层厚厚的泥,一是防止囤子内像小米、高粱之类的粮食顺着囤子缝隙流失,二是防止别的虫子顺着缝隙进入囤子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粮囤子内壁泥的颜色有些深。其实,糊粮囤子的泥必须要和着干牛粪。听起来不雅,这脏兮兮的牛粪怎么能与好的粮食混在一起呢?郝老师告诉我们,牛粪虽然听起来不雅,可是用起来却还是相当管用的。首先这牛粪经过日照和暴晒,里面的细菌早已分解,不但不会带来污染,而且还能够避虫,所以只要是掺了牛粪糊起来的粮囤子,从来不生虫子。还有一个好处,牛粪其实就是经过牛的消化把粗纤维变成细纤维,和在泥里,不但结实,还不易裂缝。

当年牟家人的粮仓分布于栖霞各地,而存于粮仓内的粮囤子就不可计数了。现在,随着粮食器具的不断增多,加之人们饮食方式的变化,粮食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裹腹之物,粮囤子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牟氏庄园内用来存放粮食的粮囤子也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如今成了供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一饱眼福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