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009

第9章 “四木匠”勇揭道台榜

“四木匠”是唐家泊镇刁崖前村人,名叫杨学朋,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因排行老四而得名。道台是1911年前的“登莱青道”的道台,姓名不详。道台有什么大事要贴榜?“四木匠”有什么本领敢揭道台榜?这其间有一个故事。

清末之时,烟台开埠,清政府把原来设在莱州的“登莱青道”迁往烟台。烟台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小城,商贾纷至沓来,一下子热闹起来。居于乡间的木匠杨学朋也不甘寂寞,带着一干人来到烟台,开了一个木匠铺,字号为“天来兴”。一个乡村木匠怎么敢到烟台这样繁华的地方来开木匠铺,这要先说一下这四木匠的背景。

刁崖前位于牙山之西,全村不足百户,全部姓杨。刁崖前在周围十里八村小有名气,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个村的木匠有名气。最有名的要数杨学朋四兄弟了,四兄弟中手艺最棒的要数老四杨学朋,他不但聪明好学,还心灵手巧。过去家家都有织布机,织布机的梭子里面有一个“穗”,一直都是手工刻制的,一天也就刻三两个,杨学朋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专门刻“穗”的小机器,一天做百十个也没问题。这四木匠手艺究竟有多棒,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年,杨学朋带人到北面的引驾夼村给人盖房子,当时这村里还有一家盖房子的,请的是南边莱阳的木匠。莱阳的木匠早就听说四木匠的厉害,怕在东家面前丢了丑,便趁杨学朋晚上回家的当儿,偷偷地把一根檩条给截去了一块。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紧接着便被四木匠知道了。一般的人非要找对方理论一番不可,而四木匠却一声不响,像根本就不知道这事似的。木匠的脑子好使,檩条的尺寸全装在脑子里,当天晚上,杨学朋在家里找了一根檩条料,稍一修理便让人抬到了引驾夼,把被截的那根檩条换了下来。

第二天,准备上梁了,莱阳那帮木匠在等着看笑话。这时,四木匠的徒弟故意跑到师傅面前说:“师傅,这根檩条短了一截?”四木匠若无其事地说:“短一截,抻一抻不就长了?” 于是徒弟像真格儿似的,几个人一头,装模作样地抻了几下便放下。四木匠说:“这回儿试试,看短不短了?”徒弟们七手八脚地把檩条拉上房架,一安正好。这下把周围看眼的人看傻了,他们纷纷议论说:“这四木匠真是太神了,能把短了的木头抻长!”那帮莱阳木匠也看傻眼了,本想让四木匠出个洋相,却一下子让人家出了名,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说了这么多,只是一个铺垫,四木匠揭道台榜的事还没开头。话说这一天,四木匠忙完了手里的营生,突然觉得好长时间没有出门了,于是,收拾一下便上了街。他沿着道府街向前走了不远,快到道府衙门口,老远就看到那儿围了许多人,走近一看是道台大人贴出的告示榜,原来道府内有一根明柱因为年久失修,需要更换,为此道台贴出告示,谁能不动一砖一瓦,而把明柱换下来,有重赏!

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说这不动砖不动瓦,就是神仙也换不下来!杨学朋暗自一笑,走上前去,伸手便把告示榜给揭了,围观的人唏嘘不已。杨学朋拿着告示进了道台府,问过了姓名与来由后,道台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把这根明柱换下来?”杨学朋说:“大人不要问我怎么换,三天以后见分晓!”

三天后的早晨,道台一觉醒来,一眼便看到府内的明柱变了样,感到非常惊奇,便问杨学朋,于是四木匠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道了出来。原来,杨学朋揭道台榜前,心里就有了底,他对自己的木匠手艺非常自信,他想的办法是一半一半地把明柱换下来。就是先把破损的明柱从中锯开,取下其中的一半,换上一半新的明柱,然后再依样换下另一半。那天离开道台府的时候,他用尺子量了一下明柱的高度和粗细,然后回去便根据这个高度与粗细备料,将新柱子用锯一分为二,刨光打磨好,就等“偷梁换柱”了。第三天,天一黑,杨学朋杠着新柱子,来到道台府,把其中的一半明柱换下来,然后抹上胶,再把另一半换上去,对好缝,一整理,再刷上漆,一点儿缝隙也看不出来,怎么看都是一根完整的柱子。

杨学朋不但得到了道台的奖赏,而且一下子出了大名,提起“四木匠”,烟台地儿没有不知道的,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直到日本鬼子来了,社会动荡,杨学朋才回到了栖霞老家。

1942年日本鬼子一把火把刁崖前全村烧了个精光,就在这一年,杨学朋因病去世。杨学朋死了,手艺却没有失传,他有五个儿子,除老五不是木匠,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全是木匠,而且个个身手不凡,特别是老三杨文兴,俨然一个“四木匠”再世。1945年,英灵山烈士陵园里要修一个亭子,人们把杨文兴请去了,没几个月,一座古香古色、漂亮别致的亭子便落成了,直到现在这座亭子还坐落在英灵山上,成为一景。杨文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的木匠手艺依然了得。

(2009年7月1日 杨廷焕讲述,时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