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007

第7章 于七案与衣氏家族的兴衰

回龙夼位于庙后东南,以衣、张两姓为主,张姓是这里最早的居民,衣姓是后来搬迁过来的,怎么搬过来的呢?说来话长。最近,在回龙夼村,85岁的衣振厚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于七来当祀土官,请来一场杀身祸

明末清初,衣氏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气,主要是因为衣氏家族先后出了三行道台:干元道、密云道和佛界兵都道(根据音译)。这一年,衣氏的一个望族不幸去世,准备发殡。过去的人对这事很重视,办起来也很隆重,特别是祀土官要找当地有名望的人担任。衣家人思来想去还是找到了于七。因为于七与衣家也是世交,而且他是武举,是当地的名人。当时衣家的祖茔就安在亭口镇的塞口村,离于七的唐家泊村也就三四十里地。

先说一下于七。于七在当地是个侠客,爱打抱不平。当时,桃村有一个地痞无赖,大名叫孙龙,外号叫孙二阎王,因为他们家有人在京里做官,便狗仗人势,霸道乡里,不论谁家娶媳妇,只要经过他门口,就要先留媳妇在他那里住一晚上。否则的话,不但这婚结不成,可能还要遭大殃。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这一年,有一家闺女要成亲,为找送客的人犯了难,因为都怕孙二阎王闹事。后来,费尽周折找到了于七。孙龙也是软的欺硬的怕,听外面有喇叭声就知道又有结婚的了,于是对手下说:“出去看看是谁结婚,谁送客!”一会儿,手下回来禀报:“是于家嫁闺女,是于七当送客!”孙二阎王一听于七的名字,便吓破了胆,不敢露面。再说于七大张旗鼓地从孙二阎王的门前走过,原以为孙二阎王能露面,那正好中了他的计。孙龙哪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躲在家里就是不露面。于七觉得不够劲,于是对轿夫说,转回头再走一遍,看他出不出来!结果再走了一遍孙龙还是不露头。这样,连续从他门口走了三趟,孙龙也没敢露面。

孙龙让于七羞辱了一番,总觉得拔不出这口气,于是便设法报复。他靠着京里亲戚的关系,便告到京里,说于七在家里造反,家里修了“玉石照壁月牙窗”。在过去,只有皇宫才能修这么豪华的建筑,民间要是修这样高档的房屋就是大逆不道。于是上面派人下来察看,一看根本不是什么“玉石照壁月牙窗”。当时,于七的老婆在家,家里来了人便问:“你们是做什么的?”衙役说:“拿于七的。”于七老婆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衙役走后,对于七的两个兄弟于八、于九说:“要是你哥哥在家,他们敢这么猖狂,早就把他们收拾了!”两兄弟一听嫂子的话,也气得不行,于是赶出门去。可是两兄弟不是对手,被衙役们给杀了。家里人告诉了于七,于七急忙返回,一看这情景,怒火中烧,提刀便追,赶上以后,三下五除二把几个人给杀了,只留下一个回去报信,就说人是于七杀的,不关别人的事。

于七这下把事闹大了,朝廷发兵讨伐于七,十三省兵马,动用了九省。于七没法,只得拉起抗清大旗,带兵马驻扎牙山,后来兵败,逃往崂山华严寺当了和尚。

满门抄斩受屈辱,死里逃生留薪火

镇压了于七之后,那些与于七有联系的人可遭了殃,特别是聘请于七当祀土官的衣氏家族更是难逃灭顶之灾。官兵首先查抄了去塞口送殡时衣姓人家送“烧钱纸”的流水账。记账的人写字带笔,一刀纸的“刀”,看着就像是“千”,清兵以此为把柄,就说衣家人要造反,把于七请来,说是当祀土官,其实就是谋反,而且证据充分,每一个衣姓人家养着“一千”兵。朝廷一听,这还了得,下令杀尽衣姓人。而且贴出告示,抓住有赏,“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直杀得衣姓人几乎断根。幸有一“乃”祖,躲进了岳父家里,他岳父是个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一看送上门来的“钱”,不能不要,于是嘱咐女婿说:“在家好好趴着,千万别出门!”把门一锁便报官去了。临走前,只告诉了妻子,妻子疼爱女儿,就告诉了女儿,女儿想,既然定了亲,我就是衣家的人了,我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女婿遇难而不管呀!于是她打开了关着男人的大门,说:“你赶快跑吧,跑得越远越好,我爹报官去了。”看着未婚夫走远了,这个烈女子一根绳子吊死在自家的房梁上。不长时间官兵到了,搜遍了家里所有的地方,连高粱秆垛和草垛也都搜了个遍,就是不见人影。那贪财的岳父大人一看女婿不在,知道事情不妙,这是欺官之罪呀!再看闺女也死了,连羞带怕便也上吊死了。

再说这“乃”祖,出了大门便向南跑。离开了岳父家里,此时“乃”祖最后的一丝希望也落空了,举目无亲,他只有漫无目的地逃命。逃难中,他想起了曾经听老家里讲衣氏有一个世家在南京做道台,却不知道人家叫什么,也不知道具体地址。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先不管能不能找到,先奔到那里去再说。也不知道跑了多久,“乃”祖到了南京,靠着他有文化,便流落街头以说书卖唱为生。一天,道台大人在街上走,听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子在说书,一口胶东腔,便告诉随从说:“叫他过来,我问问他!”这道台知道于七案让衣氏受到不少牵连,几年来一直没有音信,所以处处留心,希望能得到衣氏家族的消息。等小孩子进来一问,他大吃一惊,没想到正是朋友的后代。于是便把他留在府内供其读书,后来也考了功名,做了官,衣氏才留下了一支血脉。

威震陇东武进士,建业治家人丁兴

“乃”祖之后,历经数年,衣氏人丁兴旺。到武进士衣三捷之时,为鼎盛时期,于是携家眷回到栖霞,落户回龙夼村。武进士治理陇东十多年,功绩卓著,深得民心,受到朝廷的褒扬和民众的爱戴。在他任期已满归乡之时,当地百姓敲锣打鼓为他送行,并赠送了“威震陇东”、“名扬华夏”的匾额。

回乡不久,便由他出资修建了衣氏祠堂,前后两进,后面五间为祠堂,供着祖宗的牌位,陈放家谱等,中间是一个八九米宽的小院,再往前是陪房,左右各两间,中间是一个高大的过道,临街为一巨大的门楼。大门有三四米阔,门槛有五六十厘米高,看起来很是气派。后来,衣氏祠堂在经历了战乱和“文革”,一度作为村委办公室和村小学,没有受到大的损坏,能够保存下来也是万幸。如今这座古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完好,并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衣三捷回乡后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其乐融融。衣三捷共有三个儿子,十二个孙子,到了晚年,没了当年的威勇,俨然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有一年过年,孙子媳妇一齐给他拜年,就说:“爷爷,这么多年从来没看你穿官服,今天过年,你穿给我们看看吧!”无论怎么说,衣三捷就是不允。最后还是经不住晚辈们的死磨硬缠,才穿上官服,戴上官帽,立时来了精神,只见他架势一拉,大喊一声,就觉得整间屋子都在晃动,一下子把十二个孙媳妇全都吓趴在地上。他一看,便笑笑说:“老了,不中用了!”说着便一个一个地把她们拍打起来。

在衣三捷的管教和治理下,衣氏家族在他这一代实现了中兴。他的后人里也出了不少做官的和有学问的人,家族的名声远扬乡里。

在回龙夼,“割股孝亲”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被广为流传。衣家有一个媳妇,娘家是桃村孙姓人家,过了门不长时间,男人便生病去世,她一个人既要拉弄孩子,又要侍候婆婆和老婆婆两位老人。有一年,生病的老婆婆对孙媳妇说:“我就想吃顿肉馅饺子!”媳妇一听,犯了难,心想这阴雨连绵,过不了河,赶不了集,上哪儿去割肉!再说就是有肉,家里也没钱去买。再一想,老婆婆这么大岁数了,就这么一点儿要求,作为孙媳妇却满足不了,心里很难受。就在她左右为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自己身上的肉,只要老人家能吃上这顿饺子,她什么都豁上了,磨好刀,咬紧牙,狠下心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用布把腿一包扎,剁肉拌好了馅包好了饺子便给老婆婆送去了。没过几天,媳妇伤口感染,暴病身亡。人们在处理她的后事时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媳妇的孝举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后来报到朝廷,皇上亲自下圣旨,褒扬她的孝行之举。圣旨碑一直立在村头,不论谁路过回龙夼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为这位孝行可嘉的民妇所感动。

“文革”的时候,石碑被砸,这段传奇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到现在。

【附】《于七抗清十二个月》

在栖霞,老百姓留下了一首《于七抗清十二个月》的民歌,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十二月》收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山东民歌》,现录之如下。

正月里来(看灯花)黄咔咔,清兵入关灭中华。

烧杀掠抢似豺狼,苛捐杂税把人压。

二月里来百(青)草发,于七造反锯齿牙(牙山下)。

四乡民众齐响应,抗清救民勇气大。

三月里来(迎春花)开柿子花,县里清兵来镇压。

于七领众来抵抗,杀的清兵叫爹妈。

四月里来开梨花,顺治皇帝派人查。

(查后)发来(无数)兵和马,层层包围锯齿牙(紧紧包围牙山下)。

五月里来开石榴花,双方交战牙山下。

八卦战鼓激人心(声声战鼓动天地),百姓为于七把汗擦。

六月里来开荷花,于七心里(中)把计拿。

杀出重围转暗地(下),来年再发(整)兵和马。

七月里来开葵花,暗藏于七兵和马。

这家仨来那家俩,清兵剿洗无办法。

八月里来喇叭花,于七爱民民爱他。

一刀砍下恶霸(隆)头,杀富济贫人人夸。

九月里来鸡冠花,于七暗令兵和马(众部下)。

重整兵马强又壮,大旗挥(一展)往福山发。

十月里来开菊花,于七兵马声势大。

一举攻破宁海州,活捉文琪一刀杀。

十一月来开梅花,康熙皇帝(1662年即位)害了怕,

调动(来)九省兵和马,三帅要把于七拿。

十二月里来飘雪花,遍地清兵密(乱)如麻。

于七挥刀杀血路,奔赴崂山显神法。

(注:括号内的为栖霞20世纪80年代整理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