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041

第41章 记前生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在此小说集中有一短文——《记前生渐长渐昧》,文中记载了一个能够记前生的人物,读之觉得不可思议。现录之如下:

纪文达先生说:亲戚袁愚谷制台(名畔守侗,长山人,死后称清殷公),小时同我在一处读书,他说三四岁时,还记得前生的事,五六岁时,恍惚不很记得了,现在只记得前世是一岁贡生,家离长山不远,姓名籍贯,家里的详细情形,完全忘记了。又说四五岁时,夜里能看见物件,同日里一样;到七八岁以后,就渐渐昏暗。十岁以后,完全不看见;或半夜睡醒后,偶然能看见,一霎时就不看见了。十六七岁以后到现在,一二年中,或有一两次能看见,像电光一样很快就过去了。这全是欲念一天多一天,那神明的清爽,一天减一天的缘故。

近日下乡,去桃村荆子埠村采访,80岁的林庆武老人也讲述了一个记前生的故事。荆子埠是我祖居之地,直到十三世才搬到榆山后,如今也只隔七八世之多,所以听来非常亲切,于是记之,以飨读者。

荆子埠在当地非常有名,民间有一句话:秀才遍地,旗杆如林。这就是说的荆子埠。当时,村里有三座牌坊,有八家楼房。这都说明荆子埠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林华,生于前清,是荆子埠的望族“南台子”人,曾任郯城教谕,相当于今之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在荆子埠,有进士、举人许多,林华算不上有名,但是因为他能够记前生,因此一直成为人们饭后茶余后的一个话题。

林华8岁,要上私塾了,父亲说,给你买块砚台吧。

林华说,父亲大人,咱这个钱就省着吧。

父亲说,该省的省,不该省的不能省。你上学不用砚台怎么能行?

林华说,父亲大人,我是说我以前有块砚台,你去把它拿来用就是了。

听儿这么一说,父亲就更奇怪了,就说你这个孩子,你从来没写过字,哪儿来的什么砚台?

林华认真地说,父亲不知,我的前世是沟南陈家的,叫陈华,只因生病,没有成人就病亡,这才托生在咱家里。

父亲听了这话,一下子懵了,赶忙摸摸林华的头说,孩子,你头也不烧,怎么说起胡话来了,这是哪儿跟哪儿呀?

林华一本正经地说:父亲大人,孩子说的是真话,你不妨去看一下。我之前的家在沟南的第几排,第几栋,父亲叫什么什么,我的砚台就搁在西屋北窗的窗台上。

父亲将信将疑去了牟平观水的沟南村,找到了林华说的父亲,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沟南陈姓人一听也觉得奇怪,对林华父亲说,我是有个儿子8年前去世了,活到现在也该有20岁了。要是他能托生在你那里还真是个幸事。于是,陈姓人急忙进屋,往北窗上一瞅,还真的看到有一方砚台搁在那里。于是交给了林华父亲带了回去。

林华长大以后,做了官,对两边的老人都如亲生一样,为他们养老送终,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