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141

第141章 后记

民间文化,这些大量留存于中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印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东西正逐渐走向式微甚至消亡。如果现在不去记录它,下一代人想去整理挖掘时,可能它已经消失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市委宣传部开始着手组织力量对这些民间瑰宝进行整理挖掘,也就有了这部《栖霞民间故事》的诞生。

民间文学不同于其他的小说散文等,它不是坐在屋子里靠想象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要像蜜蜂一样,深入民间,到人民群众中去采撷挖掘,整理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大量的民间艺人,包括艾前夼村的王朱元、清香崮村的胡义轩、占疃村的卢翠莲和王朋山、陈家村的陈志国、大白马夼村的柳玉善、黑夼村的林学法、北岩子口村的马德志、荆子埠村的林庆武和林英勇、榆山后村的唐义山和林永志、牙后村的张京友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间艺人的精彩讲述,才让我们一点点地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在这里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采访的这些民间传说往往有许多版本。同一件事,可能发生在此地,也可能发生在另一地方;可能发生在这个人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这样多个版本的故事,正说明了故事传播的广泛性,便更有其文化价值。在收入本集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都保留了故事的原貌,有的还保留了方言土语,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也是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和负责。

在该书的出版过程中,许多领导和专家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帮助,在此我们要感谢:

山东省文联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苗得雨为本书题字;

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牟崇光,烟台教育学院教授、民俗专家安家正对本书所做的指导;

栖霞市图书馆原馆长、著名作家范惠德对本书的校正和指导;

栖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长海为本书设计封面;

栖霞市文化馆馆长林炳义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同时要感谢全市各级各部门在采访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史志办副主任马贤修、信息中心副主任林阳光、文广新局副局长傅培玲、文联副主席米春嫣、党史办副主任谢志成、地名办主任崔保华、退休老师王秀科和冷作江在百忙中为本书校对书稿。

如果把每一代人都比作一级台阶的话,那么人类正是踏着这样的台阶,一步步地走向文明、走向进步。我们时刻都在享受着前人们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必将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更为丰厚的精神财富。谨以此言与各位读者共勉。同时对于本书中的问题和不足,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 者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