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108

第108章 “伎俩人”与栖霞剪纸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不用看纸,不用瞅刀,与你聊天的功夫,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猫、小狗、小蝴蝶便呈现在你的面前了。这是笔者在“剪纸之乡”栖霞看到的一幕,栖霞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剪出了一片新天地。

栖霞剪纸作为胶东剪纸的一个重要流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栖霞,心灵手巧的女子被称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剪纸的花样子常常被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栖霞过去的窗户多是细长条的网状格子窗,一般只能贴一些小花,妇女们也有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剪成条形,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被称为“窗越”的窗花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一系列的“棂间文化”。直到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或喜庆日子,栖霞农村的一些地方仍保留着贴窗花的习俗。除贴在窗上的窗花,栖霞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另外还有贴在门上的门簪花,贴在灯上的灯花,有炕墙花、天棚花、纸盒花、纸缸花、刺绣花、纸斗花,等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栖霞民间剪纸也是和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人们创作的艺术形象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栖霞剪纸逐渐形成了东西各异的风格特点。东部的剪纸线条细腻,造型美观,结构完整,秀丽多姿,以小巧玲珑见长,所剪人物感情充沛,花鸟鱼虫生机勃勃。西部的剪纸,则以构图奔放、线条粗犷著称,剪纸作品多大方、浑厚、朴实,造型生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淳朴。

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是栖霞民间剪纸的一大特点。从形式上看,栖霞剪纸可分为红花、染花、衬花等几种,用大红、粉红的色纸直接剪出各种图案为“红花”;用白纸剪出图案,再用墨笔描出图案的细部,然后染上花花绿绿颜色的称“染花”;用黑纸剪出图案,背面衬上红纸贴在天棚上、纸缸上的称“衬花”。从图案内容上看,有的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如“竹报平安”、“喜上眉梢”、“福禄寿禧”、“事事如意”等;有的则表现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牛郎织女”、“鸳鸯嬉水”、“张生莺莺”等;还有的是大自然中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和变幻无常的日月星辰等,适用于日常装饰图案。谐音、象征、托物寄情,是栖霞民间剪纸的主要表现方式。人们剪贴莲花、金鱼,象征“连年有余”;剪贴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此外还用桃子象征长寿,用鸳鸯象征爱情,用佛手、桃子、石榴,象征多福、多寿、多子,等等。

在栖霞农村,民间剪纸“伎俩人”已达1000多人。每到农闲时节,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聚到炕头上,坐在门口切磋技艺,比试身手。仅有几百户人家的臧家庄镇后高格庄村,村里的妇女几乎人人都能拿起剪刀。最有名气的当属被称作“五朵金花”的栾家五姐妹,她们创作的《百猫图》、《百凤图》、《百龙图》从姿态到神态,从眼睛到爪子,竟没有一处雷同的,先后有200多幅被送往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展出,并被外国友人收藏。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间剪纸艺术,栖霞市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深入民间,不断总结和挖掘,并成立了民间剪纸协会,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剪纸比赛活动,从而使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去年,该市组织开展了“美丽的栖霞我的家园”剪纸创作大赛,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栖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展示了“中国生态示范区”、“中国苹果第一市”的风采,全市300多名剪纸“伎俩人”参加了比赛,有120多幅作品获奖,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上,10多位栖霞民间剪纸艺人精彩的剪纸艺术表演和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更让京城人第一次感受到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如今,剪纸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栖霞人将剪纸艺术运用到苹果生产上,把剪纸图案晒制到红彤彤的苹果上,开发出系列“艺术苹果”,年产艺术苹果近亿个,使人们在品尝苹果美味的同时,也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栖霞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的审美功能,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栖霞剪纸逐渐走出山东,走向世界,许多民间剪纸“伎俩人”被邀请到国外进行表演。剪纸女状元栾淑荣在巴西首都的剪纸表演一度在当地引起轰动,外国朋友惊奇地问:“姑娘,你的剪刀带电脑吧?”当他们看到这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折服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伟大的东方艺术!”栾淑荣因而也得到了“神剪”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