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17532000000006

第6章 深海垂钓(5)

德国领事馆旧址,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成为战败国,其领事馆撤销,馆址被拆毁。1935年又在位于朝阳街的德国盎斯洋行设代理领事,1943年在盎斯洋行重新设立领事馆。盎斯洋行旧址尚存,急待整修复原。

无专门馆址的2国领事馆情况是:奥匈帝国领事馆办公处,可到张裕公司去寻觅。设在天主教烟台教区主教府的法国领事馆办公处,连同天主教烟台教区主教府的主体建筑,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一处附属建筑因远离主体建筑而幸存下来,现已整修恢复原貌,烟台山文物管理处设在其内。

清朝海军采办厅

烟台山下,朝阳街东的会英街,有一座坐南向北、并列三座大门、三进六院的组合四合院,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精良、雕梁画栋、非同寻常。该建筑拥有正房二排26间,楼房二层26间,厢房8栋24间,合计76间,二层楼为南北双挑双廊贯通东西,楼下的门贯通楼南开阔地,开阔地南还有一排坐南向北的平房,其建筑形式与整个建筑相同,系这座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这便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海军采办厅。

清同治13年(1874年),清政府策划海防,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在北洋建立海军,光绪ll年(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光绪14年(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同时建成这座采办厅。北洋海军有两个根据地,威海卫停泊战舰,旅顺口修理船只,烟台采办厅便是北洋海军威海根据地的配套建筑。

早在北洋海军建成前的26年(1862年),烟台已开埠成为北方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在修建威海卫海军根据地的同时,在近在咫尺、商贸繁荣的烟台修建采办厅,向北洋海军提供军需物资,是最佳选择,把采办厅建在太平湾码头近处,更是明智之举。因为这里距码头仅数百米。当时,北洋海军舰船经常停泊芝罘湾,除海防需要,便是来此装运军需物资。光绪21年(1895年),北洋海军覆灭。海军提督丁汝昌壮烈殉国,他的灵柩路经烟台时,就停放在采办厅,负责接灵的是登莱青道台刘含芳。

光绪29年(1903年),北洋海军统领叶祖王圭决定在烟台开办海军学堂,指派谢葆璋来烟台筹建,谢葆璋来烟台后,就住在采办厅里。光绪33年(1907年),耗银4.2万两、占地90亩的海军学堂竣工,谢葆璋为首任监督(后改称校长)。此后采办厅又承担了海军学堂的采办任务,直到l928年海军学堂南迁福建,与马尾海军学校合并为止。

海军学堂南迁后,曾在采办厅设盐务局和客栈,解放后曾是烟台军分区机关驻地,现为民居。采办厅大门前的会英街,东连东太平街、西连朝阳街,全长l80米,始建于1880年前后,l921年铺成水泥路面,是烟台市最早的水泥路,究其原因,便是因为采办厅在此。

老烟台的同乡会

会馆(亦称公所),是设在都市中同乡同业的团体组织,盛行于明清。近代出现的纯同乡性会馆则称同乡会,一般以省、府、县为单位设立,也有由相邻地区合组的,其宗旨是为身在异乡的同乡同业提供方便和帮助,维护利益。1862年烟台正式开埠后,很快便发展成初具规模的港口城市,以商业、运输业为主体的各路巨商云集烟台,于是相继出现了20多处会馆、同乡会。它们是:福建会馆、河北同乡会、潮州会馆、宁波会馆、掖平会馆、益都同乡会、寿光同乡会、潍县同乡会、海阳同乡会、沂州同乡会、文登、荣成同乡会、栖霞同乡会、蓬莱同乡会、牟平同乡会、莱阳同乡会、还有济南同乡会、即墨同乡会、广饶同乡会、昌邑同乡会、三江会馆等。

在这20多处会馆、同乡会中,最壮观的当属福建会馆、潮州会馆和河北同乡会,最早的当属潮州会馆。潮州会馆是由潮州船帮于1867年集资兴建的,比l906年建成的福建会馆早39年。潮州会馆遗址在今市府街东方电子集团处,占地40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大厅、戏台、主殿和东西厢房组成,中间一道隔墙形成南北二院,南院主殿内供奉海神妈祖,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里都要举办盂兰大会,北院戏台上则要唱戏酬神。

潮州会馆后来租赁给万国道德会,转而又租赁给山东进德会烟台分会,所以老烟台人又称潮州会馆为进德会。1938年日寇占领烟台后,进德会解体,潮州会馆成了日伪警察的教练场。解放后潮州会馆曾是烟台艺术学校校址,七十年代为无线电六厂厂址,八十年代全部拆除。

烟台的会馆、同乡会鼎盛时期,正是烟台成为山东沿海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时期,这些会馆、同乡会组织在烟台形成的商贸体系,不仅促进了烟台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如今这些会馆、同乡会旧址,多数随着旧城改造而消失,少数尚存的也早已改作他用,难觅其踪了,唯有福建会馆大部保存完好,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门外牌坊

老烟台人都知道,奇山所南门夕西南关街北口,首有一座石牌坊。膳坊高9米,宽8米,为四柱三洞式,由当时的南洪街二合兴木瓦作坊老板刍8源增承建,采用荣成产粉红色石料精心雕琢、组合而成,造型精美、气势宏伟,堪称石牌坊之精品,为烟台一重要景观。

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明、清时期最为普及。南门外牌坊横坊上雕琢的“性行淑均”、“实至”、“名归”八个大字便可得到证实。中间“性行淑均”四字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诸葛亮赞扬:“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三国演义》九十一回),“淑均”意为善良公正。“性行淑均”下方刻有一行小字:“清授朝议大夫刘肇亿之坊”。

据奇山所刘家后裔刘树厚先生和刘家至亲曲敬喜先生掌握的史料:刘肇亿,号志衡,属奇山所刘姓东兴家族。清光绪年间,他曾以三千两白银为代价,让珠玑人张士奎代考,被授以从四品的文散官——朝议大夫。

刘肇亿起初在烟台码头一带经营供船舶用的纺绳业,后因效益不好便跨海北上大连,在大连青泥洼重操旧业,兼营其它船舶用品,生意逐渐兴隆。他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经常为闯关东失去生计无力返乡的山东人提供帮助。刘肇亿的义举受到大连商界和旅居大连的山东人赞誉,推举他为“大连商会”会长,兼任“正金银行”代理行长。刘肇亿名气大了,地位高了,但他始终关注着旧体制下产生的众多难民和乞丐,很多难民和乞丐走头无路时,都会得到他的帮助,所以人们恭称刘肇亿为“刘大爷”。“刘大爷”去世后,出殡那天,据说有上千名难民和乞丐自发加人送葬队伍。随后,烟台商会和大连商会便联合筹资为“刘大爷”修建了这座牌坊。

仅就牌坊本身而言,就是一座具有重要建筑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人文遗产,也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遗憾的是在“文革”中牌坊惨遭劫难,毁于一旦。有心人尚可在南门外老城区一带寻觅到牌坊残骸。牌坊的毁灭告诫人们:对待人文遗产,千万手下留情,因为一失手,将遗恨千古。

仁川的中华楼

这张拍摄于50多年前的老照片,展示的是由山东烟台人创建的,位于韩国仁川中华街的百年老店一一中华楼。1998庄夏,韩国仁荷大学金光焰教授在山东大学叶涛教授陪同下,率弟子来烟台考察中国民俗。金教授与我交谈时我问他,您知道仁川有个中华楼吗?金教授说:他就是仁川人,从小就知道仁川中华楼的饭菜好吃,他特别爱吃中华楼的手拉炸酱面。我告诉金教授:“仁川的中华楼是我们烟台人创建的。”金教授听后马上站了起来,拉着我的手说:“我很高兴,能到中华楼创建者的故乡来考察。”金教授认真地说:他之所以看重中华楼,是因为中华楼在仁的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之前举办的仁川建市纪念展览中,就有中华楼的照片和内容。

缘于此,我萌发了进一步了解中华楼的念头。我知道,有一位在中华楼长大的旅美老华侨赖声玉先生是中华楼创建人的后代,于是便去信请教,赖先生收到信后,当即打来电话说:“得知祖国家乡人至今还在关注着中华楼,很激动,我这里珍藏着一张50多年前的中华楼照片,马上寄给你,”之后我便收到了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中华楼老照片和信函。赖先生在信中写道:“我是烟台福山区人,已年过花甲,中华楼是祖父赖绍晶一代人创建的,祖父大约生于清司治十一年(1872年),20世纪30年代回国养病,之后由筝亲赖诚久接替参与中华楼的经营管理。由于50年代初全家离开了韩国,因此对中华楼的近况不甚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华楼始终是烟台人的中华楼。

我还了解到,住在芝罘区所城里的离休干部张永绪老先生,也是中华楼创建者的后代,于是便登门拜访了他。年近古稀的张老先生说:他和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均出生在中华楼。直到1931年他的父亲张延读先生才率全家离开中华楼,回到祖国,回归所城张家。张老还告诉我:中华楼是当时仁川最大的餐馆,赫赫有名,连楼前的马路都叫中华街。至今他家中还收藏着中华楼的股东证书。

我虽然未见过中华楼,也无力获取更多有关中华楼的资料,但从这张老照片上,足以让人们领略中华楼的风采,可以透视出老烟台人早期开拓海外市场的创业精神。是那些老烟台人把古老中华的饮食文化传到海外,风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