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17532000000002

第2章 深海垂钓(1)

话说“烟台”

“烟台”这一称谓起源于芝罘湾畔北山顶峰上建的那座施放烽烟的台,缘于此,北山冠名烟台山,山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称烟台市。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即举火燔烟报警,称烽烟,施放烽烟的台称“烟台”。明洪武31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脚下修建了守御千户所,同时在北山上修建了举火燔烟报警的“烟台”。15世纪后期,日本诸侯混战,一大批溃兵败将成了失掉军职的“武士浪人”,他们合同牟利无门的商人,形成一股明火执仗、侵害中国沿海的邪恶势力,因日本古称“倭奴国”,所以被称为“倭寇”。北山虽是一座不高的荒丘,却是三面环海的制高点,因此才把“烟台”修在其顶峰上,“烟台”高6.5米,长15米,宽13米。用36×18×9厘米的特制大青砖砌成,顶部四边有垛,形同城墙。

“烟台”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康熙l2年(1673年),福山知县罗博所修《福山县志》“地舆图”上,图上标有14座“墩”,分别是:营后墩、灶后墩、八家墩、郭家墩、鸡鸣墩、浮澜墩、木作墩、里东墩、白石墩、磁山墩、成阴墩、纂掌墩、现顶墩、清泉墩、标有一座“台”,便是北山上的“烟台”。清乾隆27年(1762年),福山知县何乐善重修《福山县志》时便将北山称作烟台山了。

“墩”,与“台”的功能虽然相同,但却是两种不同形制的构筑物,“墩”是用土堆积而成,“台”则为高而平的建筑,因此把烟台山上的“烟台”称为“狼烟墩台”是不准确的。称“烽火台”、“狼烟台”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还是依据史书记载称“烟台”最为确切,这样就与烟台山、烟台市的称谓融为一体了。

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土蕃等少数民族,用作本民族标志的图腾,因此,中原人称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为“狼兵”,当“狼兵”入侵时,便燃烽烟报警,故称“狼烟”。

据考古学家考证,烽烟的燃料是芦苇、红柳和杂草,而非狼粪,所谓狼粪,燃烧时其烟直直往上升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烟台”建成以后,芝罘湾基本处于宁静状态,因此“烟台”上很少施放烽烟,但从l9世纪中叶开始,烽烟滚滚而来,芝罘湾失去了原有的宁静,这烽烟便是帝国主义侵我中华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开埠,帝国主义列强称霸烟台,总揽烟台海关大权的英国人,于1905年在烟台山的“烟台”上,建了一座灯塔,把举火燔烟报警用的“烟台”,变成了指引舰船进港的“灯台”,这无疑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物证,但也反衬出历史的进步,说明古老的烟台开始步人近代的烟台。

遗憾的是这座被视为烟台象征的“烟台”、灯塔结合体,于1982年9月被彻底拆毁,给烟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伤痕。

老烟台十三村

烟台历史上曾有过“十三村”时期,如果说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烟台的形成期,清康熙年间废除卫、所守御体系后,在奇山所基础上扩展成为十三个村庄,烟台从此进入发展期。金代设福山县,芝罘湾一带属福山县辖区,辖区内仅在近海处有少数以捕捞为生的渔户,元末明初,一些渔户南迁开山务农,靠山定居。由于户数少而分散,一直未形成村庄,被称为“占山户”。清康熙年间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后,所内将士全部解甲归田,这一重大历史变革,使奇山所城里人迅速增加,千户张刘2姓后裔及夏曲傅谭肖牟于翟邱曹王等姓城里人不得不大兴土木,扩建住房,但地少人多仍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便纷纷走出城外开辟新天地。走出城外的城里人与原有的“占山户”以及从山东各地、湖北、河南、河北、辽宁的外迁户融合,逐渐形成了l3村的格局。除奇山所城内划分4村外,城外9村是:仓浦村、西南村、上夼村、世和村、所东庄村、西南关村和大、中、小海阳村,9村分布在现解放路以西,大海阳路以东区域内,城外9村中,大海阳建村最早。大约在元末明初,便有文登于氏三兄弟来到海洋河畔落户,明嘉靖年间,奇山所城有些张氏后裔迁此落户,人口逐渐增多,进而形成村庄,时为海洋村。随着外来人口的迁进,又在村东建起了2个村,3村分别称大海洋、中海洋、小海洋,l920年后把“洋”字改为“阳”字。

清末,13村联合成立了“自治会”,会址设在玉皇顶(今毓璜顶)玉皇庙内,“自治会”的日常事务由各村轮流主持协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庙会时进行交接,“自治会”费用由各村按耕地亩数交纳。13村总称为福山县东北保奇山社。

13村虽属福山县辖区,由于人口来自省内外,构成复杂,因此民俗风情、语言差异很大,当地习俗与外来习俗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既不同于福山,又不同于周边各县的烟台方言。品味烟台方言,很多字的发音与京剧采用的中原音韵相同,这是否与湖北人迁入有关,不敢断言。有人戏称烟台话是“上北(bai)京往北(bo)走”。不管怎样,探究一下烟台方言的形成也是很有意义的。

如今,由于奇山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里4村基本保持原貌,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城外9村,早已变成了现代都市的组成部分。有的村名则被改作街名而被延续下来,如仓浦街、西南关街、上夼路、大海阳路等。当人们穿行在以村名命名的大街上,漫步在13村遗址上时,一定会感悟历史车轮的快捷,弹指一瞬间,村庄变都市。展望未来,烟台必将更加美好。

东河与西河

烟台市中心,有两条横贯南北的交通干道——解放路与西南河路,两条路的下面,便是东河与西河。1398年(明洪武31年)在两河的中间地带修建了奇山所城后,城东的河开始叫东河,城西的河叫西河。

先说东河:又称东南河,发源于塔山东部。1879年,从德州等地迁人烟台的回族人,在东河南部购河套地一块,修建了清真寺;1892年,广东籍民族实业家张弼士,在东河北部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00年,广东富商梁浩池,紧靠张裕公司创立了养正堂学堂(1913年更名养正小学)……随着沿河的开发建设,东河流域逐渐兴旺,1929年,军阀刘珍年盘踞烟台期间,在河两岸修筑了石壁,同时修建了多座跨河路桥。之后,河北段用张裕的同音字称璋玉路,南段称东南路。1942年日寇占领时期,将河床加盖铺成路,名新乡路,解放后,更名解放路。建国后,解放路经过多次截弯、拓宽、重修,才成为全长1460米的南北交通干道。再说西河:又称西南河,发源于塔山西部。元、明、清时期,西河北段曾是海上船只的避风港湾,由于各地船帮商贾云集在这一带进行商贸活动,沿河两岸逐渐形成了各类物资的交易市场。刘珍年在东河筑壁建桥的同时,亦在西河筑壁建桥,从而加速了临河一带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河东崖街与河西崖街。但是,沿河的繁华却带来日趋严重的污染,烟台解放时,西河已成臭河,如同北京的龙须沟。

建国后,烟台市政府决心根治西河,于1957年在河上加盖铺路,名为西南河路,l964年市政府又对西南河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拓宽改造,全长1190米的西南河路,已成为横贯市中心的南北干道。当人们漫步西南河路,观赏街景时,谁能想到脚下是老烟台的“龙须沟”呢。

古老的阳主庙

芝罘岛上有座阳主庙,人尽皆知。阳主庙建在芝罘岛中部的阳坡上,坐北向南,是一处封闭式的古建筑群。阳主庙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传说阳主是掌管人间水旱瘟疫的神,“能兴云致雨,捍灾御患,盖灵爽正直之神也。”(见《重修阳主庙碑记》)阳主是八神之一,《史记》中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八神分别是: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均在山东境内。

秦始皇登基后,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而巡视天下,曾三登芝罘礼祀阳主,秦二世和汉武帝也步其后尘而来登岛祭庙。l973年在阳主庙出土的玉璧等珍贵文物便是秦皇汉武祭祀阳主的物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芝罘岛就是因为有了阳主庙,又有了秦皇汉武登岛祭庙的壮举,才名贯天下,才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中。

阳主庙的现状是:主体建筑大多被改建,只有山门等处基础未动,坐落于山门南面的戏楼完好如初。雕凿于元代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阳主石造像,在十年动乱中被拉下神台致残,70年代移居福建会馆。被遗弃在庙外野地里的清代铁钟,也于l988年移放在福建会馆大殿内。钟是一种古老的响器,宏亮的钟声,能振奋人的精神。阳主庙铁钟高0.88米,直径0.82米,钟上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和八卦卦形。

基于阳主庙的重要历史价值,1956年就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芝罘岛正在进行开发,一旦开发成功,必然会对烟台的双文明建设起到它特有的作用。但是开发芝罘岛,必须恢复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阳主庙,否则就使芝罘岛失去中心。如果把芝罘岛比做一个人,阳主庙就是心脏,心脏不跳动,一切都是徒劳的。

玉皇顶 玉皇庙

烟台市区最古老的庙宇建筑,当属始建于元代的玉皇庙,至今,除戏台被毁外(现已重建),主体建筑基本完好,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元代的烟台市区,只是一处滨海的孤散渔区,人烟稀少,在三面环山的滨海区中部,有一座海拔72米无人烟的山,山上草木繁茂、绿树成荫。传说时有一位全真教道长偶经此山,发现一束金光从山顶上洞窟中射出,直插蓝天。为探其究,道长登山潜入洞窟,见洞窟内有一金蟾,嘴巴一张一合,金光便是从金蟾嘴里射出,金蟾见人,即无踪影,道长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

那位道长发现蟾窟奇观后,认定此山非同一般,便开始化缘聚资,在山上修建了三间庙堂,供奉道家尊崇的玉皇大帝。玉皇之称,始于六朝以前,相传他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祸福,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玉皇庙戏台上有一楹联:蟾窟映奇山聊籍衣冠妆黛传演来名象真情。蜃楼记沧海试看锦乡文章粉点出兴衰戏剧。其中“蟾窟映奇山”五个字便是源于蟾窟奇观传说。后来玉皇庙历经明清两代维修扩建,形成了由山门、钟鼓楼、正殿、后殿、两厢组成的三进院落建筑群,山门以南建有戏台。镶嵌在山门东门洞墙上高l.25米、宽0.6米的大明石碑,是明代扩建玉皇庙的见证,遗憾的是碑上文字在“文革”中被铲去,幸被老烟台人翟辛灵先生抄录下来。碑文中称:重建的玉皇庙“规模壮丽、庙宇焕然”,“奇景在望,诚东牟之胜地也”。自从在山上建了玉皇庙,这座小山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玉皇顶。

清光绪二年(1876年)。登莱青道台龚易图又主持在玉皇庙东侧,依山势修建蓬莱阁,并将自家珍藏的沉香木吕洞宾雕像安放在阁内供奉,从此有了吕祖殿。清光绪32年(1906年),又修建了“小蓬莱”石牌坊。

从玉皇庙东侧的吕祖殿,到东山门,直线距离不足百米,海拔落差竟达二十五米,这块山坡和它的登山石道及景点的规划布局,颇具特色,令人叹服。当年的设计者,先在离吕祖殿东侧十五米处修建石砌围墙一道,而这一段的海拔落差就有六米多,围墙内布置了一座精巧的山坡庭园,园内遍植花木修竹,并在地势最低的东北角建亭一座,取名“向若”,园中曲折的小径,通往东侧的石砌围墙,在石墙上,有一个东向的园门,门内的额书“福地洞天”是清末最后一位登莱青道台徐世光所题。从景区东门经小蓬莱石坊到园门,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由不规整石块铺就的登山石路,采用“之”字形的走向,使坡度大大降低,路旁的防护矮墙用普通山石筑砌,转角处圆润自然。园门采用红色大漆油刷,上书“赢枢”两个篆字,当园门关上时,两条曲折的石路汇至门前,成为“二龙戏珠”景观。

玉皇庙的庭园里,有许多古树名木。二百年以上的冬青,长得象乔木一样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后院的两棵石榴树,一棵是建庙初期的古木,开白花、结白果,一棵是后来栽的,开红花、结红果,当开花和结果的季节,一白一红,相映成景,被称为童叟奇观。

玉皇庙建在玉皇顶上,非常合乎常理,但在光绪19年(1893年)重修玉皇庙时,有位叫刘次垣的雅士,提议用同音字改为“毓璜顶”。

烟台唐塔

烟台唐塔建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是一高一矮两座石塔。该塔建在烟台市福山区城东南清洋河畔,后来有吕姓人在塔北建房居住,生息繁衍,便形成了一个村落——塔寺庄。据《福山县志》记载,建塔人是骑都尉徐仁礼兄弟姊妹、房堂眷属及义迪、思琬二僧。建塔的缘由是因为清洋河水患危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徐仁礼等共发慈心,立志建造七级石浮图,以镇水患。两座玲珑石塔坐落在清洋河北岸,南瞰长津东邻海,是烟台有史以来最早的塔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