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办到位:名人处事秘笈
17485900000030

第30章 第七扇门 善施谋略:掌握名人办事的经验智谋(1)

人生成功的机遇本来就很难得,如果不主动积极地谋求,也就是等于自己放弃机会。怎样在做人和办事中,如鱼得水的社交呢?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必要的技巧、方法合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己的办事能力,增强自己的办事效果。时常,我们是需要去用心去“为”的,这个“为”也就是我们说的“筹划”和施“谋略”。

的确,要想在人世间做到见机行事,游刃有余,逢凶化吉,转危为安,需要的是高明的操纵和掌控力。这些能力说到底,就是充分借鉴他人办事的智慧、经验和谋略,本章就是根据朋友人的需要,结合明人办事的实际情况,开列并总结了大量切实可行的一系列办事,以期望这些谋略能够成就你的事情,达到你想要的目的。

1.周武王&沉默如何成金?

周武王(约公元前11世纪),姓姬名发,他是西周的创建者。因其庙号为武王,所以世称周武王。周武王是周文王姬昌的次子,其母亲为太姒,后来娶姜尚的女儿邑姜。文王临死时叮嘱其及早灭商。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姜尚、周公、召公等人。武王九年在盟津(今河南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竟有800。公元前1046年(武王11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落,亲率兵卒进攻商都行都朝歌,讨伐被认为是残暴无道的昏君纣王。两军战于牧野,因殷商的奴隶兵在阵前倒戈,很快商军大败,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据记载,武王在位期间,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武王时候建立了诸侯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11年,周武王联合庸、蜀、羌、彭等十几个部落,亲率兵卒进攻商都行都朝歌,讨伐被认为是残暴无道的昏君纣王。

打败殷商后,武王来到殷朝歌,听说殷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决定去探访,谈话间,武王无意问长者殷朝灭亡的原因。

那位长者回答道:“大王若真想知道它,那就请你在今日中午再来,到时候我再告诉您吧。”可到了中午,武王来了,却没有见到长者,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忧然大悟地说:“啊,我明白了。那位长者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这个人真是位君子啊!他议论朝政但不愿非难他死去的先王;有因为答应告诉大王而又不便明言直说。有约不守,言而无信,这就是殷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的确,这位长者已经通过自己不来践约的方式把答案告诉大王了。周公解释后,武王连连赞叹称是。这就是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哑谜——“无言论废兴”的故事。

上例所示,那位长者的行为以引起武王、周公的特别关注,是因为他德高望重。的确又有很多人像那位长者一样,通过沉默赢得了尊重,取得了权力,获得了成功。

沉默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在神态上更是要表现出一种优势在握的感觉,“静者心多秒,超然思不群”。不冷静的人容易让自己的情绪控制,而说话太多的人总是容易忘了自己的初衷,失去了做事的分寸。

沉默是一种深沉的思考。有时候,在你张嘴说话之前,先沉默一下。在沉默的同时,学会思考。非有必要,不随便乱说,既经熟虑,不说则已,言必有物,言必中的。

必要的沉默,不是消极的遁世之道,而是积极的人生哲理;不是掩盖和封闭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有人说“沉默是金”是句令人困惑的名言,有时候沉默才会有效果。沉默怎样才能成金?那么什么样的沉默才会起预期的效果呢?

1.沉默者本身要有份量。

就像上例,那位长者的行为以引起武王、周公的特别关注,是因为他德高望重。今日的-是“金”,实际上也只对那些有影响的人有意义。因为他们的忍人注目,所以,不论他们是说话,还是沉默,都有份量。沉默捉摸不定,可能就会更有份量。

2.态度明确但不便明言。

像上述实例所表明的那样使用言语来表示自己看法的情况下,用行动或其他方式来表;取得无言胜有言的效果。这种手段,经常被人们用来处理复多边关系,特别是外交关系。新加坡考虑到邻国的态度,1990年10月3日才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中国人民一直把新加坡视为友好国家,因为两国的实际关系是友好。

3.冷静沉着,保持机动。

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后提出一些让世人耳熟能详的方针: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俗话说,言多者对突发性的急剧变化,更加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认识,更加不能乱说乱动,一旦说错做错,就会陷入被动状态。

古人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言足畏也,色足弹也,言足信也。”现代博弈论还有一个着名的“均衡”理论:“当你知道别人的选择时候,你就能作出对你最有利的选择。”

的确说话是容易的,我们张嘴就可以说,但是沉默却是困难的。时常我们总是倾向于说,结果却越说越显得浅薄,越说越显得浮躁。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静下心来,沉默片刻吧!感受一下心系一处,守口如瓶的智慧。

在沉默中,我们聆听心灵净化的声音;在沉默中,我们享受思索人生的快慰;在沉默中,我们走向智慧之颠饱览人间事情,所以在精神浮躁的年代,沉默是保护自己的一门智慧,也是张扬个性的精妙语言!

正如崔健唱道:“山也多水也多分不清东西,人也多嘴也多讲不清道理。”沉默是身处犄角旮旯里的弱者面对强权的自我保护,也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者面对低俗的愚者最好的蔑视。鲁迅先生曾说过,最好的蔑视是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2.司马懿&以静制动,“糊涂”显胜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家。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彭被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人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唯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彭明析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现在小子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我不想耳都病聋了。”

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泻了满床,吐了一番,才说:“我老了,病得又如此沉重,怕活不了几天了。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利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稳定了,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在竞争中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匿壮显弱,“糊涂”制胜。

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充分显示自己的短处、弱点,而使对手上当,放松警戒,也是以装糊涂来迷惑对方,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

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先丢脸先失败,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在暗处观察明处自然容易看清楚,身处世外,以静制动,方可以后发制人,聪明的人,懂得先静如处子,后动如脱兔,才能控制事态的发展。

司马懿装病夺权是一则有名的故事,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戒备,然后暗中图事,一侯机会成熟,便原形毕露。这一招很灵!

“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这要先丢脸、先失败,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而达到最后的成功。

糊涂处事,收敛智慧,让人认为你无能从而忽略你的存在,关键之时,不动声色地先发制人,使人不知云里雾里。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小事糊涂,不要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无论才能有多高,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树”,就不是荒山。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纳。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又有“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枚图章,上面刻的是4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

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不能说破,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或不利,于是便装起糊涂,寻求逃遁之术。办事不可显得太精明,好像谁也算计不过你,这时,你可能就已是树敌太多,危机四伏了。而那些善于在复杂世间装糊涂不计较的人,反而可能蒙混自保,让人容纳,结果达到大的目的。

3.齐桓公&利用人善办己事

齐桓公(?-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姓姜,名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接着任用管仲为国卿,选贤任能,推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使使国富民强,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倡尊王攘夷,不久齐国成为泱泱大国。齐桓公曾为了救燕北伐山戎,成功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的盟国蔡,与楚国在召陵一带(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有力地保存邢、卫,解王室的祸乱,随后定周襄王之位。曾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则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

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国君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最后只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

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过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即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要杀我,应该早和主君一起被杀掉了,现在找我去,想必不会杀我的。”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意外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统治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中国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