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热土丹青
17138300000003

第3章 解放前的独山子油矿(1897~1949)(1)

独山子石油的发端

独山子,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是新疆石油工业的发源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之一,也是克拉玛依市的一个县级区,全区所辖面积448平方公里。

早在19世纪末期,在独山子就发现了石油矿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曾有人在独山子用土法开采石油。据王金绂1932年著《西北地理》记载:“独山子周围十余里间,除一山峰外,余皆平地,面浮咸水,下含油质,掘至三五尺深,即有泉水涌出,油亦徐徐浮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当地居民土法开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俄国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踏勘考察准噶尔盆地,在考察报告中根据居民提供的资料,记载了独山子泥火山油苗出露情况:“十九世纪末,独山子背斜上有石油泉32座,油沫浮积水面,厚二三分(l厘米),色泽深绿或淡红,有当地居民在油沫浮积水面上撇取石油,用于点灯膏车。”这些对石油资源零散的民间利用,应该就是独山子石油的发端。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能称得上的规模开采,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联魁执政新疆时期,实行新政,创办实业。新疆省库尔喀喇乌苏厅(今乌苏县)在“城内设劝工所,创办劝工场,在独山子用土法提炼石油”(《乌苏县志》)。当时采集石油的具体方法:一是直接收集渗出地表漂在水面的石油;二是根据油泉涌露方位,先掏横洞,在横洞下挖若干竖井(坑),捞取渗出的石油,“夏季日产原料五六百斤,冬季减缩至七十余斤”。由此看,1902年当是独山子土法采炼石油的始端。当时的开采量实在微不足道,但其意义深远,表明了政府和国人开始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但这种原始落后的开采方式,却也折射出了旧中国的贫弱、无奈和苍凉。

“独山子有石油”这一消息传播开后,引起了各方的注意。1906年俄国商人阔阔巴夫向新疆地方政府申请租赁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权,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但俄国商人的举动,使新疆省政府对独山子石油矿藏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树楠,主张新政,提倡实业。在他主编的《新疆图志·实业志》中,他追述道,“遍察南北诸矿,惟石油之富,利擅五洲”,并提出,“筑铁路以便运输,立公司以厚资本,运机器以省人力,设专科以储矿材”。在他的倡议之下,当局决定采集油样到国外化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新疆商务总局,任命邬铭魁为总办。派人采集独山子、安集海、博罗通古、卡子湾、黑油山和库车油样及将军沟石蜡去俄国化验。经分别进行蒸馏后化验分析,认为各地所产,唯有独山子最佳,轻质油收率为60%,“足与美洲之产相抗衡”,石蜡“如果矿产丰富,足擅五洲之大利”。这个化验结果,增强了新疆省政府开办油矿的信心,拟进一步开采独山子石油。

清宣统元年(1909),在新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商务总局筹银30万两,从俄国购进顿钻钻机和提油机(炼油装置)各1台。提油机安放到迪化(今乌鲁木齐)省工艺厂,顿钻钻机运至独山子,开掘了独山子也是新疆第一口油井。该井仅比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07年6月开掘的延长油田“延一井”)晚两年,但却比玉门老君庙油田“老一井”(1939年开掘)早了30年。

王树楠在《新疆图志》中曾对独山子第一口油井的开掘情况做了记录:“深至七八丈,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

鉴于独山子第一口油井的成功开掘,王树楠对新疆石油资源的开采寄予厚望:“现在开办伊始,先采独山一处,俟有成效,当添采绥来等处,以资推广。”这些有志于中国石油资源开采的先行者们愿望是何其美好,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得他们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疆巡抚的袁大化企图负隅保清,向伊犁进军镇压。为了将国库的款饷用于军事,就以“库款支绌”为由,下令停止了独山子的石油开采活动,安装在迪化的提油机尚未使用就被搁置起来。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注定了独山子石油开采命运多舛。

民国二年(1913),新疆省督军杨增新看到俄国输入新疆的石油数量增加很快,而且油价不断上涨,就考虑抵制俄油,维护中国权益,遂下令恢复独山子石油生产,招商包采、包运独山子石油,交迪化工艺厂炼制。此后,独山子石油资源虽未形成规模性的开采,但土法开采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延绵20世纪之初30年有余。

独山子炼油厂的诞生

新苏合营昙花现

进入20世纪30年代,独山子的石油矿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34年,因迪化距独山子较远,原油运输极不方便,省政府遂将炼油厂迁至安集海,在独山子设立采油站,将土法开采的原油装入大桶,用马车拉运到安集海炼油厂提炼。

同年,盛世才执掌新疆军政大权,实行亲苏政策,积极向苏联寻求支援。1935年,苏联派出以地质家沙依道夫为团长、钻井专家拉木则斯为副团长的科学考查团来新疆,在安集海及天山北麓山前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并取走独山子原油样品回国分析。

1936年4月,新疆省政府和苏联政府联合成立独山子石油考查团,戴润博(中方)任团长,拉木则斯(苏方)任副团长,成员近20人,开始在独山子进行石油地质考察,由此开始了新疆省政府与苏联的合营,简称“新苏合营”。8月28日,独山子石油考查团改称石油考查厂,由戴润博任厂长,拉木则斯任总工程师。9月,开始用现代钻机在独山子钻井。10月,安集海炼油厂停办,设备迁运到独山子,并入石油考查厂。10月17日撤消石油考查厂,成立独山子炼油厂,边夑清任厂长,他是独山子炼油厂第一任厂长。苏方聂列亭任总工程师。新疆省政府先后向石油考查厂和新成立的独山子炼油厂颁发了关防印章。

当时的独山子,中方称独山子炼油厂,苏方称独山子石油康宾纳(意为钻井、采油、炼油联合企业,即油矿)。名义上是新疆省政府与苏联合营,实际上基本是苏联独家经营。双方在合营前没有签订任何正式合同或协议,更没有供双方遵循的章程或文件。新苏合营的8年间,中方由省主席和边防督办任命厂长,先后曾任命边燮清、孙镇甫、赵国元、王华阁、文自璇等五位厂长。苏方由苏联政府委派总工程师,先后派拉木则斯和聂列亭任总工程师。厂长和总工程师的职权没有人给明确划分,所有厂内重要事务,均由总工程师经手。总工程师总揽生产、技术、计划、财务、人事、销售大权。全厂重要职员、工匠等均由总工程师招雇,事后向厂长通知或不通知。而厂长只负责行政事务和后勤,主要是筹建房屋、购买粮食、购买零碎家具、解决矿上人员吃住问题以及向当地县府接洽等事。至于员工待遇,相差悬殊,极不平等,苏方员工月工资几百元,而中方员工月工资只有几十元,苏方员工歧视中方员工。因而,双方经常出现纠纷。

从1936年到1938年,独山子炼油厂业务曾先后由省财政厅、省运输局、省建设厅逐个分管,期间大多是由省财政厅主管。例如:投资拨款、生产计划、生产报表、生活物资、解决困难等都是由财政厅经管,这主要是因为油田建设需要财政投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同志的胞弟,时任新疆省财政厅代厅长的毛泽民(化名周彬),对独山子油矿发展和工人生活十分关心,对独山子炼油厂的各项申请报告,都是亲自批阅,迅速办理,尽量满足,从生活、后勤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独山子职工生活所需的粮食、肉食,毛泽民尽量从财政厅主管的税收中的小麦、大米、羊只中调拨,按最低价格准予转账。毛泽民还批准将乌苏一片耕地租给油矿供农牧业生产之用,保证职工生活,为独山子炼油厂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938年,油矿急需一批机油、黄油、灭火干粉,但当时没有财力自行解决,厂长赵国元书呈新疆省财政厅,申请财务拨款。书呈转至毛泽民同志案前,他立即责成有关人员限期办理。独山子炼油厂积存了一批废旧油桶,既占场地,又容易丢失。但是,按照政府规定,不能自行处理。1941年7月2日,赵国元厂长从“有利于资金回收,出售以后可以用于民用”的角度,打报告给省有关部门。7月14日,报告转至毛泽民之手,他审阅之后,立即提笔在报告上批示:“该厂长能够如此注重公务,殊属可佳,既称响应节约运动,自应将所挑出的大小铁桶设法售给民众之利用,以免废弃。”1938年2月~1941年7月,毛泽民同志先后为独山子炼油厂拨款287万元(旧币),占独山子所获总拨款的67%。

1943年7月,为支援反法西斯抗日战争,新疆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一县一机运动”要求,以“一县募集一架飞机”为标准,发动各族民众抗日募捐,积极开展献机运动,独山子炼油厂职工积极捐款。据史料记载,省府献机劝募委员会的电文刚到独山子炼油厂,厂部即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动员,全厂500多名职工一致热烈通过,愿以个人全月薪水,为抗日前线集体捐购一架飞机,体现了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这500多名职工大多数是抗战期间从东北退守苏联,后又从西西伯利亚进入新疆的原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官兵,另外就是油矿招募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工人。他们收入都很低,生活拮据,毫无积蓄,只能靠微薄的薪水为生,但为了抗日救国,他们踊跃捐款,献出一个月薪水,让厂方在其后4个月薪水中扣缴,许多人的捐款还超出了一个月的薪水,全厂共计捐款53000余元。为此,时任厂长文自璇感动不已,饱含真情地向省府发出一份提请给予该厂超额捐款者登报表彰的电文。省府接电文后即刻由省主席签发指令,登报表彰独山子炼油厂职工抗日募捐的壮举。

独山子炼油厂成立以后,从苏联运来各种石油生产器材,生产发展很快。1936年9月,1号油井开钻,见到油沙;1937年1月14日,2号油井出油,日产原油10吨左右。当时的《新疆日报》报道:“该厂新开一口油井,经日夜加紧工作,于14日夜中出油,自井口喷出数尺之高,油势甚旺。”2号井出油不久,压力减退,逐渐枯竭,没有了工业开采价值,但这是独山子进入工业勘探后第一口自喷油井。

1941年至1942年底在南沟轴心南部打的14口井,井深大部分在600米~800米。21号井井深达到了1453米,是这个时期打得最深的一口井。在独山子钻探中具有工业价值的高产稳产井,是在南沟打的20号井。该井于1941年9月开钻,1942年11月12日完钻,3天内出油150吨,远远超过了其他井,全矿职工欣喜若狂。新疆省政府财政厅闻讯,当即发电祝贺并奖励,电报说:“厂长、总工程师督导有方,钻探精确,果能源源出油,非仅新省经济前途之幸,抑亦该厂长等工作成绩之光荣,并望继续努力,以期克奏霄功。”中外石油学者都认为独山子油田开发见效于1942年,也是起因于20号井出现了工业性油流。

1937年2月,独山子炼油厂釜式蒸馏开始炼油;8月,另建新蒸馏釜,炼出了第一批合格汽油;1938年开始筹建管式常压蒸馏装置;1942年1月,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可达7万吨,在全国已上规模。1942年,独山子共钻井30余口,全年共产原油7321吨,炼油7060吨,这使得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炼制发生了质的转变——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规模性工业开采与炼制。

中共秘密党员厂长赵国元

1937年,独山子炼油厂新苏合营已逐步推开,盛世才为进一步谋取苏联政府的信任,先于这年10月1日将独山子炼油厂第一任厂长边燮清召至迪化撤换逮捕,后于1938年3月委任了一位具有苏联派驻新疆军事顾问团顾问身份、并曾被盛世才委以全权代表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国防会议的中国年轻军官接任了独山子炼油厂厂长,他就是具有苏共党员和中共党员双重身份的赵国元(曾用名赵雨时、赵石羽、石际民、扎哈诺夫、赵唯刚),他也是独山子炼油厂最早的共产党员。

1905年1月,赵国元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陵区沙河子村的一个满族农户家庭。中学毕业后,于1925年4月官费赴日本千叶县士官学校步兵科留学。在学习期间,赵国元受到了马列主义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浅释》和中国共产党出版的《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参加各种游行集会,并做一些革命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国元更加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信念,他主动向中共大阪支部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并于1927年6月10日在大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期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为我党中央搜集提供了大量情报,成为我党在东北隐蔽战线的杰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