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17138200000049

第49章 被人们叫成“油鬼子”也幸福

赵克

1957、1958年,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那时,一个政治宣传口号在全国唱响,叫作“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当时,独山子炼油厂要扩建,新装置在不断增加,连储存渣油、原油的油池油罐都不够用,因为克拉玛依油田迅猛发展的形势逼得你不得不开足马力大干快上。我们参加过挖土油池这样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共产主义劳动,接受的一个任务,即清洗一座油罐,准备储存原油。

这块“硬骨头”还真不太好啃。罐底、罐壁上一层厚厚的油泥是多年沉积下来的,它“软硬不吃”。用劲儿大,它会像焦炭一样往下掉;用劲小,更是纹丝不动。我们只能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往下刮。

最难为情的是到炼油厂职工二食堂去就餐(后来改为民族食堂)。我们这支“青年突击队”整天与油罐中黏黏的油泥打交道,为了早点完成任务,每天天刚亮就进罐刮油泥,除了两只眼睛和牙齿是白的,再就找不到别的颜色了,俨然成了“非洲黑人”。我们一到食堂门口,里面排队的人会“哗”的一下闪开一道口子,并惊呼“快闪开,‘油鬼子’来了!”原因很简单,哪怕把谁轻轻一蹭,那他这身衣服就完了,根本没法洗。我们很知趣,但也无可奈何,工作不能不干,饭也不能不吃啊!最后,我们与食堂科的领导们商量,请食堂往炼油厂油罐区送饭。

我们从油罐里一出来,用干土把手一搓,拿一张报纸垫上,抓上一个馍就啃,那些食堂大师傅们说:“你们快点把这个油罐的油泥清理完了,我们给你们好好做一顿好吃的,再把你们这个‘油鬼子’的帽子给摘了,给你们平反!”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

经过艰苦努力,油罐里的油泥终于被清理完,并用棉纱蘸上柴油擦洗干净了。当我们看到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哗哗”地进了油罐,我们都开心地笑了,把劳累也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厂领导对我们大加赞赏,并给我们放假一天,洗个澡,休息一下。

好多年过去了,我们常常怀念那个艰难创业的年代,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更感怀为石油做出贡献的战斗历程。

创业之路艰辛也幸福。

(赵克,1932年5月生,黑龙江省东宁县人。1955年2月到独山子炼油厂工作,先后任单炉裂化车间、双炉裂化车间班长、车间主任、科技科科长、环保办公室主任等职。199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