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17138200000044

第44章 她在书写优美的画卷——记喻权平同志

吕宝汉

从1970年到1974年,炼油厂利用停工大检修的机会,连续对常减压蒸馏装置进行技术改造。虽然炼油厂的工艺水平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炼油一次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但还是暴露出炼油二次加工不平衡的短板问题。

炼油加工技术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而此时独山子的政治空气也不尽如人意。“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自由主义泛滥,无政府主义大行其道。工人劳动纪律松懈,岗位责任制执行不严,生产事故增多。对此,年富力强的段振廷厂长顶着种种压力,工作上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整治和改进。他敢想敢做,有魄力、有能力。他重用有丰富炼油实践经验的老牌大学生,比如袁名遂等。他多次与袁名遂探讨寻求改变当时独山子炼油厂生产徘徊不前的状态的良方妙计。他们认为,独山子炼油厂如果再不发展,就会被时代淘汰。他们一拍即合想到了一起,即把现有的双炉裂化装置改进成为一套开工周期长、轻质油产品质量好、效益高的装置。这样,就可以解决现有双炉裂化炉内结焦、运行周期短的问题,不但能够提升炼油二次加工能力,还可以提高汽油质量,甩掉我厂只能生产66#汽油的落后帽子。1974年6月,矿区党委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建催化”的号召。

独山子催化工程的建设,是独山子炼油工艺的一次重要的跃升。矿区党委点名让喻权平担任催化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

喻权平,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先分配到东北大连石油七厂,一开始工作就参加炼油装置的工艺技术攻关实验活动,参加并负责我国第一批润滑油“711”添加剂的装置生产实验活动,并成功批量生产,让此时我国自己生产的“红旗”牌轿车全部用上了国产润滑油,向国庆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之后,她担任添加剂车间技术组组长,继续进行相关工艺的设计和科学实验技术攻关活动。她技术创新的研发成果不断崭露头角,在石油部小有名气。1964年,石油部加大对独山子炼油厂的技术支持,先后从全国多家炼油企业调入年轻技术人才。5月,石油部点名将喻权平调至独山子炼油厂,先后在设计室和研究所工作。她一头钻进炼油化工工艺技术的高、精、尖、新产品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的实验中去,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厂“环烷酸精制提纯”“合成橡胶催化剂——环烷酸镍”先后研制成功。1973年,他们又完成了国家安排的援外任务——给阿尔巴尼亚提供环烷酸的生产和应用技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环烷酸及其盐类的生产和应用》(1974年出版)一书(此书被前苏联莫斯科国家图书馆收藏)。

在独山子,建催化谁都没有干过。当时的内部、外部环境都不好,计划经济时期,设备、材料、资金等都很困难,上面不支持,无批文,是独山子人顶着困难上催化的。不少人担心三机配套,庞大的水、电、气系统搞不上去。但喻权平工程师暗下决心,顶着压力,接受了这项挑战。

1974年,设计组去石油工业部炼化司、北京石油设计院、北京燕京公司东方红炼油厂、锦西石油五厂等单位,通过各种关系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尽管这些单位都很热情,很友好,但仍然投来了惊奇和怀疑的目光,对我们是否有能力建催化表示怀疑。设计组在返回途中又去了玉门炼油厂。石油工业部组织有关部门在这里对提升管催化裂化进行技术攻关,建了一套12万吨/年的工业实验装置,设计组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从基础理论到实验生产流程,紧张地收集资料,认真考察学习。这次外出调研学习一个月,大家一心盯在学习和资料收集上,收获颇多。

回厂后,他们立刻向党委汇报,并在党委扩大会上提出建议:国家马上要淘汰56#汽油,使用70#以上汽油,独山子不建催化就没有出路,就要落后,我厂建催化裂化装置起点要高,要上就上国内最先进的60万吨/年分子筛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喻权平还汇报了设计组关于独山子建催化的初步方案,得到了矿区党委书记段振廷和总工程师袁名遂的支持与肯定。

由于我厂是第一次建催化,在设计上有两大难题:一是缺乏设计的基础数据和实验数据;二是时间紧,人员少,大多是新手,是矿区党委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和风险的勇气。这一时期,喻工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一心扑在设计工作上。春节一过,建设工作就破土动工。设计组的全班人马春节只休息了一天,当时是边设计边施工,在动工前设计组先发出平面布置图和平整场地的竖向布置图,并逐步把能确定下来的设备基础图发出去,以满足基建施工单位急等施工的需要。然而,这种边设计边施工却给设计组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形势逼人,只能坚持下去。

她坚持做到“设计三面向”,即设计面向现场、面向生产、面向实践和实效。在最繁忙紧张的施工中,她手拿图纸,不停地在管架平台上、换热器平台上和塔区平台上巡视,对照查看设计图和实际施工安装有无误差。一位维吾尔族班长非常友善地对她说:“我们认识你,你就是那个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喻权平工程师,我们维修队是按图施工,要是碰到什么问题,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向你反映和你沟通的,好好配合你的工作,请你放心。”这让喻工很感动。

这一时期,喻权平工程师真是革命加拼命。她白天要确定设计方案,向施工单位交待设计意图,发设计委托书,安排专业施工单位展开施工作业,还要及时协调各施工单位的作业关系和空间,让施工有效稳步推进,以便更好地统一设计进程。遇到技术难度大的设计和施工问题,就得反复查阅对照资料,仔细琢磨研究。而大量的计算工作,喻工就把它安排在晚上进行,常常是吃完晚饭又骑上自行车来到炼油厂上大门进厂右侧那幢红砖房(设计组,催化指挥部所在地),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照常按时上班。说明一下,催化工程这么大的设计规模,要是按正规设计单位的要求,光搞计算至少要6个人以上,可催化设计组只有一人搞计算,计算工具是手拉的计算尺和算盘。当时的反应器至分馏塔的高温转油线的应力计算属于设备设计,无人能计算,就是喻工晚上进厂加班加点计算出来的。

那个时代,设备、材料的筹备困难重重。找米下锅、修旧利废成了常用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设计组在一块空地上找到一台废弃不用的常减压蒸馏塔抽空器,拉回来经改装维修后,用在装催化剂的抽空器上,开工运转起来效果十分理想,一直运转至今,真是一举两得,修旧利废解决了大问题。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60万吨/年规模的分子筛提升管催化裂化在国内尚未工业化普及。独山子炼油厂大胆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有一些是自主创新,如两器(再生器和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尺寸、两斜管的角度、高度布置等都是设计组根据具体实践设计的。旋风分离器采用了布埃尔型高效旋风分离器,有利于催化剂沉降,使用再生器有较大空间,提高处理量,提高回收效率,节约资金。再生器内部原设计是采用分布板,设计组经反复论证、权衡,决定大胆创新,采用分布管,经开工运行效果很好。

为解决消音装置问题,喻工单枪匹马一人千里迢迢南下广东茂名炼油厂求援。当时独山子千里冰封,到了茂名却很温暖,喻工下机时脱了一大堆棉衣。茂名炼油厂有关人员十分感动,热情地向她提供了他们厂所掌握的相关消音器资料。回厂后,她带领设计组经过反复计算,设计出消音器,投入生产后一直运转正常,效果十分显著。在催化开工初期,河南洛阳炼油设计院听说独山子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先进,开工顺利并投入运转正常,就派团来参观。到独山子时天已经黑了,他们经过炼油厂大门前往一招,负责接待的于保初伸手一指:“这就是独山子催化车间。”他们感到很奇怪,就问于保初:“催化车间停下来了?”于保初说:“没有呀,现在正常开工运行。”第二天,他们进厂参观,来到再生器前听不到一点噪音,周围也看不到随风飘落下来的催化剂粉末,竖起了大拇指说:“独山子人真了不起!”

1977年年底,喻工去北京参加石油部炼油设计杂志编辑及通讯员会议并作了发言。部领导听到独山子炼油厂设计室克服重重困难做催化裂化装置设计,还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大胆自主创新,并一次试车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会议纪要中提到“独山子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的建成并试车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炼油水平达到了七十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会议刚结束,喻工就受到武汉石化厂的邀请和石油部的委托,直接去武汉石化厂协助开工事宜。在武汉石化厂,喻权平协助改进再生器内旋风分离器的不合理设计,协助他们一次试车成功并投入正常运行。

催化装置正常运行期间,大家仍能在装置上看到喻工忙碌的身影。她深入生产班组,征求倒班工人的意见,察看有无设计不合理之处。

喻工在建设催化工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她没有停下来,没有停在成绩上,仍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又相继主持设计了常减压改扩建工程和12万吨/年酮苯脱蜡装置设计工作,得到石油系统一致好评,并荣获“优秀设计一等奖”,被评为“一等功臣”。她一共获得各种奖项38个。1991年,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她“优秀设计师”称号和金牌。1995年5月,她入选《当代石油国家科学家和发明家大辞典》。她先后任克拉玛依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石油学会委员等。1982年年底,喻权平任独山子炼油厂副总工程师,主管设计工作;1983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85年开始,参与独山子乙烯工程的筹建工作,任第一届筹备小组副组长;1988年5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批)。

喻权平优秀的工作业绩,得益于她常年坚持走出去,下现场,下基层,亲自参与科技攻关,进行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她忠于祖国石油事业,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样,深入生活,进入角色,书写出优美壮丽的画卷。

她是石油人心中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