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17138200000041

第41章 难忘的义务劳动

曹月辉

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期间,为发展生产、保障群众生活,很多事都是发动群众,在业余时间组织义务劳动实现的。

这里记的就是几次难忘的义务劳动。

挖渣油池

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后,为独山子炼油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油,在加工过程中提取轻质产品后,大量剩余的渣油无处储存。要解决这个问题,建金属罐没有条件,只能土法上马,要挖相当于两个装5000立方的储油罐的土油池,要挖出15000立方土。

这个任务是由矿区团委发动,组织团员和青年职工及部分干部经过一个多月在公休日义务劳动完成的。这次义务劳动一开始,全矿各单位齐上阵,争先恐后。单位与单位、班组同班组开展竞赛,那个场面,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土方任务完成后,底部及四壁用混凝土铺垫灌实抹平,把渣油放进去储存起来待用。这解决了当时阻碍炼油生产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修引水渠

1959年,矿区为保障生产生活用水,计划修渠把奎屯河的水引到矿区。这条渠沿泥火山脚下,从现在的奎河路南侧往东,至油城路南端。深10多米、宽3米,当时称之为“独山子红旗渠”。土方施工任务也是分给各单位,历经两个来月完成。每逢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都是劳动时间。星期日,都是单位送饭到工地。大家用十字镐往下挖,挖出的砂石土用铁锨一锨一锨往上甩,劳动强度很大,一天干下来,一个个腰腿酸痛。但为了引水到矿区,大家都干得很欢。

遗憾的是土方任务完成后,后续工程没有继续,就停止了。是地形地质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是一次前功尽弃、没有效益的义务劳动。

现在,随着石化生产和独山子的大发展,陆续建起了第二、三、四水源。第二水源在城区东南13千米处的南洼地,1990年抽水设施建成投产。第三水源位于312国道以南、城区以东20千米处,1997年抽水设施建成投产。年取水量3000万立方米的第四水源地也于2008年建成供水。独山子现有水源完全可以满足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生产和城市配套发展所需用水。

东村农副业基地会战

独山子矿区办农副业,历史久远,走过一段很长的路。先后在奎屯、安集海、四棵树、巴音沟等多处办过农场。种菜、种瓜、种粮食,对改善职工生活、补充副食品不足,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时,矿区领导组织多次调研和实践,确认独山子的地可以耕种经营。1965年矿区党委决定,改变弃近求远的路子,以家属队为基础,在独山子建农副业基地,地点位于现在的城区长岭路以北、石油批发站西北地域(称东村)。是年9月—11月,独山子开始了开荒种地的大会战。以家属为主,发动全矿职工群众参加劳动。也是把任务分配到各单位,按统一规划要求,按时完成开垦任务。除了按深度把地挖掘一遍,还要把石子筛出来。石子运去筑埂铺路,筛出的土要平整成长宽都要标准的条田,验收合格才算完成任务。

东村会战结束,接着又在炼油厂西面开垦了大片土地。因水的问题,后来放弃。在这里也建了不少房子,后来修建天山公路(独库公路)的工程部队曾在这里驻扎过。

农副业由家属队(集管站)经营。东村农副业基地年年有建设,岁岁有发展。在东村农副业基地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家属有600多人,耕种760亩菜地,还建有养鸡场和养猪场,还有温室大棚。办公室、食堂、库房、休息室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昔日的戈壁成了一块绿色宝地。

这里也是干部职工参加劳动,学生接受劳动实践教育的场所。1974年学大庆,党委提出“过革命化的春节”。大年初一一大早,各单位干部职工就扛起铁锨去东村翻地,一干就是半天。

1982年6月22日,独山子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就是在东村农副业基地大院召开的。东村农副业基地在相当长的时间为独山子的蔬菜、肉食、禽蛋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自由市场开放后,东村的菜一上市,市场菜价就平稳或下降,起到了平抑市场物价的作用。特别是建起温室大棚后,冬季还能吃上韭菜、黄瓜之类的新鲜蔬菜,深受厂区各族职工群众的好评。

1978年8月,自治区工矿企业农副业生产现场会在独山子召开,学习推广独山子办农副业的经验。

1982年8月,石油部在独山子召开了农副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全国石油战线推广独山子炼油厂办农副业生产的经验。

拾废铁

独山子在“大跃进”年代,不但有大炼钢铁的轰轰烈烈,还有捡废铁的遍地足迹。

当时钢材紧缺,矿区党委发动全矿职工群众业余时间捡废铁,以物易物换取所需。大家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一颗螺丝、一截钢丝、一寸铁管、一张铁皮,丢弃在外面的废旧铁器,或埋在地下的钢筋、钢管都挖出来,全部回收。各单位都分配有任务,人们在原来的修理加工场地、采油区队的油井旁、挖废弃的管道管线、各个居民区的垃圾点、戈壁滩的垃圾场翻来倒去地寻找;捡回去的废铁交单位统一登记集中起来,由炼油厂相关部门收走。

1975年2月至1977年11月,炼油厂新建提升管催化裂化,当时材料很缺,急需要钢筋。全厂团员青年组成十几个突击队,在冰天雪地里一锤一锤地把废弃的混凝土构件砸碎,回收里边的废钢筋,解决了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