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17138200000031

第31章 独山子的第一个面粉厂

丁青臣

提到独山子的第一个面粉厂,许多人都会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机械厂西边建起的粮食局面粉厂。可谁还会想到,在早它十多年前,独山子还有一个面粉厂呢?

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由于运输力量不足,独山子矿区面粉供应比较困难。我们的车到定点面粉厂拉面粉时,往往要排好几天的队。有时,还可能放空车而回,主要原因是面粉厂运力不足,原粮供应困难,没有加工好的面粉。我们的车只能等待或给面粉厂去拉原粮。这样,不仅浪费了运力和时间,还影响到矿区群众的生活供应。为此,经过矿区党委多次研究对相关部门的考察,决定利用厂里废旧设备和厂房,自己建立一个小型面粉厂,以解燃眉之急。面粉厂选在泥火山东侧,采油区队(现动力公司采油队)锅炉房南面,原中苏石油公司油田处遗弃的调配泥浆用的旧工房。这个工房很大,有近千平方米,绝大部分是半地窖式的建筑,地下部分离地面有2米,中间东西向有一道隔离墙,四壁和地坪全部用水泥抹的面,虽闲置多年,个别地方水泥层脱落,但影响不大,其他地方经洗刷后,仍十分敞亮。这里,便于粮食的搬运和储存。设备是两盘石磨,用旧电机和废料拼凑起连动装置,就这样,独山子历史上的第一个面粉厂就建起来了。

1962年初,面粉厂正式投产。当时,面粉厂隶属于矿区城市人民公社(现天利实业公司前身),日加工原粮6吨,但因设备故障多,一般也就日加工4~5吨。主要是加工小麦和玉米,生产85面粉和玉米面。为了调剂职工生活,有时还加工少量的玉米糁。

当时,厂里仅有3名正式职工。厂长张振铭,回族,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其他两人,一个是维修工任先民,1956年从陕北延长油矿调到独山子,是一个“能人”、多面手,钳工、电工、机械制图样样行。所以,无论是电气设备或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他都随叫随到,及时进行修理;需要更换零配件,他就立刻测量绘图,送到相关部门加工制作。他于1971年调往盘锦,支援新油田开发去了。另一个是阎声明,他是1959年部队转业来独山子的。面粉厂用的是石磨,开工不到半月磨齿就磨平了,只得停了下来。领导十分着急,就让劳动人事部门想办法解决打磨工。矿区劳动人事科想,我们矿区这么多从农村来的转业军人,其中肯定有这方面的人才。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得知行政处第一食堂的阎声明同志入伍前在家曾打锻过磨。人事部门如获至宝,立即跟行政处的领导联系,让他们帮助做好阎声明同志的思想工作,尽快办理调动手续,到人民公社报到。阎声明到面粉厂后,看到磨齿都磨平了,心中不由地犯了难,磨都平成这样了,领导让自己尽快将磨锻好,早日让磨转起来,谈何容易啊!但他想到矿区数万人急需吃饭,二话没说,就开始当上他人生的第二次打磨工了。从此,独山子历史上第一次响起了石磨的锻击声。

除这3个人之外,其余都是职工家属、自流人员及辍学的学生,总共近40余人。分5个班,4个运行班三班倒,每个运行班配1~2名男青年,可以干重体力活,搬原粮、成品面粉袋的码垛等。一个装卸班,全部是小伙子,负责原粮及成品车辆的装卸工作。由于离矿区远,所有人员中午不下山,一律自备干粮。当时,面粉厂没有水源,生活用水只得用桶到300米之外的采油区队锅炉房去提,在厂房西南角露天摆了几块大石头,架一口大铁锅,用来热饭、烧开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厂里人虽不多,但有好几个不同的民族,维、蒙、回、汉、哈族都有。大家虽年龄不同,族别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又来自不同的地方,过去又不相识,但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学习,亲如一家。一个西瓜一人一块,一个馕大家一块分着吃。大家还互相教学汉、维语,可以说,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那时,人民公社只有沥青队、焦炭队、木工部三个单位,面粉厂因涉及到矿区的面粉供应,从矿区到公社领导都十分重视。公社党支部书记张俊贤经常来面粉厂传达矿区文件和会议精神。公社社长高永惠,不顾体弱多病,亲自上山到面粉厂蹲点,参加劳动。他一蹲就是半个月,和大家一起谈心一起劳动。当时有一位年过半百、跟随儿子一起生活的老陈(当时大家都这么称呼他,所以不知其名),看到高社长如此平易近人,感动地用粉笔在墙上写了一首30多行的诗歌。因年代久远,仅记起前面几句:“新旧社会两层天,干群关系不一般。旧社会当官欺压人,今天领导和我们一起干……”

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进入正轨发展阶段,面粉调运也十分方便,面粉厂设备本来就是因陋就简拼凑的,运行了一年多,原来两盘厚厚的新石磨,也变薄了。当时领导考虑,设备故障多,运行很难正常,如继续开工,就要全面更换设备,建设新的厂房,这样投资较大,上级难以批准,现在面粉供应已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还是下马较好。于是,1963年底,独山子历史上的第一个面粉厂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停产了。

2003年春夏之交,我再一次来到了面粉厂旧址,不料厂房已拆,仅剩残垣断壁,我围着厂地转了一圈,在一根旧水泥电线杆下,发现了一片经过半个世纪风雨侵蚀的石磨斜靠在电线杆下。后来,在阎声明师傅的帮助下,我在11区45栋房东头发现了一扇较完好的石磨。我十分激动,当即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丁青臣,1946年7月生,河南上蔡县人,政工师。1963年7月参加工作,在独山子炼油厂、石化总厂先后任工人、干事、车间书记、主任、驻外办事处书记、主任等职。2006年7月退休。2011年9月,其创作的诗文集《夕阳旭日一样红》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