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
黄汲清(1904~1995),字德淦,四川仁寿人,1904年生,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室主任、代理所长、所长。解放后曾任西南地质局局长、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地质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石油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有《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我国著名大地构造专家,是1949年前在独山子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的少数学者之一,1995年在北京病逝。
民国31年(1942年),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谈判合作经营独山子油矿,在10月15日第一次会谈时,中方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提出,为了确定合办独山子油矿的资本数额,对苏方现在的机器设备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和估价。苏方代表、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当即“深表同意”,并表示立即报告苏联政府,电话驻矿苏方负责人员尽量协助进行。
会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从中央地质调查所和甘肃油矿局抽调专家组成地质和工程两个调查队,11月初分别从重庆和玉门出发,于11月7日和13日分别到达乌鲁木齐,进行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后,于11月28日到达独山子开展工作。
地质调查队以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为首,成员有中央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矿物和岩石学研究室主任程裕淇,地形学家、测绘室副主任周宗浚,以及甘肃油矿局地质学家卞美年,地球物理工程师翁文波等,这些人员都是当时屈指可数的石油地质专家。到矿后,自12月3日开始地质勘察,12月31日结束,1月18日离矿返回乌鲁木齐,卞美年和翁文波回玉门油矿,其他4人去南疆继续进行石油地质调查,5月10日离乌鲁木齐返回重庆。
1943年1月12日,黄汲清在离开独山子之前写成《新疆乌苏独山子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分为4章:总说、地质、含油及含气层、矿质,共约4000字,是我国地质学家写出的第一份关于独山子油田的地质报告,奠定了独山子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1943年10月9日,黄汲清完成《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7年以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甲种第21号(英文)出版,是我国学者第一部关于新疆石油地质的专著,其中第四章“乌苏独山子油田”所占篇幅最长,约为全文的三分之一。
这次黄汲清在独山子和新疆的石油地质调查,对其学术思想有重要影响。黄汲清在晚年(1991)写成的带有个人学术总结性质的《我与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一书中说,“在1938年以前,我是海相地层生油论者,1941~1943年的野外实践和室内研究使我大开眼界,从而改变观点,认识到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重要生油层。严格地说,我已成为海相—陆相生油说者,直到今天”。“从准噶尔盆地含油岩系的研究,我们得出初步结论:大型盆地的生油层是多期的,而沉积性质则往往是陆相的(当然也可以包括海相)。”“我们提出石油地质的两种假说,即陆相生油和多期生油。”
除上述地质报告外,黄汲清还写有一本游记《天山之麓》(1945年10月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翁文灏作序)。其中第三章“独山子之行”记述了他们一行在独山子五十多天的生活、工作情况,记述颇为详尽和具体,保存了那个年代独山子生产、生活、人文情况,娓娓道来,清新生动,是难得的学者游记。
杨钟健
杨钟健(1897~197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27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师和主持新生代研究室的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编译局长。
1942年11月,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的杨钟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指派,参加以黄汲清为首的地质调查队到独山子进行地质调查,除参加共同性踏勘之外,主要是收集古生物化石。他在独山子发现扁卷螺、椎实螺和双子叶植物等化石。在其晚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次调查的曲折和艰辛:“抵达之日,苏方人员远出十余里相迎,当晚设宴招待,双方都有不少人喝醉了酒,可见情绪之融洽。但在此住了许久,始知实际工作不如以前想象的简单。就地质方面来讲,苏方所作之地质图,始终不肯拿出来,初言要得迪化苏领事馆许可,后又言要得莫斯科许可。最后,我们不得不放弃此要求,决定自己作实地地质工作。于是有的测地形图,有的看地质,有的寻化石。矿上备有汽车,所以可去距离较远的地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不但对独山子矿区地形及地质作了详细了解,还可以绘出地质图来,而且还到附近两三个较远的地方看了相似地层,以资参证。此行总算未为空来。不过,我所遗憾的是,在这一地区始终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脊椎动物化石,因而不足以确定地层年代。”
翁文波
翁文波(1912~1994),浙江鄞县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专家、预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攻读地球物理探矿专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1940年赴玉门油矿任工程师,1946年任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副处长、石油工业部勘探局总工程师、石油研究院副院长、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等职。
1942年11月,时任甘肃油矿局地球物理工程师的翁文波奉命参加以黄汲清为首的地质调查队到独山子进行石油地质调查,自11月28日至次年1月18日,共在独山子居留50天。除共同踏勘性调查外,翁文波还用自己设计的小型磁力计进行磁法测量,并骑马到周边四苏木(即乌苏四棵树河两岸)等处调查。在翁文波1949~1950年写成的《中国石油资源》一书中,专设《独山子油田》一章,论述了独山子的历史沿革、油田地理位置、地表地层、地下地层、构造、苏联工程师完成各井的设备和方法、产油高峰和递减趋势、可能产油区的面积和储量、原油性质等内容,对独山子泥火山、油田勘探开发沿革、原油特性等论述颇为详尽。
程裕淇
程裕淇(1912~2002),浙江嘉善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矿物岩石研究室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地质部副部长、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
1942年11月,程裕淇与黄汲清、杨钟健、翁文波等人到独山子进行石油地质调查,除与黄汲清等进行地层和构造特征的考察研究外,还协助负责地形测量的周宗浚做测量计算。
郭可诠
郭可诠(1911~1987),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大学,1935年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玉门油矿的建设,任甘肃油矿局业务处长,中国石油公司协理兼甘青分公司经理,解放后在水电部门工作。
1942年12月,郭可诠奉派率人到新苏合营的独山子油矿进行工程方面的调查,成员有靳锡庚(钻井、采油)、龙显烈(炼油)、许鸿宾(财务)、那仞千(俄语翻译),任务是调查钻井、采油、炼油情况,进行设备估价。他们与黄汲清为首的地质调查队于1942年11月28日同时到达独山子。因需要查阅苏方账目和有关资料,苏方以总工程师奉召到乌鲁木齐拖延时间,以后又说奉苏联政府命令暂不提供。经国民政府与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往复洽谈,12月26日,苏联政府才电令油矿苏方人员给以协助。1月12日完成任务后离开独山子,写有《新疆独山子油矿调查报告》,包括位置、油田概况、油矿组织及职工、井场、储油及输油、炼厂、其他设备、材料及成品、会计处理、财产估价、投资、附属事业、钻井成本估价。这是三四十年代新苏合营独山子油矿量最为完备的历史资料。
龚学遂
龚学遂,江西临川人,著有《石油与石炭》。抗战期间曾任江西省建设厅长。1942年7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局长,随经济部部长翁文灏来新疆视察。7月14日随翁文灏到独山子,并著《新疆省独山子油矿视察报告》,包括准备出发、途中见闻、实地视察、本矿与西北运输、矿情摘要等五章,约4000字,简明扼要地记述了独山子油矿的自然环境、沿革、钻井、采油、炼油、产品销售、投资、人员、汽油产量、价格等情况,认为当时独山子的汽油产量可维持3吨卡车50辆的正常行驶。
(作者曾任克拉玛依市政协副主席,是新疆石油历史整理和编纂的主创人之一,曾著有《旧中国新疆石油史料辑要》《新疆石油史话》《新疆通志·石油工业志》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