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17138100000049

第49章 独山子区市政建设和社会的发展(1)

曹月辉

我是1958年5月从西安调来独山子的。先后在独山子贸易公司和区人民委员会(政府)机关工作,直到1993年11月退休,在独山子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度过了35个春秋。欣逢克拉玛依市成立40周年之际,应约撰写了这篇回忆录,聊表我的一片心意。

独山子是个老油矿,分矿区和政府两个系统。有矿区党委,书记为李旺昭;有矿务局,矿务局下属有钻井处、油田处、炼油厂、器材供应处、工程处、住宅服务部、食品供应处等单位,矿务局局长为许士杰;有独山子机械厂、驻独山子长运二分公司、工一师三团等单位和部门。

地方政府是独山子镇人民委员会,归矿区党委统一领导。镇人委主任李旺昭(兼),副主任李正身、小坎、什巴斯·阿力拜克,为县级建制。设有财政、民政、文教卫生、办公室4个科室。有4个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口12000多人。

政法机关包括独山子矿区公安分局、独山子矿区人民检察院、独山子人民法庭。

属地方的企事业单位有贸易公司、粮站、邮电局、书店、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石油公司驻独山子办事处、交运司独山子站等。

矿区修建了石油工人俱乐部、医院、疗养院、子弟学校、托儿所、幼儿园以及职工住宅200多幢。此外,有几处商业、粮食供应服务网点。

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划为克拉玛依市的一个辖区,称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

同年6月22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独山子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出席克拉玛依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许士杰(矿务局局长)当选为区长,李正身、什巴斯·阿力拜克当选为副区长。

克拉玛依市正式成立后,独山子区商业、粮食、邮电、银行等单位业务都归口克拉玛依市各有关业务部门领导。

1960年8月,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区人委财经科改为财政局,在原粮站的基础上成立独山子区粮食局,撤销独山子税务分局和建行独山子办事处,其业务并入区财政局,保留对外名义。这时独山子贸易公司也改为区商业局,下设日用工业品、食品、饮食服务三个经理部。

1960年10月,独山子矿务局撤销,中心工作转向炼油,党委仍称矿区党委。

区人民代表大会只是在每届人民委员会换届时召开一次,不是每年都例行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1961年1月、1963年5月、1965年7月相继召开了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委员会换届四次。第二届人代会召开时,除上届区长、副区长连选连任外,武文平新当选为副区长。第三届人代会召开时,上官维能当选为区长,吐拉甫·巴拉提当选为副区长。

区不设一级财政,除给区财政局划拨一定流动资金外,工资一季度划拨一次,大型购置、基本建设项目由区上报计划,市统一安排,批准后拨款实施。在四届区人民委员会任期内,在行使地方行政管理职能方面日益增强,日臻完善,为炼油生产,为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做了不少工作,各项事业都有一定的发展。

1960年成立独山子区中学。原矿区子弟小学一分为二,成立独山子区第一小学(少数民族小学)、第二小学(汉族小学),随后又于1963年9月成立独山子区第三小学。1965年9月成立独山子区第四小学。1961年5月,新疆石油学院中专部迁到独山子,有了独山子石油学校。归自治区和石油部领导,后下放归石油局管辖。

1964年2月建起了独山子区人民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是由区人委职工食堂改建成的,只有500来个座位,虽然简陋一点,但除石油工人俱乐部外,又增加了一处放映电影的场所,为各族职工群众看电影提供了条件和方便。

1960年由财政拨款建起了一个两层楼的准南旅社,由商业局饮食服务经理部经营。这是独山子第一个商业经营性质的旅社,后来因住旅社的客人很少而关闭。区人委收回作了办公楼。1963年上半年区人委、检察院、法庭都搬进这幢楼办公。

这一时期,邮电局两层的营业、办公楼建成。商业局也先后新建起了红旗商店、“满园春”民汉餐厅、缝纫厂、理发店、照相部。商业、饮食业规模扩大,供应服务条件有很大改善。区上还组建了清洁队,购置拉运垃圾的车辆,担负起了清理拉运居民区垃圾的任务,并投入了一定经费修建公共厕所等。居民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改善,还办起了有5名医务人员的区人委医务所,缓解了区直系统职工、家属看病难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内,除商业、饮食业、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外,地方工业是个空白。仅有一个商业办的食品加工坊,能生产面包、饼干、糖果、糕点,另有醋酱坊、豆腐坊,补充调剂市场供应。在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奇缺,食品加工坊生产出了优质高价糕点供应特需,缓解了当时市场部分供需矛盾。此外,还有商业办的缝纫厂、靴工部以及由家属组织起来的用手工制作布鞋的“三八鞋社”和缝纫厂,接待顾客来料裁剪缝制衣服,都是服务性质的。

贸易公司还经营一个牧场。这个牧场是由乌苏巴音沟牧场移交过来的。当时有25名牧民带25个草场,是独山子的一个肉食供应基地,为独山子各族居民提供牛、羊肉。由自治区食品公司按肉食调拨供应计划下达牛羊活畜指标,每年秋季由牧场牧工从塔城、阿勒泰等地吆赶回来,不能过冬的一次屠宰后堆放在露天,冬季供应。能过冬的由牧场分群放牧,按市场供应量安排屠宰供应。羊肉门市部还建有一个冰窖,从地面挖下去1米多深,窖顶露出地面2米来高,分两层,底层堆放冰块,上面一层放肉。屠宰的羊只在夏天存放在冰窖里也不会变质。

在独山子这样一个石油矿区,主要产业是石油炼制,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石油生产,这是石油企业和地方的共同奋斗目标。地方政府工作的主导思想,就是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至于如何依托石油发展地方工业,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着为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这一宗旨,政府各部门、各行各业急生产所急,帮生产所需,为支援生产出力。商业、粮食、邮电、银行等单位在做好正常供应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流动售货,流动服务,送货上门,服务上门。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石油工人,坚持哪里有会战,供应服务就到哪里。1959年10月,商业部在山西大同同家梁煤矿召开全国工矿区商业工作现场会。我有幸随市商业局傅锦章局长、乌尔禾的杜拴起经理一起去参加了这次全国工矿区商业工作现场会。以同家梁商店为样板,现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很受启发。现场会之后,在克拉玛依、独山子迅速掀起了学赶同家梁商店的热潮。商业、饮食业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矿区特点,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增设服务项目,商业服务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1960年4月,自治区商业厅在克拉玛依和独山子召开了全疆工矿林区商业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克拉玛依和独山子为石油生产服务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在全疆学习推广。

196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划定独山子辖区面积为448平方公里。它的四限是:西至奎屯河抽水站,北至乌伊公路,东至哈夏勒墩,南至乔路特。

这一时期,随着炼油厂的改造、扩建、生产的发展,为改善职工生活,保障副食品供应,矿区党委决心立足矿区,在东西戈壁滩挖地筛土造田,建立农副业基地。把任务分到各单位,全矿总动员,开展大会战,初战告捷。这时全区人口增加到21000人,建立起了8个居民区。

196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010部队奉命对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及其所属单位实行军事管制。1970年3月全体人员奉命调回。军事管制任务由新疆军区8015部队接替。

1970年3月20日,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矿区革命委员会。矿区革命委员会由53人组成,设常委25人。军代表为主任,江仲怡、国际巩、张广荣、秦大皇等7人为副主任。

矿区革委会成立,实行政企合一。原区人委机关的部分干部安排到矿区革委会工作,其余的都进了矿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搞斗、批、改。1971年5月学习班结束,干部们分别被安排到商业、粮食、邮电、新华书店等单位工作。我是1971年1月离开学习班,由矿区革委会任命为贸易公司革委会主任的。

在机构人员合并到一起后,矿区(炼油厂)和原人委仍然是两本账,原人委的干部工资仍由人委财政开支。税收征管、物价、市场供应由矿区革委会生产组的财务组、综合组管理。后来又增设市政组专管市政工作。

这期间,在矿区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市政建设开始纳入矿区统筹规划之中。1971年,粮食局日产3万斤面粉的小型面粉厂建成投产。这个面粉厂就是利用原独山子机械厂一个车间的厂房,粮食局购进设备,在炼油厂的支援下建起来的。从此,独山子居民开始吃自己面粉厂加工生产的面粉,结束了从外地调进面粉供应的历史。在建面粉厂的同时,商业局一座建筑面积821平方米,库容230吨带屠宰间的冷库在泥火山的山沟里建成,为确保独山子的肉食供应提供了条件。鉴于面粉厂规模小,设备陈旧,面粉质量难以保证,加上矿区东村农副业基地的开发经营,养鸡养猪场的发展,1981年10月在东村农副业基地的南面新建起一座建筑面积3642平方米,日产面粉10万斤的面粉厂。面粉厂投产后,又陆续配套建设粮库5座,可存原粮1万多吨。既保证了独山子的面粉供应,又为东村养猪场、养鸡场提供副产品作饲料。后来面粉厂还建起了饲料车间。当时冷库建在山沟里是出于战备考虑。但因地质原因,没多年地基下沉,库体、机房裂缝,经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多次检查,鉴定不能再用才不得不废弃。在面粉厂东面又重建一座同等规模的冷库。还在原工程处“建安之家”的基础上,由财政拨款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860个座位的新电影院。原人民电影院的房产交炼油厂,新的电影院归区上。这时的人民电影院就颇具规模了,不只是放电影,还可以接待剧团演出,成了区上唯一的影剧院。1976年,位于独山子北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分成人、儿童两部分的游泳池建成使用。

1972年8月,自治区第三汽车运输公司第八车队由乌苏迁至独山子,更名为第五车队,当时有营运车39辆,职工110人。

1977年9月,独山子第二中学成立,正式开学。这时除两所中学外,小学也由原来的4所增加到6所。小学于1972年5月由独山子区移交企业管理,实行厂办校。学校人权、财权均属企业,教职工生活福利与企业人员同等。

区上办起了手工业联社,主要是安置残疾青年就业,也吸收了少数有技术的家属做骨干,从事木工、保温、油漆、缝纫、白铁皮加工、车工等生产经营项目。后来也交给了炼油厂,现在为独山子炼油厂福利工厂,由炼油厂劳动服务公司代管。

1978年邮电通讯纵横制交换机由原来的200门扩容为400门。

1979年4月,独山子矿区革命委员会撤销,独山子炼油厂恢复厂长、副厂长建制,政企又分开。原革委会的市政组仍继续主持市政工作,在原区人委办公楼办公;原机关干部陆续调回。市政组设办公室、民政、劳资人事、卫生、物价等部门。

随着市场的开放,成立了独山子区工商行政管理所。

1980年1月,独山子区人民检察院恢复组建就绪,开始办公,启用原印章。独山子人民法庭先于检察院于1974年4月就已恢复。

1981年,独山子竣工职工住宅楼建筑面积15585平方米,建起了第九居民区。改造和增加了公共厕所、澡堂和其他生活服务设施。为了消灭居民区的垃圾堆,实行了分区定点、定时、专车专人摇铃收垃圾。并制定了具体的矿容管理条例。在春秋两季大搞绿化活动,种花、栽树、绿化、美化、净化矿区。到1983年矿区主要公路、各居民区的道路经改造建设,正式命名。奎河路、南海路、准南路、大庆路、长岭路、油城路、喀什路、金山路、安庆路、伊宁路先后建成,均为沥青混凝土或一级沥青路面,并陆续安装了路灯。东西南北交织,宽敞通畅。晴天不沾土,雨天不沾泥。过去的旱厕逐步拆除,分期分批建起了水冲厕所。矿容矿貌有了很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