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立
我是1954年从新闻单位转业到石油工业部门的,这年9月我从北京到新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报到,10月率工作组到独山子矿区检查钻井进度,并和矿区领导研究如何提高钻井速度,加快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那时生产现场钻机轰鸣,井架林立,炼塔平地而起。1955年元月1日,中苏石油公司移交我方独立经营后,独山子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每年要去好多次,每去一次印象加深一次。特别是196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决定派我到独山子兼任矿区党委书记,我和独山子各族工人、工程技术干部、各级领导为发展新疆的石油工业,加速独山子炼油生产的发展奋战了4个春秋。1965年9月调我去国务院对外文委工作,又从经济建设部门转向外交了,至今已有20年了。在这20年中,人虽然离开了独山子,但心还与新疆的石油工业、独山子的炼油生产紧紧相连,一提到独山子就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怀念。我对祖国的石油工业是热爱的,每当回忆起那艰苦的岁月,奋战的情景,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很想一翅飞到独山子和各族职工相见,看看那蓬勃的发展景象。幸运的是,1985年9月克拉玛依油田举行“双三十”大庆活动邀我参加了。故地重游,亲眼看到独山子炼油生产的发展变化,使我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今年是独山子炼油厂建厂50周年,我想在这50周年厂庆的时候,发表点个人忆感,以表我对独山子的怀恋。
开拓中前进
新疆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由于旧中国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从1897年(清光绪23年),新疆商务局就在独山子开采石油,到1949年新疆解放时,只有两口浅井出油,两口土炼油锅,两部旧车床,一部电焊机,150多名职工用手工方法捞油,日产原油两三吨。
新疆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新疆的石油工业。1950年与苏联合作创办了新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总经理部设在独山子。当时苏联派有名的石油专家聂列亭任苏方总经理,并派来各级领导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200多名。中方派钱萍同志任总经理并调配了领导骨干、工程技术力量,招收了工人2000多人,与苏联专家一起共同开发独山子油田。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独山子背斜经过进一步钻探,扩大了油田,建设了年加工原油能力7万吨的炼油厂(原山沟里的两口土法炼油锅废弃不用了),炼制独山子原油。到1955年元旦接交时,由于独山子油田产量低,4年仅采油17.5万吨;炼油17.3万吨,生产7种石油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新疆工农业建设的需要,更谈不上支援内地的建设了。
新疆石油工业的真正发展,独山子炼油工业的兴起,是在我国独立经营后才开始的。当时的独山子油田地质复杂,钻探慢,储量少,产量低,虽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每年仅生产原油几万吨,满足不了新建炼厂的需要。自1955年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出油后。在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视下,从全国各地调配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克拉玛依,组织大会战,揭开了大力发展新疆石油工业的序幕。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量达165万吨,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原油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中苏合营时期的近10倍。原油除满足独山子炼厂炼制外,还远运兰州加工,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为此,石油部专门派出石油长运公司驻新疆,专运新疆的石油到兰炼。
随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大发展,原油仅靠汽车运输已满足不了独山子炼厂加工的需要。1958年修建第一条全长147公里的克—独输油管线,将克拉玛依原油源源输入独山子炼油厂,使独山子的炼油生产得到高速发展。当时的独山子炼油厂技术力量不足,装置不配套,中苏合营时期建的炼厂生产能力低,生产品种少,只有常压蒸馏和单炉裂化装置,生产汽、煤、柴普通品种,润滑油、沥青、焦炭都不能生产,尖端产品更谈不上了。输油管线投用后,炼厂由过去吃不饱到吃不了,在这种新情况下,中央和自治区领导为了大力发展新疆的石油工业,加速发展独山子的炼油生产,从内地、从自治区调配来了大批的骨干力量,健全了矿区党委,矿务局领导机构和工会、青年团组织,加强了对矿区、炼厂的领导,充实了技术力量。在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下,矿区一方面抽调力量支援克拉玛依,一方面动员各族职工鼓足干劲,以开拓前进的决心把炼油生产搞上去。同志们边生产边扩建,进行技术改造,组织技术攻关。蒸馏扩建为常减压车间;建成双炉裂化;1959年新建了我国当时最大的釜式焦化装置,又新建了储油罐,厂区真是炼塔林立,油罐成群,管道入网,生产蒸蒸日上。
迎难而上蓬勃发展
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独山子炼油厂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记忆最深的是1960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帝国主义又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苏联亦公然撕毁合同,把原签订向我国出口的石油短缺产品不给了,使我国经济建设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国家要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如火车、汽车、飞机都急需要油,搞建设的材料如沥青、炼钢用的优质焦炭等,都急需石油工人拿出合格的产品。在这样一个紧急关头,新疆的石油工人迎难而上,在外国反华势力的封锁、禁运的压力下,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阻挠,使新疆的石油工业、独山子的炼油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0年,我由管理局党委调独山子兼任矿区党委书记。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狠抓炼厂的扩建、技术改造,以提高收率、增加品种,同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为炼油生产服务,加速炼油生产的发展,以适应祖国建设的急需。当时炼厂的情况是,一方面加工能力不足、技术条件差、生产不配套、生产收率低、油品质量差,大量渣油放到黑油池去。炼厂急待增建新的装置,改造旧的设备,提高加工能力;另一方面生产品种少,只有汽、煤、柴、焦炭,需要增加润滑油、沥青和尖端短缺产品。因而需要继续加强科学研究,组织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的石油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矿区党委经过多次认真研究,针对炼厂的实际情况,领导各族职工进行大会战,开展劳动竞赛,组织技术攻关,向科学技术进军。我们边生产、边建设,艰苦奋斗搞扩建,搞技术改造,增建了新减压,改造了裂化车间,新建了沥青、糠醛、白土装置;充实了技术力量,扩大了化验室,试制了新产品,既能生产汽、煤、柴大路产品,又能生产部分尖端短缺产品。如国家急需用的火车车轴油,可以冬夏两用,由糠醛装置一次试生产成功。这是炼油工人为粉碎国外的封锁禁运作出的积极贡献,工人们称它为“争气油”。另外,炼厂焦炭成批运往秦皇岛远销日本,为国家创了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