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一天,许玉灿在美国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二儿子许德育,在与一名乘客闲聊时,得知对方也是河南南阳市人。许德育知道父亲寻亲心切,他留下了这名乘客的联系方式,并迅速写了一封信,托这名乘客回去后,按照父亲先前记得的老地址,帮忙寻找老家的亲人。
几个月过去了,满心期待的许玉灿也没有等到家人的来信,他只好一封一封地写信催促那名素不相识的乘客,而对方也没有回信。就在他感到心灰意冷时,那名乘客终于辗转找到了他的亲人,家人也给许玉灿回信了。从此,许玉灿与在大陆的家人一直保持着通信。
患病叔侄深情互勉
许玉灿去台湾时,许德涵刚满8岁,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兄弟7人中,七叔的脾气最好,最疼爱小辈们。七叔是科技工作者,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每次从南京回来,他总是带老家人没见过的好吃的、好玩的回来。
许德涵家中共有兄弟5人。因为当时生活环境很艰苦,弟弟们都辍学在家帮忙分担农务。只有许德涵不愿意放弃读书的梦想,每次家里人反对他继续上学的时候,七叔总会第一个站出来帮他说话。许德涵学业上遇到难题,可以请教的也只有七叔。
1985年,收到许玉灿的来信后,老家亲人写信告诉了身在新疆的许德涵,许德涵立即给七叔去了信。从那以后,他和七叔的通信就再也没有中断过。信中,他们回忆往事、探讨国内外时事政治。每个月一封信,渐渐成为许德涵与七叔的一个约定。
但是,1997年年中,许德涵连续3个月都没有收到七叔的信。搬家换地址了?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许德涵焦急万分,每周都去信询问,终于在半年后收到了回信。原来,七叔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并接受了手术,他怕亲人担心,直至病情基本稳定后,才写信告诉了许德涵。
收到信的许德涵担心不已,他买回好几本医疗书籍,将上面的调养病情、定期复检等注意事项都逐一抄在信纸上。
那时候,许德涵从信中就可以感受到,一向开朗乐观的七叔常常对生命感到无助。他就找来各种各样癌症患者的抗癌故事,写信讲给七叔听。渐渐地,七叔被这些抗癌患者的故事感染,重拾治疗的信心,终于抗拒住了病魔的脚步。
事隔两年之后,许德涵突发心肌梗塞,命悬一线,住院治疗了8个月之久才康复出院。这期间,为了不让七叔担心,许德涵让家人对七叔说自己去外地学习一阵子,暂不通信。直到出院后,才提笔告诉了七叔自己的治疗经历。
许德涵说,在他生病后,七叔每次写信都会附上自己写的诗,全部都是怀念亲情和鼓励自己的内容。以前,许德涵只知道七叔的文采好,但没发现他还这么幽默。有一次,七叔在一封信里写下了12首打油诗,让许德涵全家人记忆深刻。
错过唯一相见机会
这么多年来,叔侄两人相互寄过不少照片,而许德涵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和七叔再见一面。上世纪90年代初,他原本有机会完成这个心愿,但却遗憾地错过了。
那时候,许玉灿非常想念祖国,想念亲人,想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就连两个孙女也分别起名“宛迪”、“宛妮”(宛是南阳市简称),可他担心自己早年在台湾工作的经历,不符合大陆的探亲条件。
许德涵赶紧到当时的自治区对台工作办公室询问探亲的相关事宜。得到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入境的答复后,他赶紧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七叔,同时向学校请假,准备回乡与七叔团聚。
就在启程前夕,替许德涵代课的老师突发重病,身为高三毕业班数学老师的他只好忍痛取消了回乡的计划。为此他几天都没有睡着觉,常常半夜起床叹气。没想到,那是唯一一次相见的机会。回美国后没多久,许玉灿就生病了,之后想再回来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了。
许玉灿是2006年去世的,享年86岁。过去,他常常在信中叮嘱许德涵要和老家、还有美国的亲戚保持长久联系。在去世前写给许德涵的最后一封信中,他表示侄子能和亲人之间保持亲密关系是他的遗愿。因为离家多年,加之与父母、兄弟存在一些误会,七叔的叮咛让许德涵感悟颇深。
如今,许德涵与老家、美国的亲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许德涵说:“我们都会记住七叔说的话,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是一家人。”
(摆歌)
姐妹东渡求学十年苦尽甘来
亲爱的爸、妈、学农:
你们好!最近一切都好吧?
有没有开始下雪呢?已经11月了,下个月就是圣诞,再就是元旦了。我很想你们。李志更是这样吧,她犹豫着,是回国发展呢还是在这儿就职呢?星期六、日,她连打了两份工,说是为回国做准备。我为她捏了一把汗,可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回国发展吧,也许不会怎么样,却是幸福的,毕竟现在回国大有人在,回家和父母在一起。留在这儿就职呢,名声上好听点,但各方面都很孤立,她那个公司现在显然不太景气。
李志站在去、留的十字路口。
据报纸上说,现在永住或定居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有8万多,从趋势上看会越来越多。日本地窄消费高,很多日本人都向往海外。
妈,12月份就是你的生日了,你想吃点什么?日本的海鱼、海虾,新鲜的虽然寄不过去,但有一种晾过一晚上的,很鲜、很好吃,是可以寄的。
我现在的公司,趁着中、日间的经济发展,生意也越做越大。一般从日本寄往中国的都是些商标样本、设计图、日文的商标、说明书什么的。中国的工厂接到这样的订单后,按日方的要求生产大批服装、鞋、包、化妆品、日用品,最后贴上商标,返销日本,当然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我们公司不仅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我已开始被公司授命,除中国以外,还要参与亚洲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进行进出口通关业务。
我每天的工作语言是日语、英语,偶尔还有汉语。这些年英语有好多都忘光了,不加油补不行,我是不是都老了?
此次随信寄上照片几张,希望你们喜欢。
葵葵和航航(李立的两个孩子)是天天在变化,我每天骑自行车接送他们是越来越吃力。一个是17.5公斤,一个是16公斤。
这里天气不太冷,就是下雨天有点烦人。家里一切都还好吧?爸妈准备什么时候来这里?农农也来看看吧,生意上的事多留意留意。
祝:一切顺利心情愉快!
李立
2004.11.21
家书故事
这封信是李猷法的大女儿李立写来的,信中提到的李志是李猷法的二女儿,而学农是他最小的儿子。
当时,先留学后工作的李立已经在日本待了近十年的时间,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而李志也受姐姐的影响来到日本深造,在她学业结束的时候,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日贸易往来频繁,姐妹俩都在为李志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日本犹豫不决。
初到日本辛苦打拼
今年76岁的李猷法家里共有3个孩子,除了小儿子李学农外,他的两个女儿李立和李志都先后赴日本留学。这些年来,李猷法就是通过女儿的一封封信,了解女儿的生活,了解日本,了解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1994年,当时25岁的李立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阅读了在日本一所大学教书的中国人叶教授的著作,被书中介绍的日本学术交流的内容深深吸引。
李立又通过资料了解到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去日本留学也成为一股潮流。李立决定去日本留学!这个想法吓了全家人一跳。虽然父母都持反对意见,但李立心意已定,她辗转联系到了叶教授,没想到叶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为她做担保。
虽然不愿意女儿离开,但女儿出发前,李猷法和老伴还是拿出家中仅有的6万元积蓄给了女儿。
到达日本后,交了半年学费,李立带的钱所剩无几。
叶教授送给李立一辆自行车,又帮她联系了一家餐馆打工。一位台湾老师暂时给她提供了住处。李立开始了边打工边求学的生活。
在留学6年的时间里,李立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餐馆之间,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和日本学生都打工。不同的是,日本学生多是为了旅游或购物,而中国学生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学业。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家庭经济水平普遍还不高。
李立那时很好学,怕父母担心,即使再苦也不说。刚到日本的时候,为了尽快适应,李立都随身带着日语小册子,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眼,还在打工洗碗的地方都贴着日语字条,干活时不时瞄一眼。而这一切,也是若干年后,女儿苦尽甘来才告诉父亲的。
祖国富强事业顺利
虽然女儿不说,但是李猷法和老伴还是能察觉到女儿在日本的生活状态,他们常常写信劝女儿回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李立也动过回国的念头,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0年,刚刚完成学业的李立在日本并不好找工作,她频繁更换了几个公司。在事业发展并不顺利时,李立却意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一名日本男子结了婚。
自从李立去日本留学后,李猷法的二女儿李志,从姐姐的来信来电中,也开始对赴日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姐姐2000年结婚时,正在乌鲁木齐市一家电台当主持人的她毅然辞职,前往日本深造,攻读国际金融专业。
4年后,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在日本生活的李家姐妹。
以前,她们写来的信总是让李猷法很担心,但是从那时开始,她们来信中字里行间都透着愉快的情绪,李猷法也不再那么担心了。2004年,李立顺利进入东京一家世界知名的物流公司工作,因为企业对中国的贸易占很大份额,而且有越来越大的势头,李立不仅得到了日本同事的尊重,还被公司委以重任。
结束学业的李志,为选择留在日本发展还是回国发展犹豫了很长时间,姐妹俩还多次来信和父母商量这个问题。而最终李志认为,去日本留学的中国人一年年在减少,日本人到中国工作生活的却在逐年增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留学生回国发展成为新的潮流,她决定回国。
父亲赴日感触很多
如今,身在日本的李立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非常怀念与家人在国内生活的时光。每隔两年,她都会带着全家人回国住一阵子,或者接父母去日本生活一段时间。
日本给李猷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优美,城市干净、整洁,日本国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善,相处起来很愉快。”他说,现在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日益增多。而他的日本女婿更是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尊重中国民俗习惯。
放弃在日本发展的李志2007年12月回国后,到上海顺利地发展着事业并定居那里。李志的弟弟李学农说,大姐和二姐都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国家日渐富强,让她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扬眉吐气。
(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