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百慕大
17128900000015

第15章 百慕大三十三大假说(6)

关于断裂磁场的发现和地球具有断裂磁场,历先生作了详细描述。所有钢拉伸试棒的断口和夹持端都能吸引铁末钢屑,尤以断口缩颈处的磁力最大。如用一根原直径为10毫米拉断的钢棒,能在垂直方向上吸住直径为3.15毫米的钢球达两年之久也未曾掉下来;而用一根试棒的两半断口靠在一起可以吸住直径为6毫米的钢球,如把两半断口吻合在一起时,裂缝处就不再吸引钢球,而两头夹持端仍旧吸引铁屑。

对十几种牌号的钢和铸铁断棒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测定,其强弱不等,一般在0.955~4.46特斯拉之间。再次试验观察,未经拉伸的钢铁试棒不吸引铁屑,不使指南针产生偏转。试棒拉断之后,不论在断口处,还是两头夹持端,都明显地使指南针产生偏转。拉伸时固定在试验机的上夹头的半截断棒,其断口吸引磁针的N极,即为S极,其夹持端吸引磁针的S极,即为N极,固定在拉力试验机的下夹头的半截断棒的情况恰恰相反。

为了试验试棒是否被试验机的磁场所磁化,置试棒于上、下夹头之间,不加载拉伸、停留更长时间,再取下来用磁针测试,并不发生磁化现象。这表明试验机本身的弱磁场不足以使试棒磁化。

毫无疑问,上述断棒的磁场是由于拉伸至断而引起的,其极向取决于试验机原有的磁场(每根断棒产生的磁场与预先磁场的方向相同)。我们称新产生的这种较强磁为“断裂磁场”。

(注:到试验机制造厂考察,用磁针对还没有出厂的十几台接力试验机逐台测试,都带有磁性。这是由于试验机的上夹头所在部位曾用电磁铁吸引进行过磨削加工的缘故。上、下夹头之间的磁场不是按S—N方向分布,就是按N—S方向分布。)

2.地球上的断裂磁场

广阔的地球表面,是否存在断裂磁场?某些异磁地区会不会是叠加在南、北地磁场上的断裂磁场?下面我们从地球的结构和磁场的机理来研究。

(1)可能性分析

整个地球被35公里厚的大陆地壳和5公里厚的海洋地壳所包围,其下是约2900公里厚的地幔和3470公里厚的地核。在地壳上层,从地表向下每深入1公里,地内温度就升高30℃。到25公里处就可达到500℃~600℃居里等温面。到大约25公里以下的地表岩层属于铁磁性可存在区域。

在厚约150公里的地球岩石上层,组成大陆地壳的火成岩等有较强的铁磁性,组成海洋地壳的玄武岩含铁量更高,而洋底薄地壳以下的上地幔主要是超镁铁质岩,富含铁、镁达70%以上。因此,即使某地不富集磁铁矿,就在地层居里等温面深度内,这些岩层也普遍具有一定的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

地球南、北磁极之间有一个强度30~70微奥斯特的弱磁场。地下岩层运动,总会产生顺地磁场方向拉伸运动的分量。岩层如果大略在东西走向断裂,就可能顺南北方向出现断裂磁场。在地球磁极的逆转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反向的断裂磁场。除了开裂处的断层之间有磁异常之外,断层的另一端头必然也同时产生磁异常。而且,在南、北地极移荡或大陆漂移的过程之中,在远古的年代形成的断裂磁场,即产生磁异常偏角。

因此,地表以下数十公里深的岩层已经具备了形成断裂磁场的条件。如果某地质断层有磁异常现象,疑作断裂磁场不是没有理由的。

(2)地层断裂磁异常现象析解

如上所述,受南、北方向拉力引起的地层断裂及其地磁异常是地球断裂磁场的表征现象。

研究人员指出,地理上的磁偏差菱形区是同出现断裂、裂缝、海底大深沟以及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地质区域有关联的。在大陆,像岩层的大断裂和地壳边界那样的构造不连续性通常产生磁异常。引起地震的地层断裂也会产生磁异常。这些地质断裂的磁异常现象,是不是断裂磁场引起的呢?

研究报告指出,观察到沿地质断层频繁出现UFO现象,认为某些UFO现象很可能是地层断裂引起的发光现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很早就推崇这一观点。一些地震专家声称在地震前夕和地震时,都会在震区发现UFO。离地磁异常区越近,看到UFO越多。从大量的UFO案例中,我们知道UFO本身有个强磁场(注:但UFO不全是由地裂形成)。

那么,在地层断裂、地震、地磁异常、UFO之间,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由此看来,断裂磁场的提出不仅给断层—磁异常找到了因果关系,而且为断层—UFO、磁异常—UFO之间的三角关系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

比发现断裂磁场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对百慕大三角等地球磁异常区的解释,将导致一系列的重大发现。

3.死三角区引力之谜析解

举世瞩目的百慕大三角及其他死三角区是发生海难、空难、UFO现象以及神秘失踪事件最多的一些地区,与此关联的最主要的事实即它们都是地磁异常区,遭受来路不明的强磁干扰。

(1)地理位置

地球上有3个三角区,其中有12个点磁异常:北美洲南端的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岛和佛罗里达半岛西面墨西哥湾中的一点,作为3个顶点在北大西洋构成一个三角形,就是最有名的百慕大三角区。与它遥相呼应的是非洲北部西地中海的另一个三角形,其3个顶点是比利牛斯的卡尼古山,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毛里塔尼亚共同接壤的廷杜夫,以及加那利群岛。著名的死三角区还有欧亚大陆东南边的日本千叶县野岛崎以东的太平洋狭长海域以及非洲东南部海区,从南非的德班港到东伦敦港长约600公里的海岸区。

伊凡·桑德拉等首先发现,这样的强磁异常区包括南、北极各个在内,全球共12个。即南、北半球各有6个,大略各自分布在南、北纬30°线上,并且每隔经度72度的间隔出现一个。

(2)百慕大三角区和其他异常区的强磁引力之谜

近30年来,随着古地磁场的发现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取得了大量证据,使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1915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才得以公认。按照这个学说,2亿年以前的地球大陆原来毗连成一块,称作“联合古陆”。经过2000多万年缓慢分裂及漂移,大约在1.8亿年以前,先是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北美洲南端)与南半球的冈多瓦那古陆的北部(南美洲和非洲北端)大略在东西走向分裂。同时,印度从非洲、澳洲及南极洲之间裂开北移。此时,南北美洲西漂,澳洲往东北面与南极洲从西南断开。大约在2000万年以前,印度北漂而冲撞上欧亚大陆。

通过分析2亿年前地球上的联合古陆,以及经过13500万年漂移过程中的大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大陆分裂时可能形成的6条断裂磁场。

如果我们把北美洲对非洲、北美洲对南美洲毗连的状况想象成拉力试棒,在远古年代大略沿南北地磁方向拉伸断裂,于是就形成了12处附加磁场,这几处具有附加磁场的地区就构成了今天的磁异常区——百慕大、龙三角等海域。这种解释似乎很有道理。然而,这种假说唯一不能解释的就是为何百慕大、龙三角等奇异海域发生不测事件是突发性的,不是经常性的,这一点恐怕还得寻找另外的原因加以说明。

4.星体撞击论

关于百慕大等异常磁性区的另一种假说就是星体碰撞说。有人认为在古代某一时间外星体(小行星或其他星体或巨大陨石等)撞到了地球上,将地球撞击一深坑,这颗具有极强磁性的天体也随之沉入海底,于是造成磁异常区。这种假说同上述假说同样能解释磁异常现象,但是不足的是,至今尚未找到天外星体与地球碰撞的充分证据(但部分太平洋的海底地质结构和东亚、东南亚的地质结构支持了这一假说)。这个假说的不足之处也是不能解释百慕大等海区不测事件的突发性。

5.飞碟母碟说

近年来,如何解释百慕大奇异海域的特殊性,有的提出飞碟母舰说。该学说初听起来令人感到离奇,但也只有这种假说最能自圆其说地解释百慕大等魔鬼海域的奇异特性。这种假说认为:在地球上空有外星人的巨大母碟在飞行(可能与地球同步飞行或偶尔也异步飞行,当然有时也可能离去),在大西洋海底由于具有磁奇异特性,飞碟母碟是利用地球这里强大磁奇异磁场来补充能量。每当这巨大母碟来此充磁之际,路过的飞机或轮船必遭劫难,而且飞机、轮船都会被吸入海底或吸入母碟之内,地球人对其寻找如同寻找天门。

真正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且也没有半点机舰碎片。这就完全解释了魔鬼海域的偶发事件。来此充磁的有母碟,个别情况也可能有子碟,但从诸多案例看,母碟来此充磁的解释更为通顺,因为母碟设施齐全,像空中加油机一样充好磁,然后母碟再给其子碟充磁。

传闻有不少案例中多个子碟出入母碟似乎也证明了这一分析的可信性。另外,前苏联宇宙飞船发现月球上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轰炸机,也似乎证明了这种假说的可能性。这种假说唯一感到不足的就是至今尚未能在百慕大上空发现巨型飞碟出现且与失事飞机、轮船的位置、时间相吻合的目击报告。如果以后真有如此的目击报告,那么这种假说就确信无疑了。当然,这些假说有时是同时存在的,不是单一互斥的。

电磁能说

由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这些在一个物理爱好者的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也许与经常发生飞机、轮船失踪案的百慕大三角之谜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百慕大三角之谜自出现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们每次惊险回归后就报道了他们有关电磁的古怪经历:他们乘坐的船或者飞机会被一种奇怪的蒸气所吞没,尔后所有的仪器都失灵、紊乱了,莫名其妙的雾会在整个海面上升起,而当时的自然天气都不可能产生雾,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解释这些电磁失常情况。

这种反常现象被后人百般猜测,把原因归结为“海怪”、UFO、心灵感应、时空弯曲等,也有人认为,百慕大之谜并不存在,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无聊的术士们在宣扬他们超自然的思想。可人们似乎没有对一个事实太在意:这些事故的经历者都是富有经验的领航员、船长,甚至是海岸巡逻队的队员。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形成了科学界长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谜团,展示着大自然中不为人类所知的神秘一面。

虽然百慕大之谜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但现在已经出现了最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是由加拿大物理爱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进行的多次电磁方面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离奇现象,这些离奇现象与百慕大三角报道中出现的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谜与电磁有关。

谁让物体飞了起来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个业余物理爱好者,他喜欢鼓捣一些奇怪的科学实验,他的家里摆满了实验用品。他可能与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电影主角相似,唯一不同的,只是他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的,他的实验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纵波(尼古拉·泰斯拉,无线电之父)。由于实验场地有限,那些用来发射电磁场和波的设备,比如泰斯拉线圈、高频发生器等,只能勉强塞入到一个小屋子里。哈奇森把所有机器都打开,然后安静地等待着他的实验结果。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个东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块金属片,他也没怎么在意,把那金属片扔了回去,它却又飞了过来,打在他身上!这时哈奇森再观察屋里的其他动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铁棒竟然飞了起来,在空中悬浮了一秒钟,然后“砰”的一声,又摔到了地上!

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复他的实验,又有令人惊骇的现象发生。比如:物体持续飘浮起来,像木头、塑料、泡沫塑料、铜、锌,它们会在空中盘旋,来回穿梭,形成漩涡并且不断升起,甚至有些物体会以惊人的速度自动抛出,撞击到人身上。

但这样的魔幻效应并不是时时都发生的,有时需要静静地等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任何异常状况发生。后来,通过对仪器不断地变换位置,比如光谱分析器、磁力计、盖格计数器(盖格计数器其实是辐射探测器的一种,可用来测量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等仪器,哈奇森终于摸透了魔幻效应的“脾性”,可以很快制造出魔幻效应了。

新奇现象接踵而来

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由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不同的金属可以在室温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属可以变成果冻或泥的状态,当仪器所产生的场被撤走后,它们会重新变硬;空中出现光束,紧接着无数光环显现,与此同时,容器中的水开始打旋……

真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无数人都争抢着去看哈奇森的实验。哈奇森还向人们展示了无数实验中留下的样品——那些被“劈”开的金属、被弯曲了的粗大钢条、从铝块中冒出来的硬币……

上述这些奇特的现象就被称为“哈奇森效应”,哈奇森猜测,这种效应就是那些实验仪器的古怪组合而导致的,它们发射出的电磁波互相干涉,产生出某种奇特的能量,这些能量在某些特别的区域交叠,在这些区域中,物体会飘浮起来,多种材料会变形,物体还会莫名其妙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