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的人体(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17128600000018

第18章 人类有第三只眼吗

在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六回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二郎神大战孙悟空的故事。两人斗智斗勇,直杀得昏天黑地,最后由于太上老君暗中相助,用金刚琢打中了孙悟空的天灵盖,被二郎神乘机擒获。二郎神的特别之处在于额头的两目之间多长了一只眼。双方交战中,孙悟空多次摇身一变,都被他的第三只慧眼所识破。

人类有没有第三只眼呢?在芬兰、坦桑尼亚和我国上海、福建等地确实有过三眼人的报道。不过,他们的第三只眼睛都是上下排列,不具有视觉功能。

然而,科学家热衷于讨论的“第三只眼”,却是藏于脑的深处、因外形酷似松果而得名的“松果体”。

生物界眼睛在进化过程中往往遵循这样一条规律:眼睛越是原始、简单,数目越多;眼睛越完善、复杂,数目则越少。

无脊椎动物可以有数十只以上各式各样的眼睛。如昆虫有单眼,还有由许多小眼构成的复眼。文昌鱼是处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在它背神经管背面两侧,就长有均能感光的一系列黑色眼点,称为脑眼。

已步入脊椎动物行列的七鳃鳗,其间脑不仅分化出了两只常眼,还分化出顶眼和松果眼。因间脑中顶体和松果体与常眼有着相类似的结构,故被称为“第三只眼”。

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原也应有“第三只眼”。

古生物学家对业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头盖骨上的小孔进行研究,认为它是“第三只眼”的眼眶。新西兰的岛屿上的一种活化石——喙头蜥的头顶骨中央有一小孔,孔内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膜下便是具有晶状体和视网膜的“第三只眼”。生活在我国华北地区的麻蜥,在它头顶放置木棒,当阴影落在顶眼上时,便会逃之夭夭,当阴影落到其他部位则毫无反应。喙头蜥和麻蜥的这些情形无非说明:虽然绝大多数爬行类动物的顶眼已退化仅留痕迹,但仍还有顶眼残存至今的“挺身作证”者。

解剖生理学家也曾对幼年脊椎动物的松果体组织切片化验,发现其内部含有退化了的视网膜和感光细胞。

由此,研究者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头顶正中,前后脑的关键部位也有一颗豌豆大小、形似松子的松果体。松果体就是人类原有的“第三只眼”。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常眼发达,“第三只眼”不用则废,便逐渐演变为一种腺体,即松果体。在赞成松果体为“第三只眼”的观点中,还有一种意见,即松果体可能是保护发射电磁波的,未发育成具有视力的“第三只眼”。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上述论据并非无懈可击。人类大脑中的松果体具有抑制性腺活动,防止性早熟;分泌“褪黑激素”,提高免疫力等等,以及其他尚未确认的重要功能。虽然科学家们使出浑身解数,却至今未发现感光细胞。没有感光细胞,那么松果体被认为是所谓的“第三只眼”的结论,未免为时过早了些。

松果体是不是人类原有的“第三只眼”?在没有找到更多的有力证据之前,我们还是暂且承认自己的无知,耐心等待着新的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