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金字塔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17127700000048

第48章 悠久的古埃及文明(1)

纸草纸——人类最古老的纸张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1957年西安一古墓中出土的一些米黄色古纸看,我国造纸技术约始于公元前2世纪西汉武帝时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什么是纸草纸呢?它是一种比中国纸出现得更早的最古老的纸张。在开罗西南郊萨卡拉第一王朝的一位大臣墓内,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无字纸张,而最古老的载有文字的纸草纸则为第五王朝的一个账本残部,距今亦有5500多年。

纸草纸的原料为纸草,阿拉伯语音译为“伯尔地”。英语中的“纸”(paper)一词,即从希腊语“纸草”(papyrus)演变而来。

纸草是一种古老的水生植物,属多年生绿色长秆草本,丛生于池塘或沼泽地淤泥中,切茎繁殖。根部有5~9片鱼鳞状嫩叶,茎高5~5米,呈三角形,无毛,无枝叶,直径5~5厘米,越往上越细。茎中心有髓,白色疏松,含淀粉。茎端为细长的针叶,四散如蒲公英。

古代,在尼罗河河谷,尤其是在下游三角洲的大片沼泽地,纸草丛生。它用途十分广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水面下的白茎,类似我国产的茭白,可供食用;绿茎可用来盖草屋、造船,还可编草席、草鞋、绳索、箩筐等日常用品;干根可制作香料,用于祭祀和驱蚊蝇。但是,它的最大用途还在于造纸,故汉语将其译为纸草。

用纸草造纸,始于何年,是何人发明,已无从考查。古时的造纸方法大体如下:齐水面割下纸草茎,根据所需纸张的规格,将茎切成数段,削去外层硬皮,把髓切成一条条薄片,一片搭一片地横排在亚麻布上,然后在其上面再垂直铺一层薄片,用木槌敲打、压平,上置一块亚麻布,最后压上石块或其他重物,让其自然凉干,数天后取出,便成结实的米黄色纸张,称为纸草纸。放在阳光下观察,一条条纵横的髓片清晰可见。把单页的纸草纸一张张黏住,卷在木杆上,便成纸草卷,有时可长达数十米。

纸草纸的发明,取代了木头、石块、陶片,成为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古希腊就普遍使用这种纸。迄今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字、古希腊文 、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纸文献,约10万张之多,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古代的法律、宗教铭文、天文地理、文学作品等,是了解古代社会极其珍贵的资料。翻译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献,就构成一门学科——纸草学。

由于纸草的重要作用,古埃及人对它十分推祟,把它当做北方王国的标志。古代建筑物的石柱多采用纸草茎状。在一些壁画中,国王手持纸草茎状的权力杖。

中国的造纸术大约于9世纪或10世纪传入埃及。由于中国纸具有原料广、成本低、产量大、售价便宜、携带方便等优点,渐渐地挤掉了纸草纸市场。纸草和纸草纸从此衰落,直至销声匿迹。1968年,有人在西沙漠的奈特龙洼地发现20棵野生的纸草,才知纸草并没有在埃及绝种。

尽管古埃及生产了大量的纸草纸,但生产技术未见诸文字记载。拿破仑的随军学者曾偷运许多纸草纸回法国研究,但未找到它的生产奥秘。

位于开罗市内尼罗河边的“拉加卜博士纸草博物馆”是一个集 展览、研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机构。

走进纸草博物馆,首先见到的是一艘纸草船。据说,古埃及人利用纸草造船,在尼罗河上航行和捕鱼,可上溯到一万年以前。这种船因草茎轻,内含空气而浮起,但它有很大的缺陷,草茎吸足水后,船便沉没,故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把船拖上岸晒干再下水。挪威旅行家杜希达尔认为墨西哥的玛雅文化是通过纸草船从埃及和东地中海国家传播过去的。1969年,他在吉萨大金字塔前建造一艘头尾翘起的月牙状法老船,船长15米,宽5米,深1.5米,取名为“太阳神一号”。船建成后,运至亚历山大,再转运至摩洛哥的萨菲港下水横渡大西洋。全船八人,航行两个月,纸草船汲足水后沉没。杜希达尔总结教训,于次年再造一艘纸草船,船帮加高至两米,定名为“太阳神二号”,终于成功地抵达了拉丁美洲。

博物馆一层为操作室,介绍如何造纸。拉加卜造纸法在继承古埃及造纸技术基础上有所发展。纸草茎髓割成薄片后,用木碾像擀面似的滚动压实,以增加其韧性,然后浸泡在浴缸中25小时,除去糖分,取出后放在一块白布上,布下面为细毛毡,按前面提到的方法将一条条髓片铺好,接着在其上面放置另一块白布和毛毡,最后将其放入压榨机内冷压5~6天,每天换一次白布,自然晾干后即成纸草纸。

二层为展室和售货处,摆着纸草编织的篮、罐、鞋、帽、绳等各种手工艺品。墙上和玻璃框内陈列着五彩缤纷的各种纸草纸画,令人目不暇接。绘画的内容有古埃及的壁画与象形文字、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生活、埃及的地图与风土人情等。一些埃及姑娘们在向印有图案的纸草纸上手工着色。

拉加卜博士在华期间,与我国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建立了珍贵的友谊,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二层展室的中央挂着毛泽东主席与他合影的巨幅照片,另一张合影上还有周恩来的亲笔题字。每当中国人参观展览时,他总是兴奋地亲自介绍,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有的西方旅游者表示愿出高价收购他的照片,他满含深情地予以拒绝。

拉加卜博士为恢复失传千年的纸草纸,发扬和传播古埃及文 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次获得国家授予的荣誉勋章 ,成为埃及家喻户晓的社会知名人物。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灯塔

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中,埃及独占两个。排名第七的亚历山大灯塔,因其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它的名声在古代甚至远远超过了金字塔。

自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亚历山大城后,亚历山大城很快就成为地中海最大的海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频繁来往的船只迫切需要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靠岸进港,于是古代这一奇迹应运而生了。

关于这座灯塔,历代史学家和旅行家虽有所记载,但均不完整。生于安达鲁斯(今西班牙南部 )的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谢赫(1152~1207年)于1165年访问亚历山大,写成《艾列夫巴》(意为“人门”)一书,较详尽地描述了灯塔。1909年,德国工程师特里希根据各种文献,绘制了灯塔复原图。这两份资料是我们今天了解这座古代奇迹的主要依据。

距亚历山大海岸1000米的地中海中,有一座与海岸平行的小岛,名叫法罗斯,据考证,远古时它曾是大陆的一部分,岛的东西长2600米,南北宽500~500米。托勒密一世时,修筑了一座全长为1500米的人工桥,把大陆与小岛连接起来,形成“工”字形东、西两港。当时东港为主要出入港。法罗斯岛的东端,即东港的北面,有一块长250米、宽200米的巨石,大约在大桥建成后,由苏思特拉图斯设计,在这块巨石上建造灯塔,到公元前280年托勒密二世时(公元前285~公元前256年执政)竣工启用。

塔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高60米,共12层,有500多个房间,供管理人员和卫兵居住,并有存放物资器材的仓库。它的底部呈正方形,由底往上逐渐缩小。它的顶部为平台,四角竖着海神波西顿的巨大青铜铸像。正门上方的平台下面,镌刻着建筑师的一行题词:“生于开俄斯的台克西凡斯之子——苏思特拉图斯以海员的名义敬献给两位救世神。” 第二部分为八角形柱状建筑,高50米。 第三部分为圆柱形,高15米,8根花岗石石柱支撑着8米高的穹窿状圆顶。它是夜间导航的灯室。再往上便是海神波西顿的全身立像。整个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总高度约155米。塔内有螺旋形石级通往灯室,塔外有升降的吊车往上运送燃料。整个灯塔由石灰石砌成,石柱采用花岗石,有些部分饰以大理石或青铜。

关于灯塔确切的导航方法,未见文 字记载。一说,那矗立于岸的高大塔身成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船驶到距海岸五六十千米处就能发现它;另一说,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磨光金属镜,白天能聚集阳光,反射到数十千米以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船只进港;还有人认为灯室内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类似今日之望远镜,坐在镜后能用肉眼望见接近海岸的船舶。甚至有人称此镜为“魔镜”,说它的光芒可射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它照到哪条船,那船就会立即燃烧起来。

随着各国商船的不断来往,亚历山大灯塔之名传到非、亚、欧许多港口和地方。欧洲诸语言中“灯塔”一词,如英语的“pharos”即为法罗斯岛名的音译。早在15世纪,我国南宋著名地理学家赵汝适,可能是根据海员的传闻,在其所著《诸蕃志》(约成书于1225年)中记述了这座塔的情况,但不确切。他说:“相传古有异人徂葛尼(即亚历山大大帝——引者),于濒海建大塔,下凿地为两屋,砖结甚密。一窖粮食,二储器械。塔高二百丈,可通四马,齐驱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开大井,结渠透大江,以防他国。兵侵则举国据塔以拒敌,上下可容二万人,内据守而外战。其顶上有镜极大,他国或有兵船侵犯,镜先照见,即预备守御之计。近年为外国人投塔下,执役扫洒数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盗镜抛沉海中而去。”

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发生地震,灯室和波西顿立像塌毁。关于此事,传说东罗马帝国一位皇帝企图攻打亚历山大,但惧于其船队被灯塔照见,于是派人向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进言,谎称塔底藏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遗物和珍宝。哈里发中计下令拆塔,但在黎民百姓的强烈反对下,拆到灯室时便停止。公元880年,灯塔修复,公元1100年,灯塔再次遭强烈地震的浩劫,仅残存下面第一部分,灯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瞭望台,在台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

1501年和1555年两次地震,塔全毁。

1577年,卡特巴素丹王巡视亚历山大,见废墟上的石块满地狼藉。为防备土耳其入侵,他下令在灯塔的原址上,利用原有石块,修筑一座城堡。1580年,城堡落成,取名卡特巴城堡。它是规模仅小于开罗萨拉丁城堡的埃及中世纪两大城堡之一。城堡呈长方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三面为高大的城墙,北面临海,为石砌堡垒。自1966年7月起,城堡开放为航海博物馆,介绍埃及航海史,展出卡特巴半身塑像、亚历山大灯塔复原图以及挖掘苏伊士运河、法鲁克出走亚历山大、纳赛尔在亚历山大宣布运河国有化等历史重大事件的油画和实物。

一座古代宏伟的建筑奇观,世界上最早的航海灯塔,就这样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为了纪念这一古代建筑奇迹,亚历山大省政府在开罗—亚历山大农业路上的省界处,建造了一座数米高的灯塔模型。此外,在亚历山大以西50千米艾布西尔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山岗上,屹立着一座据说是小亚历山大灯塔的石塔。位于地中海和迈尔尤特湖之间的艾布西尔,曾是古代一度繁荣的小镇,它既是海港,又是湖港,是亚历山大港的补充。此塔约建于公元前后,外形仿照亚历山大灯塔,但规模甚小,塔高仅20米,塔内有阶梯可通塔顶。整个塔坐落在一个岩石洞穴上面,塔北有古代墓坑,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古代陵墓的标志。

亚历山大灯塔是亚历山大人民的骄傲。多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一直梦想重建这一古代奇迹。1998年8月,从巴黎传来消息,国际著名的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向新闻界宣布,他将出资7500万美元在卡特巴城堡旁修复亚历山大灯塔。塔高150米,呈金字塔式的方尖碑形,塔身主体采用新型混凝土浇筑,塔身四个表面全部用玻璃覆盖,并用古埃及象形文字、科普特文 、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四种文 字装饰,以象征四个文明。白天,灯塔反射阳光,熠熠生辉;夜晚,借助灯光使塔身通明。

皮尔·卡丹将建一座什么样的灯塔?从目前看,它似乎并不是古代的亚历山大灯塔,而是一个现代旅游景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