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理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17127500000058

第58章 我国古建筑避雷之谜

提起富兰克林, 人们就会联想到雷电, 想到他发明了避雷针。大约250年前, 他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 在建筑物的高处,安装一根尖锐的金属杆, 沿着墙壁引到地下, 深埋以后, 就能防止雷击。

现在看来, 富兰克林的避雷针并不是那么完美, 英国的避雷装置, 顶部不是一根针, 而是一个球, 法国人也不用针, 而是一个圆锥体。唯有美国人, 坚持使用富兰克林最初的设计, 仍然使用顶部尖锐的铁杆。

1997年7月13日, 美国纽约市遭雷击, 5条高压线路被切断,停电一整天。美国人这才想到避雷针不可靠, 于是新设计的避雷装置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根针, 而是2000多条细细的导线, 装在一根空心管子上, 看上去好像一个鸡毛掸子。

近年来, 还出现过一些新型的避雷装置, 比如, 在金属杆上装一个放射源, 或装一个半导体消雷器等等。不过, 令人惊奇的是我国古代也有避雷装置,我们先引用一位法国旅行家戴马甘兰的记述: “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 有一个仰起的龙头, 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金属丝连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 在发生雷电的时候, 电就会从龙舌沿铁丝跑到地下, 不会毁坏建筑物。”

这段记述来自《中国札记》, 是这位法国人1688年写成的。1688年, 比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1750年早60多年哩! 由此可见, 我国早就有了避雷装置。这位法国人说的“龙头”, 在我国叫作“鸱尾”。相传, 汉代的时候, 未央宫遭雷击失火, 就有人向汉武帝建议, 在宫殿的尾脊上安装能消灭火灾的鸱鱼。于是, 后来的宫殿和民房的屋脊两头都有了叫做“鸱吻” 或“鸱尾” 的金属饰物, 形状有龙、鱼和雄鸡等。遗憾的是, 这些鸱尾并没有金属线连接大地,而这位法国人却根据自己的观察, 描述了这是避雷针似的装置。

因此, 这件事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后来有人分析, 鸱尾虽然没有金属线连接大地, 暴风雨袭来的时候, 淋湿了屋顶和墙壁, 也起到了接地的作用。

可是, 我国有许多古塔, 塔顶尖尖, 突出于地面, 最容易引雷, 最容易遭雷击, 却保存完好。不是雷电未曾降临, 而是雷电来临时, 被消除了。

1960年, 浙江杭州的六和塔, 在一个雷声隆隆的夜晚, 人们看到塔顶尖端连续放光。这是放电现象, 放电以后, 雷灾消失了。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记载。1611年一个夏夜, 浙江嘉兴的东塔放金光, 像流星四散。山西河津县城东觉成寺内有一座宝塔,到了风雨夜, 塔顶常常会放光。

这些古塔顶部都有一个金属塔刹, 目前发现, 最古老的金属塔刹出现在三国时代。公元229年建成的保圣寺塔(位于江苏高淳县), 塔高31米, 塔顶有一装饰, 由覆钵、相轮和宝葫芦等组成,大约4米多高。人们常把这铁刹叫做“葫芦串”, 这就是一个避雷装置。由于有了它, 一两千年内, 高塔未遭受雷击。

这样的例子还可列举一些, 明代的北京曾有一个广寒殿, 建在今天的北海公园内, 殿旁竖立着一根铁杆, 有数丈高, 顶部是3个金葫芦, 同时引一根铁链连接大地。虽然文献说, 这是为了镇龙, 镇北海之龙, 而真正的作用却是避雷。

看来, 上面介绍的这些古建筑, 虽然没有避雷针, 却都设有消雷、防雷的设备。这是不是古代工匠有意的安排?如果是, 那么发明避雷针的年代就会大大推前; 如果不是, 为什么类似的装置却不止一两处, 许多地方都有发现?

除了金属塔刹是一个谜, 砖石结构和木塔也是一个谜。山西应县的木塔, 全部是木结构, 塔高51米, 这是很容易招雷的高建筑, 然而, 它从建成到今天, 已经历了900多个春秋, 至今仍高高地耸立着。

有人说, 这是木塔, 不导电, 塔身不导电, 地面又干燥, 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性能。而另一些人却说, 雷电袭来, 电压极高,高达几百万伏, 电流又特别大, 木结构的塔也会成为导体, 怎么说能避雷呢?

这也是不清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