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宝藏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17127400000003

第3章 印度古钱币之谜

我们早已知道2000年前的罗马人步亚历山大大帝后尘,到过印度。在当时交通既不便利也不快捷,做这么远的旅行可算是一项壮举。罗马人不畏千里迢迢,甘冒种种艰苦到东方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行动,因为任何一个欧洲商人只要经营东方奢侈品贸易,都有厚利可图。但罗马人面对那些文化迥异、似乎亦无所求于罗马商贾的印度人,有什么可以提供呢?原来在印度南部曾有罗马钱币出土,一般人一听自然以为是零星出土的,但事实上钱币多半是大量埋藏在一起的。

那么,是否有少数魄力过人的印度人垄断了与西方的贸易,而迅速取得大量在印度不能用的钱财?或者,这些窖藏钱币,对印度收集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历史学家细心将东西方贸易的证据集合起来,详加研究,终于对印度宝藏之谜提出别具匠心的答案。

当时罗马帝国国泰民安,商业贸易兴旺发达,罗马富有公民渴求各大洲、各文明地区的奢侈品,多能满足所欲。商贾从未开化的北方人那里输入琥珀和皮毛,从非洲运来象牙、黄金、香料及竞技用的野兽,从印度次大陆则运来充满东方色彩的奇货。

奥古斯都在位期间(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罗马与印度贸易兴盛。远自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到东方发财的故事本已人人乐道,到这时许多印度商旅来到罗马帝国,更激发罗马人做贸易的兴趣。有一队印度商人带来了许多奇珍或异物,诸如天生无手臂的人、大河龟、蛇,还有“大如秃鹰”的鹧鸪;其他商旅则带来珍珠和宝石,这些才是罗马市面洋洋大观、更有代表性的进口货。当时每年总有120艘船,由受罗马控制的埃及乘着季风驶往印度,去装运这些珍贵货物。

在这种贸易中最活跃的代理商就是罗马帝国的批发商人,他们是以亚历山大港为根据地的希腊人。亚历山大港在地中海海岸,是西方主要港口,东方的货物和原料即经此集散和转运。在印度,商人首先沿马拉巴海岸建立贸易站,在这些贸易站采购得大批香料,特别是胡椒,还有平纹细布、香水和象牙。公元一世纪末期,罗马商人从今日称为斯里兰卡的地方,借以物易物方式采购到珍珠和宝石,并且向印度商人购到远东地方的产品,最著名的当然是中国丝绸。

要购买所有这些商品必须有一种方法付款,但是当时印度这个国家的人民多不知有货币,对于罗马商人惯用的钱币,他们并无多大需求,所以免不了产生买卖时如何付款的难题。不过,这种麻烦最后以很巧妙的方法解决了。

1775年,首次有一大批罗马钱币在印度出土。当时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假定这些窖藏钱币,是印度商人的积蓄,由于某种不幸遭遇或意外事故,致使钱币长久埋没了。但现代历史终于了解,印度人有兴趣收藏这许多钱币,并非因为罗马钱币可用于购货流通,当时印度人完全没有货币概念,而仅是把钱币作金锭或银锭看待。

因此每一批窖藏钱币都已称过重量然后印上证明戳记,代表的是某一定量的金子或银子,要购买某种整批的货物时,拿出这样的一批钱币作货款便行,就像现在印度市集上,有时也称出银首饰重量以确定可交换多少货物。由于罗马的金子和银子已经分铸为一个个有统一标准的金圆或银圆,这样印度人收集和应用起来就很方便,从而大大提高了罗马人的商誉。罗马学者普利尼说过,因为罗马钱币质量不变,尽管上面所铸为历代不同帝王的头像,但所有钱币重量相同,其金或银含量也始终如一,所以斯里兰卡国王有了好感,对诚实的罗马商人颇为优待。

当时的印度人为免这些钱币重新用作货币,所以在钱币帝王头像上凿上一道刻痕,很多在印度出土的罗马钱币是这样毁损的。尽管印度人不用这些钱币作小额交易,他们并不漠视钱币上的精美可爱图案,印度人更以这些图案为蓝本,用赤陶仿钱币制成穿孔或带环孔的首饰,可能还镀金然后佩戴。这样仿制确实是捧足了场。

但从罗马人的观点看来,钱币不断流往东方,而且一去不回,显然并非健全的营商之道,因此很快便实施了钱币出口限制。后来暴君尼禄降低了罗马银币的成色,印度人对罗马钱币的实在价值丧失了信心,于是拒绝再接受任何罗马钱币。商人不得不另谋易货的代用品,因而开始以商品互换,通用商品包括精美餐具、玻璃、亚麻布、珊瑚、灯饰、加工的宝石和酒等。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阿里卡梅杜发掘出一个罗马人主要的贸易站,发现了大量地中海地区所制陶器的碎片,表明罗马商人运用这种新贸易策略十分成功。阿里卡梅杜的仓库贮藏意大利陶罐、碟、美酒和餐具,在作坊里可以把珠宝加工和织染平纹细布。

但罗马军团要维持强大战斗力、罗马人民要安居乐业,并不仰仗与印度的贸易。公元3世纪罗马内部危机重重,引致商业和贸易衰退,商人信心不足,与印度的直接贸易便停顿下来。从前充任中间人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把贸易接过来做。亚历山大港的商人不再顺季风扬帆渡海做买卖。从此,西方心目中的印度再次成为充满神秘和难以接触的传说之邦。

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期间(公元前336至323年)东征西讨,首开地中海地区居民与印度互相交往风气。但由于波斯地方强大的帕提亚帝国兴起,古代横贯亚洲内陆的路线遭阻截,从地中海至次大陆即不能经陆路往来。于是商人转而向海上谋求安全的商路。

公元前一世纪,一位叫希帕洛斯的希腊商人发现可以利用西南季风来往印度次大陆,并且他提供了准确的地理资料。于是,其他商人迅即利用希帕洛斯所说的风与东方做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在7、8月间,善于利用季风的商人有40天时间可从阿拉伯港口直航印度南海岸的马拉巴。12月至1月完成交易后,则经红海,或波斯湾及陆路回到地中海。到公元1世纪,西方商船队已绕过印度南端到达次大陆东岸的贸易站(此前则经陆路),从此也建立地中海与斯里兰卡的直接贸易,有的船只更远航至缅甸、马来、越南,甚至中国。

班清宝藏

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一个地球上没有标记,鲜为人知的小镇——班清名扬天下。

1962年,泰王国艺术部的一位职员在班清小镇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上行走时,踢出一个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出于职业的习惯,他将碎片带回曼谷。他的同事们从陶器的颜色推断这是史前产物,但因班清太小了,没有引起注意。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在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着艺术家随心所欲、一挥而就的深红色图案,也有经过精心构思的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这太怪了!“这件陶器真是太有意思了!”婵荷公主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这位酷爱艺术的公主出于对文物的敏感,亲自去了一趟班清。她挨家挨户搜集文物,最后,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陶器,还有不少的青铜制品。

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的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又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婵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的考古学家云集班清,希望能找出这些陶器的渊源。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久远。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有1500年。以后又多次测试班清陶片,结果都是一样。

难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南亚是一个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值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5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6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年。这可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

挖掘工作愈发不可收拾,到1986年,班清挖出了各种文物18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

有人说,班清的宝藏是永无穷尽的,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超过埃及的国王谷。这个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

最先的研究显示,这里的文明起源于种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中国和中东要早得多。那时,世界各地的文明先发者开始了农耕,有了制作石器的技术。班清人却已经开始用难以想象的几何图案制作手镯、项链、兵器、工具和陶器了。什么人是他们的祖师?

班清宝藏的无穷魅力还在于它一直不为人所知,这是为什么?考古学家开始寻找那些较大的墓葬,期望能找到帝王、找到学者、找到能工巧匠的名字。他们想了解班清的文明是自发的,还是受了别人的影响。

班清工艺品上的图案和古希腊的很相似,但古希腊文明比班清要晚一些。两个文明有没有交流、影响?如果有的话,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的?

还有,中东早期的铜器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但到公元前3000年前,锡突然取代了砷。中东的锡是不是来自班清?因为班清的青铜就是红铜和锡的混合物。这是因为斑清所处的呵叻高原的山脉中,至今仍以铜、锡储量丰富而闻名于世。

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班清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冶炼基地?驿站?贸易中转站?都市?还是……

这样的讨论看来还要进行好多年。与此同时,来自班清的诱人宝藏将会慢慢地越积越多。它们不会说话,但却有说服力。它们也许会证明,这里存在过一个举世无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