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形的大洋
翻开世界地图,首先给我们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那就是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大得多。全世界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面积相加只占地球表面的29%;而全世界海洋加在一起,面积竟达3.61亿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的71%。
过去,有人把世界海洋分为三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人把世界海洋分为七个大洋,即北冰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冰洋(指环绕南极大陆,以南纬55°附近的南极辐合线为北界的海洋)。现在世界上较多的国家都将世界海洋划分为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大西洋位于欧洲大陆、非洲大陆、南极洲与南、北美洲大陆之间,它的面积为9336.3万平方千米,虽然它只及太平洋面积的一半,却大于印度洋和北冰洋面积之和。如把大西洋与陆地面积相比,则它比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加在一起的面积还要大一些。
洋界及其轮廓
大西洋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是相通的。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一般以经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与南极洲相连的经线为界。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通常以通过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与南极洲的经线为界。
关于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界线的划分,各国并不统一。有的把挪威海和格陵兰海作为大西洋的一部分,有的则把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划入北冰洋范围,大体以格陵兰—冰岛海岭、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孙海岭(冰岛与英国之间)一线作为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的分界。把终年寒冷、多浮冰和冰山的格陵兰海划入大西洋,显然不太合理。而仅以海槛两侧底层水温的差异作为根据来划分,理由同样也是不充分的。根据多方面综合分析和比较,将挪威海划入大西洋,格陵兰海划入北冰洋更为恰当。首先,北冰洋除了比较偏南的大陆边缘在短暂的夏季海冰才会消融外,其余的洋面几乎终年为海冰覆盖;挪威海主要位于欧洲的西侧,不仅夏季海面没有浮冰现象,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无冻结现象。再说,挪威海的气候与它南面的北海气候相近,而与它北面的北冰洋气候有很大差异。
挪威海海域上空无论冬夏都在西风带控制下,受冰岛低气压和挪威暖流的影响,具有比较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北冰洋上空常被极地高气压控制,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吹干冷的东北风和北风,气温很低,终年寒冷。挪威海域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常以雨水的形式下降;北冰洋海域的年降水量一般仅200~300毫米,有的地区甚至在150毫米以下,且以降雪的形式为主,即使是“盛夏”时节,也常常在雨中夹带着雪粒。此外,挪威海虽与格陵兰海紧挨着,但两者海水来源不同,冷暖迥异。整个挪威海因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而使上层海水成为温度较高(5℃~12℃)、盐度较大(35.0‰~35.6‰)的温盐水。格陵兰海却是北冰洋过剩冷水输出的、最主要的通道。
这里的东格陵兰寒流水温很低(年平均水温为-1.8℃,全年水温都在0℃以下),春、夏两季有大量浮冰和冰山从北冰洋经过这里流入大西洋。最后,从海洋资源和航运交通的海洋经济角度来看,把挪威海划入大西洋也较为合理。挪威海由于终年不冻,加上西边是寒、暖流交错接触地带,因而,使它成为东北大西洋渔场(指从冰岛到斯瓦尔巴群岛、从爱尔兰到挪威海岸的广阔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大渔场年捕鱼量达1000万吨以上;而北冰洋全年的捕鱼量还不到100万吨。可见,把有丰富渔业资源的挪威海划归渔业资源贫乏的北冰洋也是不合适的。挪威海终年不结冰,无论冬夏都能进行航行运输;而吞进去北冰洋海域的表层不仅在漫长的冬季全被海冰封冻,不能航行,即使在短暂的夏天,浮冰仍很密集,若没有强大的破冰船在前引航开道,一般客货轮航行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将挪威海划入大西洋,而把格陵兰海划归北冰洋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大西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东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诺尔辰角,向西北经熊岛、斯瓦尔巴群岛的南角,再向西南经扬马延岛到冰岛西北的斯特雷姆内斯角,横过丹麦海峡到格陵兰岛南端的费尔韦尔角,向西沿戴维斯海峡南边最后到拉布拉多半岛北端的伯韦尔港。
大西洋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然而,它周围海岸线的长度却在各大洋中名列前茅。从世界地图上很容易看出,太平洋的轮廓呈椭圆形,印度洋的轮廓近似梯形,都显得比较简单。北冰洋的海岸线有些曲折,但因面积太小,海岸线总长度也不长。惟独大西洋特殊,粗看它的轮廓呈一巨大“S”形,仔细观察它的东西两侧都有不少边缘海和几个大的内海伸入到大陆内部,其间还穿插有众多的半岛和岛屿,使大西洋的海岸非常复杂曲折,大大增长了它的海岸线长度。
大西洋的轮廓非常特别,从北到南形状很像拼音字母中的“S”,正像连接地球北部与南部的一条弯曲的“走廊”。大西洋东西两岸弯曲程度完全一样,如把东西两厢靠拢拼合起来,几乎可以完全吻合。
不仅大西洋的外形轮廓呈弯曲的“S”状,而且在它的洋底中央也有一条完全与两厢弯曲状一样的“S”形海底山脉,这座长大无比的山脉像一条巨龙一样卧伏在大西洋底:北部的冰岛高原就像巨龙的头部;弯曲的身躯蜿蜒南伸,直至非洲大陆以南;山脉从中央岭脊向两侧逐级低降,其间镶嵌着一些不宽的低谷,再加上一系列横向的断裂谷地与之交错分割,犹如巨龙身披的鳞甲;从这条巨大的中央山脉向两边分出几条崎岖的高地和海岭,如百慕大海台、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里乌-格兰德海台等,又像巨龙伸开的几只脚爪;冰岛上经常的火山喷发,更似巨龙在喷火吐焰一般。
潜伏在大西洋底部的这条“巨龙”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它还会经常喷火吐焰?要解答这个疑问,这就要从大西洋的来龙去脉说起。
大西洋的来龙去脉
千百年来,在欧洲相传着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现在的大西洋的位置,曾经有一个辽阔的“大西洲”,洲上有个“大西国”,这个“大西国”在当时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建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郭,街市繁华,商业兴盛,简直和天堂一样。可是,这个人们十分向往的人间天堂,突然在一夜之间沉到海底去了,代替这块乐土的是浩瀚无涯的大西洋。这个富有诗意而动人的传说,曾引诱很多人到大西洋中进行探查。1958年,英国海洋研究船“发现二号”还把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外海的加里西尼沙洲当作传说中的古“大西洲”呢!他们对那个面积巨大的沙洲进行了考察和探测,做了海底发掘和取样分析,进行了海底拍照,但结果却非常令人失望,并没有发现亭台楼阁、陶器瓦片,没有任何人住过的痕迹。
19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和奥斯蒙特·费舍尔等认为地球形成以后不久,由于地球自身的旋转和因受到太阳的吸引,把地球表面一大块地方甩了出去。被甩出去的一块绕着地球旋转,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惟一的卫星——月亮;而地球表面留下的一个巨大的洼地,这就是古老的太平洋。随着太平洋的形成,地表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于是地球表面重新进行了调整平衡,在填补、平衡太平洋的巨大坑洼的过程中,被逐渐拉裂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大西洋。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
学家魏格纳在他所著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论述了大西洋两岸轮廓为何能吻合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过去是连在一起的整个巨大陆块,他把这个陆块称为“联合古陆”。这个联合古陆周围被巨大的海洋所包围。
由于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地球本身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产生了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的分裂和漂移,使美洲大陆与欧非陆块分离开来,并越离越远,大致经过1亿多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
目前,通过对大西洋两侧陆地的地质构造、生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岩石绝对年龄的测定以及磁极变化的复原等综合分析,完全可以证明美洲与欧非大陆在地史上是相连接或非常靠近的,大西洋从产生到现在是逐渐扩大加宽的。北大西洋两岸古老的加里东褶皱山系和海西褶皱山系是彼此连接并相互吻合的。由现在的格陵兰东部、斯堪的纳维亚西部经苏格兰、纽芬兰到阿巴拉契亚山的北部,在4亿多年前曾是一条像喜马拉雅山脉那样高耸的加里东山系。从欧洲中部向西经过英格兰南部、纽芬兰南部折向西南经阿巴拉契亚山,最后到墨西哥湾以北的乌奇塔山地,是一条3亿多年前的连续的海西山系。现在,这两条巨大山系的各一部分已东西相隔数千千米,但从褶皱构造、岩石特性、矿产分布的规律等多方面研究结果来看,它们原来确是相互连接的整体山系。现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正是这带山系的东缘,而格陵兰的东侧山地正是这带山系的西缘,只是后来由于大西洋的裂开和扩展,才使它们分离开来。
南大西洋两侧的情况也一样。经调查发现,巴西东南部和非洲西南部虽然现在被宽达5000多千米的南大西洋分隔开来,一边是茂密的热带森林,一边是非常干燥的沙漠景象。然而,对比它们的沉积岩层、熔岩喷发、古冰川遗迹等的地层层序却完全一样,说明它们两个地区有一部共同的演化历史,反映了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陆块,只是后来由于大西洋的裂开和扩展才逐渐分离的。
经过反复测量,测出美洲与欧洲大陆之间的距离至今实际在不断的扩大;也就是说,大西洋的宽度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仍在不断的增加。按这样的速度可以推算出,大约1.2亿年至1.5亿年前大西洋才开始产生。
最近20年来,“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理论,对大西洋扩大的问题给予了比较满意的解答。“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认为,在地壳以下的地幔层上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大量的热能,使受热大的一部分物质上升,大西洋中脊(中央海岭)是地幔物质的涌出口,地下熔融的岩浆像挤出的牙膏似的枕状熔岩,通过海岭的中轴裂谷一边溢出一边冷却,横七竖八地伏卧在裂谷中。不断涌出的新熔岩把早期溢出的已冷凝固结的岩体向两侧推挤,于是洋底就逐渐展开扩张。根据这一理论以及实际测定,大西洋中脊附近的岩石形成时期较晚,因而年龄也较小;离开大西洋中脊越远的岩石形成时代越早,因而年龄也越老。同样,大西洋中的火山岛屿的年龄也是如此,靠近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岛屿年龄比较轻,离开中脊越远而靠近大陆的火山岛屿的年龄就越老。
例如冰岛的年龄为1000万年,亚速尔群岛为2000万年,百慕大群岛为3600万年,法罗群岛为5500万年,紧挨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和比奥科岛(旧名马西埃岛)则为1.2亿万年。最近还通过对大西洋底沉积物形成年龄的测定,再次证明了中脊附近的沉积层薄而很年轻,越向西边远去,沉积层越厚而且形成的年代也越老。
崎岖的海底地貌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天无边,海没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知道整个宇宙确实是无限宽广、没有边际的;可是海洋并不是没有底,只是深度较大罢了。全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795米,而最深的地方超过1.1万米,把7座泰山(最高峰海拔1524米)摞在一起还露不出海面呢!
大陆上有崎岖高耸的群山,也有一望无垠的平原;有陡峭深切的峡谷,也有波状起伏的丘陵。以前,人们以为海底地貌远比陆上简单,但经过多年的调查测量(包括多种测深仪器的探测),才了解到海底地貌也是十分复杂的。在海底既有连绵高峻的海岭,也有广阔坦荡的深海平原;既有孤立的海丘和海底火山,也有幽深的海底峡谷和海沟。可以说差不多陆地上所有的地貌类型在海底都能找到,而在海底发现的特殊地貌如海底平顶山、珊瑚岛礁、与岛弧形影相随的深邃海沟,在陆上却看不到。
大西洋的海底地貌比其他几个大洋调查得更详细、清楚。
峰峦叠嶂的中央海岭
早在19世纪,人们铺设连接欧美两洲之间的海底电缆时,就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比两侧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为了偿付战争赔款,想从海水中提取黄金,曾派一艘“流星”号海洋调查船对大西洋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用超声波装置探测证明了大西洋中部确实有一条高大绵长的海岭。经过最近的进一步调查,对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地貌特征了解得就更清楚了。
“S”形的大西洋海岭由北向南蜿蜒曲折,从冰岛开始向南顺着大洋中部弯曲伸延一直到布维岛,全长约达1.6万千米。这条海岭实际上只是连续的四个大洋海岭中的一部分。大西洋海岭从冰岛往北经过扬马延岛、斯瓦尔巴群岛以西进入北冰洋,成为北冰洋中的大洋中脊;南边经布维岛经过非洲以南与印度洋的中央海岭相连;印度洋海岭经澳大利亚大陆以南向东,又接上太平洋海岭。因此,把世界各大洋底部连续延伸的中央海岭加在一起,总长度超过6.4万千米,差不多能围绕地球赤道转一圈半。
大西洋海岭的宽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约占大西洋宽度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