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17127200000032

第32章 医学、体育(4)

※赛跑到了终点,为什么还要慢跑一阵

当赛跑运动员连续进行几次短跑比赛,或进行长跑比赛之后,立即停止运动立定不动时,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脸色苍白,甚至晕倒,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生理学家实验证明:运动员在做激烈赛跑的时候,需要把充足的氧和养料供给下肢肌肉,因而下肢的毛细血管几乎全部开放,这样流过下肢的血量就大大增加了。在赛跑的过程中,由于肌肉节律性地收缩,挤压着下肢的静脉血管,促使血液流回心脏。若跑完后立刻停住站立不动,由于下肢肌肉节律性收缩停止了,但毛细血管扩张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血液因地心重力作用,大量积聚在下肢,不能及时流回心脏,心脏再次输出的血量相应就减少了,使脑部处于暂时性贫血和缺氧,而不能正常工作,所以会发生晕倒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血液受重力所引起的,故有人称为“重力休克”。

跑到终点后再慢跑一阵,就能借助腿部肌肉收缩的挤压力量,使下肢扩张的血管逐渐地恢复正常,这有利于下肢的血液及时流回心脏,使心脏再次收缩的输出血量不致减少,以保证脑部血液的供应。所以,赛跑到了终点应再慢跑一阵。

※为什么有的人鼻子容易出血

正常的鼻子不应该出血,但有些人的鼻子却容易出血,为什么?主要有以下原因:

鼻中的血管很丰富,而且位置浅表,容易由于干燥或跌伤而破裂出血。

不良的卫生习惯,比如经常喜欢用手指挖鼻子,使鼻子内的小血管破裂而出血。

鼻子有病,如鼻黏膜的急、慢性炎症,引起鼻黏膜破裂而出血。

其他疾病也可引起鼻出血。比如:(1)像伤寒、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由于身体发高热使鼻黏膜充血,很容易一碰就流血。(2)白血病等血液病,由于血液不易凝固,会经常出鼻血。(3)维生素缺乏症,主要是缺乏维生素C,使细胞间质合成发生障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脆性加大,以致轻微的擦伤和压伤就会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此外,经常打喷嚏或用力擤鼻涕的人,也可能引起血管破裂而出血。

※舌头为什么能辨别出味道

生活中,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味道各不相同,有甜、咸、酸、苦等等。这些不同的味道是如何被我们品尝出来的呢?试想,如果我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这些食物,能体会出味道吗?当然不能。再假如,将食物放在牙齿上,放在口腔上膛及两腮上,还是不知是啥味道。那么奥秘就在舌头上了!

在我们的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形同乳头,医学上称为“舌乳头”。在每个舌乳头上面,又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味觉感受器,命名为味蕾。人们正是靠着这些味蕾来品尝食物味道的。在儿童时期,味蕾分布较广泛,而老年人则因味蕾萎缩而减少。

这些味蕾,它们的工作任务还各不相同呢?舌尖主要品尝甜味,酸味则通过舌两侧,咸味由舌尖的侧缘来完成。感受我们最不喜欢的苦味在舌根部。所以吃药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药片放在舌根,而要放在舌前部,这样可减少对苦味的敏感。

舌头上味蕾的功能不仅在于辨别不同的味道,而且与营养的摄取和机体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也有关系。比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人,血中必需的Na+浓度就很低,因此,这些人一般较喜欢咸味食物,看来味蕾的功能还挺多呢!

※为什么中医看病要看舌头

中医大夫在看病时,总是先切切脉,再看看舌头,然后分析病情,对症下药。中医大夫为什么要看病人的舌头呢?

原来,舌头的功用可大哩!舌头是位于口腔底部的肌性器官,表面覆以黏膜,具有搅拌食物、感受味觉、协助吞咽和发育等功能。舌背的黏膜表面有很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正常舌乳头的上皮经常角化、脱落,并与食物残渣、唾液混在一起,使舌背表面形成一薄层白色的舌苔,舌苔的变化常可作为了解疾病变化的参考。

舌头和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脏腑发生了生理或病理变化,往往就会有规律地反映到舌头上。例如,一些有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病人,如大叶性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舌苔,大多为黄苔;如果舌苔颜色焦黄,那可能是较长时间高热不退的病人;如果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舌苔变成黑色,中医常认为是“正虚邪实”的重症,提示这种病人的抵抗力已极度虚弱了。

舌苔色泽变化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能起一定的提示作用。例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病人,服中药后,舌苔由黄转白,即使其他症状及化验的好转还不明显,也可以认为炎症已有减轻;相反,如果病人服中药后,舌苔由白转黄或黑,即使其他症状及化验有好转,也不能认为阑尾的炎症有所控制。当然,望舌只是诊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不能孤立地看待。

※为什么打嗝的人被吓后常会停止

打嗝又叫呃逆。虽然人人都讨厌它,可差不多人人都体验过它的难受滋味。吃东西速度太快或说话时吸进冷空气等都可能引起。

打嗝是膈肌痉挛引起的,膈肌是胸和腹之间一层很薄的横膈膜,它的运动是由膈神经支配的。打嗝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刺激引起膈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隔膜发生间歇性挛缩造成的。

因此,当它一阵阵痉挛收缩时,打嗝的人会觉得胸部和腹部一阵阵抽紧,非常不舒服。打嗝的人如果被吓一下,一方面使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使神经系统发生一个强烈的兴奋灶,从而抑制了膈神经的异常兴奋,使膈肌活动正常化,打嗝便随之消失。平时开玩笑吓人不好,但看见别人打嗝有意吓他一下却是做了一件好事。

当然,这种靠惊吓能治疗好的打嗝,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一般性打嗝,若是由于一些严重疾病引起的并发性打嗝,那就只有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要方法了。

※争辩时为什么会面红耳赤

当几个朋友坐下来讨论一个问题时,刚开始大家总是心平气和、客客气气的,脸色也不变。但是,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就会彼此争执,当争执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你会感到浑身发热,耳、面发红,并心跳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引起面红耳赤的原因,主要是情绪上发生波动的缘故。争论时情绪愈激动,精神也就愈紧张。情绪上的变化和精神上的紧张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一方面对心脏搏动及腹腔血管收缩起加强作用,同时又有使肌肉和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这样就会出现皮肤血管充血。因为颈部、面部、耳部的皮肤较薄,血管较浅,皮肤充血明显,因此在遇到问题争执不休、情绪激动时,耳部、面部发红,我们称之为面红耳赤。

※人为什么闭上眼睛才能入睡

人体的一切内部活动和外部动作,都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的最高统帅是大脑皮质。一个人能正常地生活,能有条理地行动,就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了各方面的刺激后,非常迅速地向各方面发出相应反应的命令。任何一个刺激都会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因此接连的刺激会导致大脑皮质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时间长了,它的细胞由于过度消耗而产生疲劳。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高等脊椎动物以至人类,形成了一种保护性适应,当刺激持续时间长时,大脑皮质就从兴奋状态转入抑制,出现睡眠现象。

眼睑的出现也是高等脊椎动物以至人类适应干燥陆地环境的一种表现,它可以防尘、防外来刺激的损伤等,一般人在睡前总是将眼闭上,就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外界光线的刺激,有利于大脑皮质抑制的扩散,很快入睡。

※为什么人生了气就吃不下饭

每日三餐,形成了规律,到时人的肚子一空,就有一种饥饿的感觉,好像“通知”人们该去吃饭了。但是,往往有这种情况: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感到很饿了,突然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这时人们饥饿的感觉就会顿时消失;也有时,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饭,忽然因为有一件事令人生气,这时也就吃不下饭,仿佛肚子已经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人大脑的功能和它工作的情况。原来,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大脑皮质的指挥。大脑虽然管事很多,但工作是有条不紊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时间里,它只处理一件事情。大脑皮质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它就在有关的部位发生兴奋,而这一部位兴奋的时候,其他部位则发生抑制。比方说,有时候你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对周围发生的其他事情却好像不知道,这就是因为人的大脑皮质的工作方法所致。

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大脑皮质管理吃的部位兴奋起来了,于是人们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成为这时唯一的任务,其他事情都被搁起来了,也就是大脑皮质的其他部位处在抑制状态,可是若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生了气,大脑皮质另一部位产生强烈兴奋,原来管吃的部位发生了抑制,于是,食欲消退,饭也就吃不下去了。

其实,并不单是生气使人吃不下饭,只要能使大脑皮质引起强烈兴奋的事情,使管吃的皮质部位受到抑制,都会使人吃不下饭。如突然听到令人激动或悲痛的事情,同样会吃不下饭,乃至有的人读书入了迷,下棋入了迷,而忘记了吃饭,也是这个道理。

※人为什么要眨眼

人们常把短促的时间称为“一眨眼的工夫”。一个人1天平均眨眼1.5万次,每次眨眼的持续时间不超过0.1秒。人通过眨眼可以保持眼球表面的洁净和明亮。但是,如此频繁的眨眼仅仅是为了保护眼睛吗?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眨眼与心理密切相关。

世界上最早将眨眼与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是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庞德和肯尼迪。他们确认,一个人不论在戈壁滩上跋涉,还是在热带雨林中穿行,其眨眼的速率不变。也就是说,眨眼与气候条件无关,但与完成的不同任务和疲劳有关。他们对从事视觉活动的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那些在迷宫中寻找路线或在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画另一条直线的人眨眼很少,而疲劳过度者、发怒者、兴奋者的眨眼则十分频繁。由此可以判断,眨眼与思维存在着某种联系。

后来,随着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对眨眼的进一步探索,眨眼的奥秘逐渐被揭开。研究者使用红外线、照相机和电极测量了各种人眼睛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电脉冲,发现当一个人处于警觉、厌烦、焦虑、专心致志等不同状态时眨眼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不同。有趣的是,眨眼恰好发生在停止观察和开始思考的瞬间。

研究者证实,警惕性降低了眨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阅读小说的人与谈话的人相比,前者每分钟平均眨眼6次,后者为12次。在市区街道上开车的汽车司机的眨眼次数明显少于行驶在城外高速公路上司机的眨眼次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如果司机意识到与一辆高速开来的车潜伏着相碰危险时,其眨眼次数几乎为零。其次,眨眼还是焦虑的“晴雨表”。初学驾驶直升机的飞行员比教练员眨眼次数多;心烦意乱的妇女比内心平静的少女眨眼次数多;面对声色俱厉的律师提问的证人比面对态度温和的律师提问的证人眨眼次数多。这些都与焦虑有关。眨眼还反映在神秘的人体记忆中。令人惊异的是,眨眼恰好发生在大脑认为不再有新信息、记忆形成的时刻。

在生活中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关于眨眼的有趣现象。比如,当你的目光看到一行字的末尾,或者你还没有看懂而返回重读前面的句子时,你立刻会眨眼。此时,大脑似乎命令你在各个重要“站台”暂歇,而眨眼则是这个停歇的重要标志。于是,有人形象地称这种眨眼为“思维标点”。他们把低空飞行的飞行员和城区汽车司机短暂而不太多的眨眼叫做“逗号”,而将持续时间长而频繁的眨眼称为“句号”。前者似乎把眼前移动的景物分成了可以处理的各个单元,后者则表示要对吸收的信息再进行贮存或思考。脑电波的测量也完全证实了这种假说。

由此可见,眨眼透露了人内心的丰富信息,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也许还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秘密。

※一个人的血管长度有多长

大江大河都有许许多多的干流和支流,我们身体里的“红河”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红河之水”—血—液是在封闭的管道里流淌的。这“封闭的管道”,我们叫它“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每个角落,任何部位被刺破了,都会流出鲜红的血液来,可见血管是无处不在的。由大血管分出小血管,小血管分出细血管,细血管再分出毛细血管……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血管网。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一个七尺男儿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竟有1000多亿条。假如将它们首尾连接起来,长达10万千米以上。10万千米有多长?能够环绕地球两周半!

血管有动脉和静脉两大系统。动脉是“动”的,我们在腕部、肘部、颈部、大腿根部以及头上、脚上等处都可摸到它的跳动。

血液从心脏出发,通过动脉血管流向各处。它的“流速”依据心脏的收缩或舒张而有不同。例如在大动脉管里,有时可快到每秒钟走1米远,有时每秒却只能走0.16米。大动脉的管腔一般是25毫米,管壁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毛细动脉的管腔有的仅0.01毫米,管壁自然是极薄极薄的。

静脉血管同样有粗有细。不过,总体说来,静脉的管腔要比动脉粗一些。例如,大静脉的口径有30毫米大,可以放进一只乒乓球。

静脉里的血流是在平稳地流动的,它的任务是将动脉送往身体各处的血液汇集起来,再送向心脏。

动脉和静脉互相连接,使血液无法“越轨”流到血管外面来,这才保证血液循环往复运行。

我国古人已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有区别的。《内经》中提到:当刺破血管时,有的血管“刺之能射”,有的则“不能射”。为什么血液的喷射情况不一样呢?古人认为是“阴气”与“阳气”的数量不同的缘故。现在知道,这是血管组织和血液压力不一样所致。但无论如何,这种发现毕竟比西方人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