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蛇没有脚能爬行
人们常用“画蛇添足”来表示“多此一举”。蛇虽然没有脚,却能行进自如。这是因为蛇的整个身体都是运动器官。蛇身虽长,但很灵活。要知道,它的脊椎有100~400块,相邻脊椎骨可以上下、左右弯曲。
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活动。当肋骨上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就向前移动,带动鳞片前移,但这时只是鳞片动而蛇身不动;紧接着,肋骨上的肌肉放松,鳞片的尖端像脚一样,“踩”住了粗糙不平的地面或树干等其他物体,靠反作用力把蛇身推向前方。
有时候,蛇是依靠伸缩运动前进的。它们常常先把尾部固定住,头和颈部向前伸展,然后再用颈部“抓住”地面,身体的前面盘旋起来,这时尾部缩过去。就这样一伸一缩,蛇便前进了。这种运动方式,特别适宜于蛇在难以转身的羊肠小道上行走。
有些蛇会用蟹步横行。用这种方式行进时,蛇俨然成了横行将军——螃蟹的架势。运动时蛇头和身体另外两部分接触地面,其余部分都悬空着,蛇开始作侧向运动。对于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蛇来说,这种运动方式有很大的优越性:蛇向前推进时,沙子被向后推压而堆积起来,这样可以防止蛇的滑动,还能增加向前的推动力。
依靠这些运动方式,没有脚的蛇照样能快速爬行。而且,它们的爬行速度与龟、鳖、鳄和蜥蜴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壁虎为什么能在光滑的墙壁上爬行
壁虎,在北京等地方人们叫它蝎虎子。一般居住在树上和古建筑物上,特别是年久失修的建筑物上壁虎很多。它是夜行性的动物,白天很少出来活动,夜晚外出觅食。它们一发现小昆虫停着或飞过,就张口吞食。一个晚上,一只壁虎能吃掉许多小虫。壁虎虽然居住在建筑物上,但对建筑物并没有什么损害。
能够爬树的动物很多,主要靠锐利的爪。树蛙、雨蛙爬树,是靠它们的指、趾尖端吸盘里的分泌物。壁虎却不同,它能在光滑的墙壁和玻璃上爬行,主要靠前肢和后肢的指、趾。它前后肢的每一个指、趾上,都有一褶一褶的瓣,形成一条条深沟。壁虎依靠这些瓣膜,能增加指、趾与光滑面之间的摩擦,同时它还有吸附的能力,足以吸附住物体,因而它能够在光滑的墙壁或屋顶上自由地跑来跑去,甚至在玻璃上也不会滑倒。但也不是绝对不会落下来,不过,即使它跌落下来,也不会摔死。
※为什么蜜蜂蜇人后会死去
蜜蜂会蜇人,这是一般的常识,所以很多人都怕蜜蜂。但是,一般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它不会蜇你的。因为蜜蜂蜇人之后,它自己也要死去。为什么蜜蜂蜇人后会死去呢?
原来,蜜蜂是用其腹部末端的蜇刺蜇人的。蜇刺是工蜂的产卵器演变来的。工蜂的背产卵瓣、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转化形成蜇刺;其产卵瓣上具有一些小倒钩。蜇针后面与毒腺、碱腺以及内脏器官相接。当蜇刺蜇入人体以后,它再拔出时,由于倒钩牢固地钩在人的皮肤上,蜇刺与一部分内脏也被带出,留在了人的身上。这样,蜜蜂自然也就无法活了。所以,蜜蜂一般不会舍命蜇人的。但是当你招惹了它,或者你的气味,如酒味、葱蒜气味等,或者你衣服的颜色(如黑色)惹怒了它,它也会毫不客气地舍命向你攻击。
※蜻蜓为什么要点水
夏季,当你在湖泊或水坑边玩耍的时候,时常会看到一只只蜻蜓在水面低飞,不时将尾部向下,在水面上一点一点地重复着点水的动作。“蜻蜓点水”已成为人们形容做事不深入的一句俗语。
可见蜻蜓点水的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呢?是它们在嬉戏玩耍吗?
其实不然,点水的动作并不是蜻蜓在玩耍,而是它们在完成着一项重大的生命延续事件。蜻蜓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水中度过的。它们的稚虫长年生活在水中,一般要生活上一两年。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它们把卵产在水中,孵化成稚虫(水虿)后,就在水中生活,直至它们蜕皮变成成体蜻蜓的一刻之前才离开水而来到陆地上生活。
※为什么蟋蟀好斗
蟋蟀好斗,几乎人人皆知。以至在影视中也出现了“济公斗蟋蟀”。蟋蟀为什么如此好斗呢?这还要从蟋蟀的生活习性谈起。
蟋蟀好斗,是和雄虫独居习性分不开的。这种习性,有人称为隔离习性。蟋蟀雄虫总是独立栖息在土穴、墙缝里。只是在交配期才和雌虫同居一处,但绝不和雄虫住在一起。这种习性,导致它不能容纳别的雄虫接近它的领地。一旦有雄虫进入它的领地,它便会张牙舞爪地向对方进攻。对方也并不甘示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二位好汉争斗起来,直至败者落荒而逃,胜者振翅长鸣,似乎在报告自己得胜的消息。
雄蟋蟀这种独居的占区行为,并不妨碍它传宗接代的交配活动。当处于交配期,雄虫的两翅摩擦发声招引雌虫,还利用不同的声音刺激雌虫与它交配。
雌蟋蟀不会鸣叫,也不善斗。区别雌雄蟋蟀除根据鸣声判断外,主要是依据其翅纹和尾须、产卵器来区分。雄蟋蟀仅具有两根尾须,俗称“二尾儿蛐蛐”;雌蟋蟀不光有两根尾须,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俗称“三尾儿蛐蛐”。
蟋蟀以作物的根、茎、叶或果实为食,是危害性很大的农业害虫。
※雄蚊为什么不咬人
蚊子是害虫,通过吸食人血传播多种疾病。然而,当你被蚊子叮咬了的时候,你知道吗,咬人的是雌蚊。雄性蚊子并不咬人。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蚊子的嘴(口器)吧。先把叮咬我们的蚊子小心地捉住,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这时你会看到,它的头部有两根类似金鱼藻似的触角,触角的毛稀疏。再仔细观察它的口器,它的口器像一根针一样。若细看,这根针是由6根尖细的口针组成,其中有两根是上颚、两根是下颚,还有舌和上唇各一根。当吸血时,下颚先刺入皮肤,其他口针随着伸进伤口,一直伸到血管吸食人血。如果你再捉几只咬人的蚊子,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口器和触胸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原来它们都是雌蚊。
在吸食人血的蚊子中是捉不到雄蚊子的。你可以用捕虫网到草丛中兜捉一些蚊子,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触角和口器。这时你就会看到除了有和上述结构相同的蚊子外,还有另一种蚊子。它的触胸上长着许多密集的长毛,就像小鸡毛掸子一样。再观察一下它们的嘴,你会发现它的下颚短小而细弱。这样细弱的下颚是无法刺入人的皮肤的,因此也就无法吸食人血,这就是雄蚊。所以一般来说,雄蚊不咬人,不能吸食人血。
为什么雌蚊要吸血呢?原来,交尾后的雌蚊若不吸血,卵是不能发育成熟的。雌蚊在交尾后,每吸一次血,就飞到水面上产一次卵。经过数次产卵,雌蚊便会死去。也有的雌蚊可在室内越冬。
雄蚊的营养一般来自花蜜、植物汁液和露水等,它们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6~7天。大多数雄蚊在与雌蚊交尾后,很快就会死去。
※为什么蚊子爱叮穿黑衣服的人
蚊子性习弱光,不适应全暗或亮光。当然,不同种类的蚊子,所习惯光的强弱程度也略有不同。如伊蚊多在昼间活动,库蚊和按蚊则多在黄昏或黎明活动。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蚊子都趋于躲避强光。
黑衣服几乎能把投射到它上面的光全部吸收,反射光线很弱。这种较暗的光线正是蚊子活动所适宜的。相反,白色的衣服将所有投射到它上面的光几乎都反射出来而显示出白色,反射出的光比较强,对蚊子有驱避作用。因此,穿黑衣服的人要比穿白衣服的人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多。
※鱼为什么能下沉和上浮
鱼儿能自由自在地游水嬉戏,或上浮,或下沉,或前进,还能长时间停在水中不动。为什么鱼能在水中自由升降呢?它们靠什么器官控制这种活动呢?
在鱼腹内有一个充满气的银白色的囊袋,这就是鱼鳔,它就是控制鱼上浮或下沉的器官。
鱼鳔一般有前后两室,室内充满气体。鳔内的气体部分是通过和食管相通小管吸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鳔壁上的毛细血管内的血中渗透出来的。鳔的前后两室相通,前室收缩时,气体被压入后室,鱼的尾部就向上抬,头部向下沉,借着鳍的摆动,鱼就下沉到水下层;如果后室收缩,气体被压入前室,鱼的尾部下沉,头部抬起,借着鳍的摆动,鱼就向上浮起。
绝大多数鱼有鳔,但也有些鱼没有鳔。不同的鱼鳔的大小也不相同,深水鱼的鳔一般都很小。无鳔的鱼靠什么控制沉浮呢?
鲨鱼是无鳔的。有的鲨鱼靠肝中一些物质的增加或减少来控制沉浮,还有的鲨鱼是通过吞入空气的多寡来控制沉浮。也有些无鳔的深水鱼是靠它的脂肪来保持其浮力的。
※候鸟迁徙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
每年春秋两季,候鸟要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作定时的迁徙。世界上有1/3以上的鸟,每年都参加迁徙的行列。
许多观察表明,候鸟的迁徙是遵循着一定路线的。这种路线年年不变,即使有某种程度的变更,候鸟最终还是能够飞到原来生活过的目的地,而且还会找到自己所筑的老巢,绝对不会发生差错。燕子就是其中的一例。
候鸟迁徙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呢?原来世界上的候鸟,不管是白天飞行,还是夜间飞行,它们都有一种特殊的导航本领。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在白天飞行的鸟,多数是根据太阳的方位、高度来定向的。在夜间飞行的鸟,是依靠星空来识别方向的。当星星从东转向西的时候,鸟体内的生物钟会帮助它保持原来的飞行方向。
有的生物学家认为,某些生物(包括鸟在内)能够依据天空偏振光来定向,即生物脑部有一种十分完善的“微型计算机”,它能根据视觉和其他感觉信息,算出目标所在的方向和最短的路程。
人们还认为,候鸟也能利用地球磁力线来确定飞行的方向。此外,某些鸟类对超声波特别敏感,它们在高空飞行时,能听到远处的雷雨声,还能听到1000千米以外的波涛声,也许,它们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的本领识别方向,修正迁徙路线的。
※大雁飞行时为什么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大雁是冬候鸟,每到秋冬季节,就从它们的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来到我国的南方过冬。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形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
大雁发出“嘎、嘎”的叫声干什么呢?
这是一种信息。它们那“嘎、嘎”的叫声能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0~90千米。虽然大雁飞得很快,可是旅行的时间仍需约一两个月。在长途飞行中,除了扇动翅膀,也常利用空中上升的气流滑翔,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体力。当前面的雁鼓动翅尖,发出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雁就利用这股气流的冲力,在高空中滑翔,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队伍了。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队伍,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
※孔雀为什么开屏
孔雀是世界上有名的观赏鸟。它的老家在南亚,欧洲的孔雀是由印度传过去的。
凡是到动物园游玩的人,都会被雄孔雀华丽的羽毛所吸引,特别是雄孔雀开屏的时候,只见它展开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巨大的碧纱宫扇,又像是一面锦缎般的屏风,更加吸引游人的注意。
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
有的动物学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了解孔雀在什么时候开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间,是孔雀开屏最多的时候,同时也是孔雀的繁殖季节。德国动物学家梅克肯定地断言,孔雀开屏是求偶的需要。通过对孔雀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到繁殖季节,雄孔雀的羽毛就会焕然一新,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或者小溪,竖起美丽的尾羽,然后展开自己华丽的彩屏,紧紧跟随在雌孔雀的身后,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而且还不时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爱。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雄孔雀的这种动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随着繁殖季节的过去,这种开屏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孔雀开屏以后,张开的尾羽上许多艳丽的“眼点”,是用来迷惑、吓唬敌人的。这样一来,孔雀就不容易被敌人捉住了。他们指出,孔雀开屏的目的,就是告诉要捉它的敌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鸟,不要打我的主意!”如果敌害被它的形象迷惑住了,雄孔雀就趁这个机会逃走。
到现在为止,这两种观点还在继续争论之中,孔雀开屏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