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06

第6章 放宽心境,平和为大智慧(1)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

——老子

人们的欲望其实是个无底洞,该不该得到的全都想要,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因此,平常人要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才能不被私欲蒙蔽了双眼,因失去辨别能力而被贪欲伤害。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集天下财富于一身的他立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得到满足,反而变本加厉了。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都城附近大兴土木,开始兴建阿房宫,修建骊山墓,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700余米,南北大约115米。除此之外,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建造的宫殿超过了270座,在关外的行宫超过了400座,关内还有300多座,皇宫内部设施极为华丽。

当时,修建这样庞大的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当时服兵役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万人,占当时壮年男子人数的1/3以上。庞大的工程开支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饱,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悲惨状况。那时候,百姓们过着“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终人们受不了压迫,推翻了秦王朝的暴政,秦始皇的万世皇帝梦也仅仅维持了短短15年。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过于追逐不应该要的东西,势必为自己招来灾祸和不幸。贪婪是一种顽疾,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最高的荣誉,然而过度追逐利益和名利,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

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个年轻有为的诗人。有一天,刘希夷做了一首诗,取名为《代白头吟》,他拿到宋之问家中想请舅舅指点一下。当刘希夷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声称妙,忙问刘希夷这首诗有没有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自己刚刚做完,还没来得及拿给别人看。于是宋之问就对他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话,着实是太妙了,如果别人还没有看过,就让给我吧。”刘希夷对舅舅说道:“这两句话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如果把它删掉,整首诗都没有味道了,这是万万不行的。”宋之问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非常不高兴。

等到了晚上的时候,宋之问睡不着觉,他翻来覆去只是念那两句诗。他在心里暗自琢磨,此诗一出世,就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过了不久,宋之问因此事而获罪,他先是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这件事公布了以后,天下文人听了,没有不说痛快的,刘禹锡曾这样评价他的死:“宋之问实在该死,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

在金钱、名誉和利益面前,可以尽显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很多人无法在欲望面前保持理智,忍住金钱的诱惑,只有不为不正当的欲望所动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人一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自由,沦为欲望的奴隶,这时非分的欲望便成了祸根,贪得无厌的人终会被所要的东西压垮。凡事要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正视自己,其人生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令人耻笑的。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不仅要会识人,更要懂得识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正视自己,其人生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令人耻笑的。

皇帝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铁罐看不起陶罐,他对陶罐说:“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铁罐神气地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是盛东西的,并不是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本职工作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过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积满了渣滓和尘土。

许多年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土层,发现了陶罐。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别把它损坏了,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

人们立即动手,但是大家把土都掘遍了,也没有找到铁罐的影子——它不知在什么年代就已经被氧化了。

处处表现自己的人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绝对不会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他们自知但不自见,懂得“强者有弱点,弱者有强项”的道理,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没什么了不起,别人也有比自己强的地方。

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这样才不会贻笑于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有自知之明的人是可贵的,他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量力而行,低调从事。

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国外19年,历尽千辛万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王,赏赐和提拔了许多有功之臣,却把介子推给忘了。

有人对介子推说:“重耳这人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啊。”介子推却说:“作为国君,日理万机,实在太忙,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想得那么周到。再说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协助主公渡难关时还有点用处,而治理国家却并非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了。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从不怪他人。”

当某一事业取得了成功,自己拥有一份功劳时,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既有功劳又有能力将事业继续下去,这是可贵的,也有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缺乏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能力而功成身退,这也是可敬的。

拥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检讨自己,会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能真正做到宽以待人,平和处世。

有个师傅有许多弟子,有一天,他打发一个最年轻的弟子下山去买东西。这个弟子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可是,他回来时却满脸不高兴。

师傅见了,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

“师傅,您不知道,我今天下山,在集市里走的时候,很多人都嘲笑我。”弟子撅着嘴巴说。

师傅又问:“为什么呢?”

“他们笑我长得太丑,个子矮。师傅,我很善良,虽然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他们真是一群蠢人!”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傅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让弟子和他一起来到附近的海滩上。

师傅先把脸盆里面盛满水,然后他捡起一块石头,往脸盆里丢去,水立刻被溅了出来。他又把一块石头扔到大海里,石头沉没了,大海却没有任何反应。

“看到了吗?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师傅对徒弟说,“别人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而真正的心胸如大海宽广的人却不是如此,面对一些不利的评论,他们会相当平静。”真正自知自爱的人一定是宽容的,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激动。别人的看法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太在乎别人说什么。

总之,人应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扬,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要放宽心境,平和处世,从了解自己开始,推己及人,进而了解他人,宽容地对待他人,平和地处理事情,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身居高位更要保持平常心身居高位的人不过是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平台上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而已,但很多人却以为自己身在高位就了不得,这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证明他的确比普通人强一些,但这不过是就做事的能力而言的,并不能证明他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如果仅因为自己某方面比人强就大加炫耀,最终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反而会招致他人的嘲笑。功成名就而保持平常心是一种谦逊的态度,学会在名利场上做个看客,才能开拓广阔的心境。

毕沅是清朝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编纂的《续资治通鉴》几乎可以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

乾隆38年,毕沅出任陕西巡抚。在他前往陕西赴职时,途经一座寺院,毕沅便停下来进寺院内休息片刻。当时只有一个老和尚坐在大殿中诵经,当有人通知他巡抚毕大人来到寺院的时候,这个老和尚既没有起身,也没有说什么,依然自顾自地诵经。当时的毕沅只有40出头,正是英年得志,又中过头名状元,怎么说都算是名满天下了,当他看到这个老和尚这样拿自己不当回事时,心里就十分不满。不过,他还算沉得住气,没打扰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完一卷经离座起身时,才对毕沅合掌施礼道:“老衲方才佛经没念完,所以有些疏忽您了,希望大人您不要计较。”

毕沅哪能不计较,他正等着老和尚来搭话呢,但是出于礼貌,他仍然回答:“都说佛家有三宝,您也是三宝之一,用不着说什么怠慢之类的话。”说罢,毕沅便坐在上座,老和尚坐在一边陪他。毕沅问老和尚:“请问老法师您刚才诵的是什么经?”老和尚回答:“《法华经》。”毕沅说:“您真是一心向佛呀,诵佛经诵到不在意身边的事,真算是摒除俗务了,想必这部《法华经》您现在已经烂熟如泥了,请问您这部经书中有多少句‘阿弥陀佛’?”老和尚听完,明白毕沅心里不满,所以才故意找茬刁难他,但老和尚并不慌乱,他从容地回答:“老衲资质差了些,虽说诵得多,但忘得也快。毕大人您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想来对《四书》也是烂熟如泥,您可知道书中有多少句‘子曰’?”毕沅听完大笑,对老和尚的机智很欣赏。

老和尚向毕沅献过茶后,便带着毕沅去参观菩萨的殿宇。毕沅看到一尊弥勒佛的佛像时,指着弥勒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您可知弥勒佛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老和尚立刻回答:“人间乐事,满腹经纶。”毕沅对此回答很满意,他对老和尚更加另眼相看了,于是又问道:“既然老法师您如此才思敏捷,为什么不考取功名,反而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老和尚说:“富贵于人有如过眼云烟,比不上西方的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起来到罗汉殿,殿内18尊罗汉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毕沅又指着其中一尊罗汉问:“您说这位罗汉在笑什么?”老和尚说:“他当然是笑天下可笑之人。”毕沅奇怪地问:“那天下哪些人是可笑的呢?”老和尚回答:“贪恋富贵的人可笑;恃才傲物的人可笑;仗势欺人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听老和尚这样说,毕沅感觉自己方才实在可笑,急忙打断老和尚的话:“老法师真是妙语连珠,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就离开了寺庙。

其实身居高位的人不过是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平台上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而已,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很多人却以为自己身在高位就了不得,总是受不了别人的一点冷落,一旦觉得别人不看重自己,就开始故意找茬,而且不懂得接受别人的歉意,他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这一年,齐国又逢大旱,一连三个月没有下雨,土地干裂,庄稼全都死了,人们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树皮吃草根,但富人家里的粮食却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丝毫不受天灾的影响。

有一个叫黔傲的富人,想拿出点儿粮来给灾民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好让人感激他,让他的名声更大一些。于是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放在路边,每过来一个饥民,他就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喊道:“叫花子,拿去吃吧!”每说这句话的时候,他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

这时,走过来一个瘦骨嶙峋的穷人,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衣衫褴褛,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草鞋,他看上去已经支撑不住了,走起路来也摇摇晃晃的。黔傲看见穷人饿成这个模样,就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穷人大声吆喝着:“喂,要饭的,我这里有东西,你快过来吃。”这个穷人却好像没听见似的,并没有理会他。黔傲又喊道:“喂,你听到没有?我这里有吃的。”这时那个穷人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食物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这完全出乎黔傲的预料,饿成这样的穷人居然为了自己的尊严拒绝嗟来之食,而他却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去施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