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45

第45章 慧眼识人,心中藏先机(4)

古代齐国的晏子身材矮小,在出使楚国的时候,被楚王嘲讽。楚王说道:“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听后明白楚王在嘲笑自己,可是并没有正面回驳,而是顺着楚王的话说:“怎么会没有人呢?齐国街道上的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走起路来摩肩接踵。”楚王继续嘲笑道:“既然有这么多人,怎么派你出使呢?”晏子不急不躁,回答道:“我们的大王常派最聪明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派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您这里来了!”楚王听了面红耳赤,自己也觉得没趣。

晏子貌似贬自己在齐国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国,实际上是讥讽楚王无能。这正是绵里藏针、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得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

俗话说“喜怒哀乐,现形于声”,就是说人的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声部表达出来,如哭和笑。哭和笑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哭和笑则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感情,对此,古人早已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春秋时期的名相子产就根据哭声审理过一个案件。

有一天,子产带着随从在街上行走,忽然听见一户人家中传出女人恐惧的哭声。等他走近时,觉得哭声越来越胆战心惊,声声都叩击着子产的心。他回头对随从说:“这妇人一定有亲人快死了,你们去看看。”随从奉命前往那户人家,进去之后便看见一男子直僵僵地躺在地板上,一个女子正在痛哭,询问之后得知那女人是死者的妻子。子产听后有点不信,便问道:“那妇人的丈夫已经死了?”随从回答:“有一个时辰的光景了。”子产立即面露怒色:“这就不近情理了。”随从不理解子产为什么发怒,丈夫死了,妻子当然要哭,有何不合情理之处?子产又对随从说:“快去叫仵作来验尸,那男子死得蹊跷!”随从不解子产之意,可还是按照子产的意思办了。

子产对随从解释说:“按人的常情,亲人有病则忧,临死则惧,既死则哀。我听那妇人恐惧的哭声,以为她的亲人即将死亡,谁知她丈夫已死了一个多时辰,那她为何要发出恐惧的哭声呢?”随从若有所悟地聆听着子产的话。子产继续说道:“她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哭声里的恐惧更甚了,这又说明什么呢?”随从这才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那男子是她害死的。她杀死了丈夫,又怕外人议论,为了掩盖其杀人真相,又不得不哭,但哭声中不免流露出恐惧来,听到我们的脚步声,恐惧越加深重了。”子产点头称是。不一会儿,验尸结果就出来了,她丈夫果然是在熟睡时被她用刀子捅死的,现有她行凶的刀子和血染的衣服作证。后来那女子被羁押后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服罪,但她还不知是她的哭声泄露了“天机”。当然若非遇到子产这样机敏干练的人,她或许能够蒙混过去。

听话听声,巧辨与巧设弦外之音其实,捕捉对方弦外之音的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结合语境。只要你用心去听,留神当时的场合,就不难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春秋时期,有个小国的君主想要找一个贤能之士作为自己的宰相,就派了一个负责选拔官吏的官员贴出了招贤榜。经过重重筛选,官员选定了其中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都差不多,可是宰相只能有一个,怎么办呢?

官员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于是只好把两个人的名单都交给了君主,请君主自己定夺。君主说:“这好办,让他们都先做副职,一年之后,再观其效。”

于是这两个人都成为该国的副宰相,但一年之后,两个人的品评报告各有千秋,官员又犯难了。他就把品评报告交给了君主,君主看了看后说:“甲的智谋和治国之略相当突出,贡献相当大,乙的人缘很好,都可以考虑。”说完,就把品评报告还给了官员。

官员不解其意,回家之后左思右想,仍不知道君主的心意究竟如何,于是愁眉不展。他的妻子看到他一脸的烦闷,就问他是为何事发愁,官员就把选拔的事情告诉了妻子。

妻子听完之后,笑着说:“君主既然都把答案告诉你了,你还犹豫什么呢?”

官员一惊,说:“答案何在?”

妻子说:“宰相之职,为何而设?”

官员说:“自然为了辅佐君主,治国平天下。”

妻子说:“这不就是了吗?君主说甲的智谋和治国能力突出,意思就是说甲有宰相之才,而他又不想让乙难堪,后面的话只是为了安慰一下乙罢了。这样的弦外之音,你怎么听不出来呢?”

官员恍然大悟,第二天就把选拔的结果上奏给了君主,果然得到了君主的认同。

陈群是三国时期的名士,他为人正直,有令必行,曹操对他很尊敬。

当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聪明机智、善于谋略,很得曹操的喜爱,但郭嘉为人放荡不羁,不知道自我约束,常常触犯朝廷的法纪,陈群再三警告他,但郭嘉丝毫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一天,陈群向曹操进言,痛斥郭嘉行为不检,并列出了诸多条文,以请求曹操治郭嘉的罪责。曹操听完之后,说:“陈文长如此刚直,足以为万官的表率啊!”于是下令给了陈群很多赏赐。陈群谢了封赏,不再告郭嘉的状了。

后来有人问他:“你既然已经备好条文了,为什么不呈给曹丞相呢?难道你看到封赏,就可以不顾法纪了吗?”

陈群笑着说:“曹公的意思,我已经很清楚了。我在朝堂之上,向曹公罗列了那么多郭嘉的罪状,难道曹公不知道吗?他给我赏赐,是希望我以后继续向他进言;而他称赞我,对郭嘉之事却没有任何言语,言外之意是不希望对其做出任何处罚。既然如此,我还要状告郭嘉干什么呢?”

陈群不愧是才智之士,他能够从曹操的只言片语和行为中洞悉曹操的意图,足见他对于人心的了解。

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下,如果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说出来的话,可以将之隐藏起来,让对方去猜测你的弦外之音。晋国大夫阴饴甥就巧设弦外之音,从虎口救下了晋国国君。

鲁僖公十五年十月,晋国大夫阴饴甥去会见秦穆公,于王城订立盟约。

秦穆公问:“你们晋国人和睦吗?”

阴饴甥回道:“不和睦。”

秦穆公问:“为什么不和睦呢?”

阴饴甥说:“秦国把晋国的国君给抓走了,晋国的‘小人’们在担心秦国心胸狭隘、嫉恶如仇而把晋国的国君给杀掉,于是他们不断地招兵买马,网罗人心,立誓为晋国国君报仇,而晋国的‘君子’们却认为秦国是一个强盛的大国,不会对一丁点儿的小事耿耿于怀,所以认为秦国一定会宽宏地放了晋国的国君。”

阴饴甥最后送给秦穆公这样的话:“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于阴饴甥一番“君子”、“小人”理论的夹击下,秦穆公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君子路线”。

阴饴甥巧设弦外之音,旨在告诉秦穆公,虽然说在战争中晋国失败了,但是晋国人并没有失去斗志,而且全国上下一心在加强整顿、准备粮草物资、修理武器装备和强化军队的训练,这就向秦穆公昭示着晋国的强大实力与和睦团结的局面,给秦国以强大的震慑作用。是“小人”还是“君子”,就在于秦穆公如何选择了。

善于倾听,多听少说不必多言,多言必败,所以,沉默是金。学会善于倾听,听而不究,是多听少说的一种手段,它需要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眼光。曾经有一个小国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向中国进贡了三个完全一样的金人,皇帝很高兴。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带来金人的时候,同时带来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种办法,又请来金匠师傅前来检查,却也区分不出来这三个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泱泱大国,竟然无人能够回答上来这个问题,而使者还等着要回去汇报,这可怎么办呢?最终,有一位老臣禀告说他有办法。

于是,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上来看老臣如何解决问题。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来到大殿上,众人都莫名其妙地看着老臣,只见老臣将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根稻草就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又插入第二个金人,稻草从金人的嘴巴里直接掉了出来,而在插入第三个金人的时候,稻草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于是老臣就对使者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遂默认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沉默是金,造物主给人两个耳朵一个嘴巴的时候,本来就是希望人类能够多听少说,善于倾听。

墨子为了告诫他的学生要善于倾听,尽量做到少说多听,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蚊虫、苍蝇、青蛙没日没夜地不停息地吵吵嚷嚷,但是根本就没有人理睬它们,相反,人们很反感它们,而公鸡只是在天快明的时候才放声啼叫,它的叫声很少,但是天下之人都愿意去听。可见为人要少说话,多倾听;要说话,也应该选择好的时机;倾听的时候,要能听能受。

宋真宗时有一位宽宏大量的大臣,名字叫王旦,他度量如海。王旦认为寇准是一个有才能之人,而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就毫无妒才之心地向皇上推荐寇准,请求皇上赐予其相应的职位。但寇准不但没有知恩相报,反而多次在皇上面前揭王旦的短,还无端地说王旦的不是,然而,王旦每每跟皇上谈及寇准的时候,多是赞美寇准的才华和非凡的能力。所以,皇上有时也会为王旦抱不平,一次,皇上就对王旦说:“王旦,你虽时时刻刻地在称赞寇准,夸奖寇准,可是寇准每次都要在我这里说你的短处。”这若是换作别人,见皇上也在为自己打抱不平,一定会在皇上面前喊冤叫屈,说寇准的不是,但王旦却坦然自若地说:“那是当然的了,毕竟我在位的时间长,办事多,一定在某些地方有失妥当,寇准恰巧把我的错误和过失毫无避讳地向皇帝您提出来,这是好事啊。这可以显示他的正直,我之所以很看重寇准,也就是出于这个缘故!”皇上听罢,对王旦更增添了一份敬重之意。

另有一次,王旦在处理一件公事上,出现了点岔子。很巧这个公事正好是要经过寇准的审核,寇准见状,毫不客气地就把这事禀报了皇上。知晓了事情前因后果的皇帝就严加责备王旦,而王旦很坦白,只是谢过,并没有其他的言语。

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寇准在主办另一件公事的时候,也犯了如王旦一样的错误,而这公事也恰巧要经过王旦审核,真是冤家路窄。但是王旦并没有上奏皇上,而是把这件公事送还给了寇准,也没有伺机报复,这使得寇准很惭愧,并主动上门连声道歉。

寇准有一次为了庆祝生日大宴宾客,场面非常铺张浪费。皇帝知道后,非常生气,王旦却上前向皇上进言说:“寇准这个人确实很有才干,只是有的时候有些呆。”皇上的愤怒遂即平息下来了。

一日,皇上亲自去看望王旦时问他:“王旦你看何人能继大任?”王旦却说:“应当尽快让寇准来做宰相。”王旦的宽恕和度量终于感动了寇准,寇准自此一心一意地辅佐皇上,终于成为一代名相。王旦宽恕的美德也为人传颂。他公而忘私,推己及人,为国举贤,无一日不为国家大局着想。

王旦其实正是使用了装聋作痴的方式,他敢于听,而且能听进去,能忍受,并最终以自己的宽大胸怀赢得了寇准的理解。所以,听而不究是一种宽大的胸怀,更是一种远大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