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39

第39章 善于借势,寻找人生的“跳板”(2)

李颐仍旧还是老一套,以有病无法接驾为借口拒绝面见康熙,康熙帝很宽容地表示没关系。但是康熙并没有就此死心,他放风出去说要亲自到李颐府上探望其病情,这下李颐当真了,匆忙叫自己的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面见康熙,其实他的这个举动表明他已经“臣服”了。他非常佩服康熙对人才的厚重,只是觉得自己是大明的子民,是不能跪拜康熙帝的,而自己的儿子则是大清的子民,完全可以跪拜康熙帝。

康熙知道李颐不愿归顺于清朝,让儿子来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将儿子和老子分得清清楚楚也是极为妥善之举。于是康熙召见了李颐的儿子,得知李颐确实有病,就不再强人所难了,但也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康熙帝对李颐的儿子说:“你的父亲拥有一身的智慧,而且其守志可谓忠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赐予他,以此来表彰你父亲。”康熙帝并谕示巡抚,一定要妥善照顾李颐。

康熙既没有伤害李颐的尊严,也向全国人民彰显了他爱才惜才的行为。正是康熙如此的大度和珍惜人才,才使得满汉关系慢慢融合,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欲成大事,谋“势”为先欲成大事,必先谋“势”,以顺应天下之势。孙子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欲成大事者必须谋势在先。只有审时度势,顺势因时,乘势而上,方能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以创造新的辉煌。

杨坚就是这样一个顺应天下潮流之势,创立自己一番事业的人。

武帝去世后,国家的忠臣被杀的杀、贬的贬,朝廷零落如同散沙。静帝宇文衍时年未满8岁,更不足为虑,而皇亲国戚及其他宗室的亲王几乎都被打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所以他们对于京师之变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虽说还有一个天元皇帝的御弟汉王宇文赞,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几番掂量布置之后,杨坚觉得诸事妥帖,遂先以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作为理由,矫诏征宗室五王回京。杨坚估计他们已经在路上之时,这才为天元皇帝发丧。杨坚扶静帝宇文衍入居天台,大宴百官,新王登基,随即大赦天下,尊杨后为皇太后,其余诸后一并削发为尼。这时的杨坚官职为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节制百官。

杨坚早做了准备,便在大会天下之后,径自往正阳宫(以前的东宫,后来作为丞相府)而去。与此同时,杨坚大喊一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尽管有的跟了上来,有的人却在犹豫,但是眼见到处都是虎视眈眈、全副武装的士兵,最终也只好投靠于他,向杨坚俯首效忠了。

杨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将自己的亲信和党羽安插在各个机要部门,尤其是军事和枢要部门。在这些人中,有杨坚的姐夫窦荣定、妹夫李礼成、堂弟杨弘、家将李圆通和老部下卢贲,甚至连岳丈独孤信当年的残部、前朝北魏的宗室皇亲,杨坚都将其纳为己用。杨坚如此精心的安排为其大业得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京师的权力机构建好之后,杨坚就开始考虑如何清除剩下的异己势力了。

杨坚所采用的排除异己势力的方法是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他首先废除了天元皇帝的严酷之政,向天下施恩,以广揽人心。下令停建洛阳宫,营造了一种反对奢侈淫逸之风的气象。杨坚还恢复了曾经被禁毁的佛、道二教,允许人民出家,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深得民心。

五王进京之后,杨坚并没有要动他们的意思,而先是瞄准了毕王,当时毕王掌控京师治安、任雍州牧,杨坚对其加以谋害,杀其全家,这是杀鸡给猴看,给五位王爷来了个下马威。五王各自想着如何自保的时候,杨坚让静帝下诏,令五王入朝不趋,可以剑履上殿,五王闻讯先是一惊,后又一喜,还没缓过来神之际,杨坚又以刺杀未遂罪将赵王招和越王盛诛杀了,此时,五位王爷只剩下三位了,他们这才如梦初醒,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杨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皇位的,可见成大事者要善于谋“势”,谋“势”正是为成功之树的成长造就适宜的环境的必要手段,因此必不可少。

顺风扬帆,舍小取大乘势而为,以大局为重,舍小而取大者,必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汉朝著名的开国功臣陈平,就是一位懂得“随风就势、舍小取大”之人。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驾崩,当时吕后哭得昏天暗地,但“哭而不哀”。陈平猜中了吕后希望用吕氏家族取代汉家江山的心意,为避免自己遭到牵连,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便向吕后推荐了她的3个侄子吕台、吕产、吕禄去军中任将领,即将兵权完全交于吕氏势力掌控。吕后当即心花怒放,对陈平大加赞赏,并宣诏大赦天下。随后,少帝刘恭即位,吕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吕后临朝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吕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力量,并打算为吕氏家族诸人封王。

一次,在上朝时,吕后向右丞相王陵询问此事,王陵说:“高祖皇帝在世时,曾经和大臣们杀白马而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现在你要把吕姓人封王,与盟约不合。”

吕后听了,怒不可遏,又转身问陈平及周勃等重臣元老。陈平明白,此时的吕后权倾朝廷内外,与之针锋相对只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与其自取灭亡,不如暂且顺应,以待时机,于是陈平说:“高皇帝定天下,封他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要把自己的亲属封王,没有什么不可以。”

事后,陈平对王陵说:“如今朝廷大权在吕氏手中,你不让她把自己的宗族封王,她可以废掉刘氏皇帝而另立吕氏皇帝,那样汉室江山还能够安然存在吗?现在她的野心大,但还没有代汉的胆子,我们应当以大局为重,暂时顺应她的意思。吕氏如此强横作恶,必然会招致朝中老臣的不满,一旦吕氏过世,吕氏的那些‘王爷们’能保持长久吗?你现在顶撞了她,恐怕很快她就要报复你了。”

果然,自从自己的提议被王陵拒绝之后,吕后就对王陵恨之入骨,不久便找了个机会将王陵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升任陈平为右丞相,郦食其为左丞相。少了王陵的阻挠,吕后便立刻分封诸吕,共封了七王九侯。

此时,吕氏的势力已经在朝廷内形成,对汉室江山有着极大的威胁。就在吕氏家族掌控天下之时,刚刚懂事的小皇帝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吕后亲孙,而自己的皇位是以生母惨死的代价得到的,不由在悲愤之中说出要为生母报仇的话来。此事不久便传进吕后的耳中,吕后恼羞成怒,打算将小皇帝废掉。群臣慑于吕后淫威,谁也不敢反对,陈平虽然不满,但他知道此刻还不是公开反对吕后的时候。于是在众臣的默认之下,吕后将小皇帝秘密杀害了。

刘恭被害之后,吕后又在刘氏家族中选中了恒山王刘义做皇帝,将其改名为刘弘,当然刘弘仍然没有摆脱成为傀儡的命运,朝廷的大权依旧掌握在吕后的手里,至此,吕氏的势力达到了顶点。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去世。吕后死后,陈平就开始了积极地准备,他和周勃商议后认为推翻吕氏政权、恢复汉室江山的时机到了,于是联合刘襄、刘章一同讨伐吕氏势力,从吕氏家族手中夺取了南北军,一举消灭了诸吕,并拥立刘恒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汉文帝。

刘邦去世之后,陈平就清楚地看到了吕后的野心,但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固,陈平忍辱负重,为日后重新控制朝政做了充足的准备。

欲成大事的人要先有长远的打算,然后服从于这个长远的打算,并不惜委曲求全、违心办事,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借冕生誉,提高自己欲成事需借冕生誉,提高自己。善于借势者能更快地成就自己。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业,仅仅靠出类拔萃的本事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能够使他的才华得以施展的平台和大环境,这样他的个人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但这个平台不是不请自来的,而是要抓住时机,提高自己。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后留在翰林院供职,从此以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逐渐升迁至二品官位,并最终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迅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与他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曾国藩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在翰林院期间,他就苦读积学,厚积薄发。其次,他在京城期间,很会把握有利时机,结交了许多对他有用的朋友,这不仅仅使得他在学业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非常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借冕生誉,使自己平步青云,这其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穆彰阿。

穆彰阿是一个爱才之人,且在朝廷中一直受宠不衰,典乡试三次、典会试五次,大凡复试、殿试、朝考等朝廷考试,他无一不参加,所以他的门生遍布朝野。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得中之时,便与穆彰阿有了师生之谊,曾国藩遂抓住此次机遇,频繁与之来往。曾国藩确实有几分才气,且又勤奋好学,经常向穆彰阿请教各种问题,因此,他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赏识。

1843年,曾国藩参加大考,穆彰阿为总考官。当答完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随即回住处将所写的诗赋工工整整地誊清,亲自送往穆府。

一天,曾国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于是他连夜赶到穆彰阿家中请教。第二天被带到皇宫后,曾国藩环顾四周,发现此处并非平日里召见的地方,白白地等了半天,也没有见到皇帝,就又回到穆府。晚上,穆彰阿问曾国藩:“你在白天被带到的地方可见悬着的字幅没有?”曾国藩回答说:“没有。”穆彰阿怅然地说:“机缘可惜,可惜啊。”穆彰阿惆怅久之,最后他召来自己的奴仆,吩咐他立即拿上四百两白银到皇宫给某内监,让这位内监把曾国藩白天所待的地方的字幅抄下来,然后拿回来。穆彰阿见到了抄写回来的字幅,遂令曾国藩熟记于胸。次日觐见,皇帝问曾国藩的问题皆是墙壁上所悬的祖训,曾国藩从容地一一回答,这让皇帝大感意外,从此以后,曾国藩便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如果没有穆彰阿对曾国藩的提携和指引,曾国藩的连连跃级也许就是天方夜谭。

一代巨商胡雪岩也曾巧借势成就了自己。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小小的守门吏就可以搅乱一个小商贩的生意,让他从此没有了活路。面对这种情况,商人要把生意做下去,就必须和官吏阶层有所沟通,以争取他们的保护。胡雪岩就想到了这个策略,并大加施用。

封建官僚制度发育周期甚长,并且在其内部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官场规则: “朝中有人好做官”。于是,胡雪岩长期做跑街,与各方人士打交道,逐渐谙习了这一规则。他很明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必然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少的冒险。

当胡雪岩遇到王有龄的时候,听说他要捐班盐大使,胡雪岩觉得机会来了,就为王有龄筹借了五百两银子,资助他进京拜官。王有龄得到了胡雪岩的钱之后,在官场上得到了实权,胡雪岩从王有龄那儿也得到了很多好处,生意也慢慢红火起来。

有了这一经验后,胡雪岩开始明白了顺应时势、寻找官场的保护的重要性。借着这种手段,后来,胡雪岩的生意几乎称霸于东南沿海一带。

学会借势,凸显自我学会借势,将个人的才能告知于人,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冯谖是齐国人,生活一直贫困潦倒,于是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做孟尝君门下的食客。

孟尝君就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吗?”

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

孟尝君又问:“他有什么才能吗?”

回答说:“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听后笑了笑,说道:“好吧。”

于是冯谖就被收留在了孟尝君的府下,而孟尝君其他的食客觉得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每次都只给他粗茶淡饭吃。没过多久,冯谖依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腰上的佩剑大声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

孟尝君手下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孟尝君就吩咐下去,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鱼吃。

这之后没过多久,冯谖又依靠着柱子,弹着剑大声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左右的人都笑话他,于是又把这话带给了孟尝君。孟尝君又吩咐下去,照别的食客那样给他备车。于是冯谖就坐上了车子,拿起他的宝剑去拜访朋友,并常常说:“孟尝君待我像客人一样!”

又过了一阵子,冯谖再一次弹起他的剑,大声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这引起了左右人的讨厌,他们觉得冯谖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这事之后就问下面的人:“冯谖有亲属吗?”下人回答说:“家中有一位老母。”于是孟尝君派人给冯谖的母亲送去了吃的和用的东西,送去的东西足以使他的母亲不再感到清贫。

从此之后,冯谖就不再弹铗而唱了。

孟尝君的食客有三等,自然会有三种不同的待遇,初做食客的冯谖当然是最低的一等。冯谖知道自己有才能,但是不被孟尝君所重用,所以他再三弹铗,以引起孟尝君的注意,当然三次他都能够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的冯谖真是一位“无所长”之人吗?

一次,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食客:“谁能代我去薛地收债?”于是冯谖在记事本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很自信地签上一个“能”字。

孟尝君见了名字之后感到很惊讶,问:“这是何许人士?”左右的人就说:“就是那位常唱‘长铗归来’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