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27

第27章 能方能圆,手段决定身段(5)

封德彝为了打消宇文化及对自己的疑虑,想做一件“盖世功勋”的事,以博得新主子的赏识。隋炀帝被抓获后,封德彝认为时机来了,等不及宇文化及吩咐,就气势汹汹地走上前去,指着隋炀帝的鼻子开口欲骂,哪承想隋炀帝抢先发问道:“卿是士人,何为亦尔?”意思是:你身为一个读书人,为什么也如此趋炎附势,这么厚颜无耻呢?

封德彝此时脸还不足够厚,心还不足够黑,听到隋炀帝这样骂自己,顿时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悄然退去。但不管怎样,刚才的一幕总算给宇文化及留下了好印象,博得了他的信任。

封德彝本想在宇文化及这棵大树底下“乘凉”,哪承想宇文化及这棵“大树”徒有其表,外强中干,难成大气候,于是找了个借口,转而投向宇文化及的对手——另一个大贵族李渊,走的时候还背后插了宇文化及一刀——拉着他的弟弟宇文士及一起走了。李渊素闻他的为人,见到他后连讽刺带挖苦,难听话讲了一大堆。这个时候的封德彝脸已经足够厚,听完李渊的讽刺挖苦居然毫无愧色,竟又向李渊献上对付宇文化及的“秘策”以示效忠,这一下终于打动了李渊,将他封为内史舍人。这样一来,封德彝就从隋朝的大臣变成了唐朝大臣。

封德彝这个人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大行朝三暮四之计,只要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人,他都运用各种计谋进行“搭讪”,以取得对方的信任。所以,他能在数人手下做事,且得到重用,不能不说封德彝具有火眼金睛的本事,能判断出将来谁得天下,然后就在夹缝之中求生存。虽然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基本的政治立场,更没有起码的道德观念,但是他识大局,能透过火眼金睛看见对自己有用的“佛”,所以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保住身家性命和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厚黑处世之道。

刚柔并济,彼此互依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所谓“太刚则折,太弱则废”、“滴水穿石”,讲的就是刚与柔之间的辩证哲学。我国古代早就对刚柔之间的关系深有研究,《道德经》中载:“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简单翻译为:天下最弱的东西,往往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无阻。

老子将“柔”纳入自己的三大处世理论原则之一,守柔、处弱是《老子》中的决胜之道。孔子也是“柔”的忠实支持者,据载,孔子为人温和而严肃,威严又不凶猛,庄重又安详,这是他的做人之道,也是刚柔之间的一种恰当平衡。

以上讲的都是柔能克刚,但是刚柔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谓“柔多积则刚,弱多积则强”,说的就是刚柔之间相互对应、相互转换的关系。所以,处世最好的方法就是刚柔并济,彼此互依。

人生在世,饱经沧桑,当然不能至刚不柔,也不能至柔不刚,而应该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单柔无法立威,单刚不能成事,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伴,相得益彰。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典型人物,名为蔺相如。公元前229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昭襄王请赵国的惠文王到渑池相会。双方以喝酒谈话为乐,但是昭襄王仗着国富民强,就想趁机羞辱惠文王一番,所以故意让惠文王给他弹琴助兴,无奈的惠文王只好委屈自己给昭襄王弹琴一曲。一曲终了之后,昭襄王拍掌大笑,并故意大声地命令手下的史官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就说:“某年某月某日,秦赵两国大王在渑池相会饮酒,赵王为秦王弹奏一曲以助兴。”赵惠文王听了之后又气又恼,脸色通红却又无话可说。

蔺相如当时,在赵惠文王身边的蔺相如见自己的君主受了如此大的羞辱,便有心扳回面子。于是他计从心来,拿了一个缶在手中,然后走到秦昭襄王面前说道:“我听说大王对秦声很有研究,我特意给您拿来了缶,请大王也打奏一曲,让我们欣赏一下如何?”昭襄王大怒,断然地拒绝了蔺相如的请求,但是蔺相如仍旧请求,昭襄王依然不肯。于是蔺相如将缶高高举过头顶,凛然大怒地说:“请在我离大王你只有五步远的时候答应,如果大王不答应的话,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的侍卫想要上前救驾,却被蔺相如一声大吼吓得不敢上前,因为蔺相如离秦王的距离最近,侍卫的刀剑再快,也不能比蔺相如手中的缶快。昭襄王被逼无奈,就不甘心地在缶上敲了几下,于是,蔺相如也大声地让随行的赵国史官将事情记录下来,并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赵两国大王在渑池相会饮酒,秦王为赵王击缶以助兴。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的表现帮助赵惠文王赢取了面子和尊严,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刚烈不惧,真是一个奇才,于是回国之后就重用他,将蔺相如升至上卿。这个官职比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的职位还要高,于是,廉颇就认为蔺相如只不过是个凭嘴吃饭的家伙,毫无真才实学,现在所取得的官职都是凭借着向赵惠文王献媚得来的,所以在言行举止上就对蔺相如很不客气,还公开宣称一定要找个好机会羞辱蔺相如一番。

蔺相如听到传闻之后,不但没有找廉颇的麻烦,还真像怕了廉颇似的总是到处躲着他。蔺相如的手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以为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是一位无能之辈。有一天,蔺相如的手下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于是就对蔺相如说:“我们千里迢迢跑到你的府上,抛家舍业地投到你的门下,是因为你是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觉得跟着你能干出一番事业,却没想到,你如今官越做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你连廉颇的面都不敢见,我们觉得和你在一起丢人,所以,我们决定要离开你。”

蔺相如听完,说道:“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手下不解地回答道:“那还用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你说我会害怕廉颇将军吗?我之所以忍让廉颇将军,正是因为有了我和廉颇将军在,秦国才不敢侵犯我们赵国,我们必须把我们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个人得失,明白吗?”蔺相如的一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于是就引出一段家喻户晓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面对秦王,该刚、该强时决不退缩,连秦王都被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所震撼,只能屈从击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面对同殿大将的羞辱,他又似柔似弱,不与之正面发生冲突,而是采取避让的态度,令“对手”廉颇明白其中的缘由,折服于他的面前。正是因为他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的处世方法让他终成一代名相,载入史册。

曾国藩认为: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在处世处人时就必须刚柔并用,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

这里讲的圆融其实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让人们懂得视情况而定,做到审时度势,凡事要掌握好余地,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也会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既不让别人看轻自己的能力,又不至于因为光芒过多而招致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