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19

第19章 戒除急躁,低头方能抬头(1)

理智能克制情绪,左右行为理智能使你面对竞争者时表现出最完美的自尊和最充分的人格主动权,使得你的对手不得不心甘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地位。生活中,时常遇见“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一旦对方做出的事情令你很气愤乃至于愤怒,你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以何种方式和手段打倒对方,而是如何平稳自己的情绪,这才是解决问题时至关重要的环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难以理解和控制的东西,因为它的存在比较圆滑,有时甚至让人摸不到头绪,但是,不管它怎么圆滑,你最好想尽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它关系到你能否实现自己既定的目的。

成功者往往能将情绪控制得收放自如。这个时候,情绪已经不单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而是成为攻防中有效的武器。有的人虽然足智多谋,但因为一时冲动,没有控制好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将不满或不悦发泄一通,可能当时觉得很顺畅、很过瘾,但结果往往会将事情弄得无法收场。这样一来,成功就会离这些人越来越遥远,最后就成为遥不可及的了。

生活中的杂事、琐事很容易将人弄得烦躁不安、筋疲力尽,所以每个人都难免会一时控制不住情绪,致使“擦枪走火”的情况发生。但是,有涵养的人有将不良的情绪马上收回来的本事。他们通常懂得控制情绪,即使遇到使自己怒不可遏的事情也会冷静地思考解决之道,而非以某种极端的手段处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派侯生、韩终和石生三位方士一同求“仙人不死之药”。侯生曾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而韩终为了求得此药曾经不穿衣服,只看着一种名为菖蒲的植物长达3年之久,以至于身上都生了毛,即使冬天再冷他也不怕。石生和韩终自从接受了秦始皇的命令之后,二人便了无音信。侯生虽受秦始皇信任,但他深知自己也是提着脑袋过日子。为了应付秦始皇的命令,他不得不说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来欺骗秦始皇,他更明白若是有朝一日他的言行被识破,等待他的就只有死亡。于是,公元前212年,侯生与另一位方士卢生达成共识,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在逃跑之前,二人还合伙散布了一些有损秦始皇的谣言,如“始皇为人,刚戾自用;灭诸侯,并天下,意得欲纵,以为自古没人比得上自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70人,只是备员而不用……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都畏罪持禄,不敢尽忠。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一天比一天骄傲,臣下则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一个人兼行两种巫术,不灵验的就处死,但是占卜者多达300人,都是良士,他们畏忌讳谀,不敢直言皇上的过错。天下之事都由皇上来决断,皇上批阅的文件用衡石来称量,每天都有限额,不达到定额不休息,贪恋权势到如此程度,不可以为他求仙药。”这番言论一经传播出去,就造成四百六十余人的死亡,实乃历史上一大悲剧。

侯生、卢生两人知道自己一旦逃走就会死罪难逃,于是为了减少风险,两人便分散逃走。卢生的逃亡比较顺利,自从逃走后就了无音信,而侯生却壮着胆子回来了。有人说他因为过不惯逃亡的日子,还有人说他是舍不下亲人,再者就是对四百六十余人的死亡感到内疚。然而无论什么原因致使侯生回来,都难逃秦始皇对他的惩罚。

果然,秦始皇一听到侯生回来的消息,就立即命人将其抓获,准备痛骂一顿后车裂处死。秦始皇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行,于是精心地做了一番准备,特意选取了一个四面临街的地方怒斥侯生,以便让更多的人能看得见、听得见,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虽然秦始皇对此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但是远远看见侯生走过来,还是怒不可遏地骂开了:“你个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朕信任你,你居然诽谤朕,做事如此居心不良,现在竟然还敢来见朕!”一听此话,周围的人都认为侯生今天活不成了。

但是侯生被押到台前后仰起头说:“臣自知必死无疑,但是在臣临死之前,陛下能否听臣一言?”秦始皇说道:“你想狡辩什么,快说!”于是,侯生说:“臣曾经听说大禹在树下立起一个‘诽谤之木’,想借此知道自己做错的事情。但现如今陛下过于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整天过着荒淫无度的日子,还整日搜刮百姓,一听到别人的指责就会恼怒万分,常常以强权压制下人,以致很多官员只能欺上瞒下,因此臣才逃走的。臣并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惋惜陛下打造的江山就要灭亡了。古代贤明的君主对于食物和衣服的追求只要求能吃饱穿暖,所以他们才没被上天所遗弃,没被百姓抛弃。尧之子丹朱傲慢肆虐,且荒淫无度,所以不能修理自身,没有继承君位。现如今陛下你的荒淫程度超过丹朱万倍,臣认为陛下有灭亡10次的命运,您也许一次生还的机会也没有。”

听完这番话,秦始皇沉默了很久,然后缓缓说道:“你怎么不早点说呢?”侯生回答道:“陛下的心思全在欣赏自己的车马服饰和旌旗上,并且认为自己是有才能的英明君主,总是向上侮辱五帝,向下欺凌三王,抛弃了朴素的生活作风,追逐富贵的生活。其实陛下的灭亡现象已经显露很久了,所以臣认为说出来也没有什么益处,结果只能是白白送死,所以臣直到逃亡之前也没敢说出来,但现在臣知道自己死罪难逃,才有胆量向陛下说出这一切。这一番话虽然不能使陛下的江山不灭亡,但是至少可以让陛下明白为何会灭亡。”

秦始皇问道:“朕还有机会改变现状吗?”侯生回答:“木已成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所以陛下只能坐以待毙!如果陛下想要改变这一切,您能够像尧、禹那样去做吗?如果不能,那么任何改变都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并且辅佐陛下的也并非都是良臣,臣认为即使能够改变,也不一定有用。”

秦始皇听此话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下令将侯生放掉了。侯生以足够的勇气和理智加上他有预见性的头脑终于取得了安定和自由。

理智乃是做人做事的一大要点,理智将有助于你踏上理想境界的征途。而愤怒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所以用理智平稳情绪对于成功者来讲,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成就的起点。

放低身份,才能走向高处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韬光养晦是一个人处于劣势时所应采用的必要手段,在事态不明朗、势力不足的情况下,就要收敛锋芒,低调处世。前行中遇到了阻碍、压力,使你不能顺利度过前面的障碍时,你能走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放下你的尊严和身份,暂时选择一个较低的起点重新开始,此时,只需忍耐一时,你将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另一条就是“昂首挺胸”地被淘汰出局,你将终生与自己的远大目标无缘。

身份其实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空架子,如果没有成功作为支撑,它将变得一文不值。所以,不要再讲自己以前是多么才华横溢,身份有多么高贵,无论你曾经取得过多么大的成功,也不管你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低调做人。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放低架子做人不仅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尤其是你处于弱势之时,放下自己的身份,低调屈从是伺机反击、争取主动的不二法门。此时,若强逞英雄只能落得败亡之局;若是暂时屈从,创造机会,争取主动,反而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唐高祖李渊是位能屈能伸的人物,当需要他降低身份、匍匐前进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弯下腰去,并且面带微笑。隋朝末年,李渊看到隋朝已到了千疮百孔、无药可救的地步,就毅然在太原起兵反隋。

太原起兵不久后,李渊便选准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借“千万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要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一是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拥他为帝,而是想借拥立之名,行反叛之实,代王自然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二是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与李渊纠缠不清;三是瓦岗军还用一部分主力部队奔袭晋阳重镇,严重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朝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部队出击的迹象。但是,后两个危险却是非常致命的,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虽是草莽之众,但已经发展成各路反军之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支,人数是李渊部队的10倍以上,所以,后两种危险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李渊放下身份,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来到了李渊营中。李渊看过回信后,口里说了句“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了很多。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想做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回信中劝说李渊同意结盟并听从他的领导,还要求李渊尽快表态。当时,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的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

因此,李渊深知李密虽过于狂妄,但他有狂妄的资本。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军的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笑眯眯地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便给他个盟主做又能怎样?”于是李渊表示完全同意李密的建议,还为李密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而入”的目的。入关之后,李渊更是匍匐前进,慢慢地积蓄力量,而李密中了李渊之计,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战。几年之后,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自己也被严重削弱,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壮大,不费吹灰之力就收降了李密余下的部队。

李密曾坐拥10倍于李渊的兵力,最后被李渊轻易降伏,其中虽然有命运和时机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李密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以至于独立对抗隋军而将自己的实力消耗殆尽,而李渊却放下身份,匍匐前进,躲在李密的羽翼下将自己的光芒掩盖起来,以便积蓄力量,伺机等待,一旦强大起来,便可一统天下。

“出头的椽子易烂”,所以做人不可以稍有能力和名气就得意洋洋,骄傲自满,凡事都喜欢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更不可取的就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过分张扬、卖弄自己的能力,不管一个人有多么优秀,即使现在他坐拥全天下,但是终有一日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攻击。

为人处世都应低调些,尤其是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在危险之际,不妨先退让一步,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样做绝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避其锋芒、脱离困境、另辟蹊径的安全之路,可以使自己有机会重新占据主动地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你想要跳得更远,首先就要给自己一个助推力,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最好先退居二线,让出主位,暂收锋芒,最终使自己转败为胜、反客为主。

勿自高自大,要做到谦卑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枪打出头鸟”是世俗中的一个普遍法则,其实“出头鸟”本来是一个推动时代前进的角色,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出头鸟”爱招风,所以,那些恃才傲物且自高自大的人,其结果往往比较糟糕。

萧颖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时考中进士,但是他本人自恃有才华,与人相处时常常傲慢无比。一次他到野外喝酒吟诗,遇到狂风暴雨,于是找了一个地方避雨。恰巧避雨处有位穿着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避雨。萧颖士看见老人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就以高傲的语气对他讲话且出言不逊。

不一会儿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正在此时,一匹马车由远及近地走来,停在老人面前,老人和孩子一同上了马车,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一见此景,急忙打听老者的来历,有人告诉他这位老者就是吏部王尚书。

知道这一情况后,萧颖士几次去求见老者,但老者都没有接见他。求见未果之后,萧颖士第二天就写了很长的一封信,送到王尚书家中以谢罪。王尚书让人将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以老者的语气责备萧颖士,对他说:“遗憾的是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会狠狠地教训你一顿。”他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就傲慢无礼到今天这个地步,所以你只能中个进士。”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官,都要以“谦”字铺路,处理人际关系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将来也才会有所作为,而那些妄言者,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成就大业。

为人谦卑,并不是没有尊严的体现,而是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恰如古人称:“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早已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谦卑为人的道理。

杨时自小聪明伶俐,4岁就开始上学,到了7岁就能写诗,8岁时就能作赋,人们称杨时为神童。杨时15岁时攻读经史,熙宁9年登进士榜。他一生求知好学,且立志著书立说。为了广泛地积累知识,他曾四处求学、讲学,一直都受到大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