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17125900000029

第29章 听话要听音(10)

领导听了冯先生对企划案的讲解以后,赞不绝口地对他说:“小冯,你人很聪明,有智慧,企划方案也很高明,但这个企划案要具体执行的话,还需要开会讨论才能决定,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企划案再研究研究。”

冯先生听到领导这样表扬自己感到很高兴,接下来的几天里,他都兴致很高地等待领导开会研究的结果。

过了一个星期后,冯先生没有等到关于自己的企划案通过的通知,于是主动请示上级,询问自己的企划案是否通过了。

上级跟冯先生说:“董事会很重视你的企划案,开会讨论了一次,觉得你的企划案里的组织与构架都做得很好、很完美。”

这话让冯先生心里十分高兴。但是这个时候,上级又接着说:“不过,时机未到,董事会还要再深入研究。你的想法不错,年轻人,好好干,将来你会有出息的。”

直到此刻,冯先生才明白,原来第一次上级就没有认同自己的企划案。如果上级打算接受,一定会找出案子的缺点继续讨论下去。只是上级觉得冯先生刚到公司没有多久,碍于情面,不愿让他感到难堪,嘴里虽然说“不错”,其实就是“拒绝”的意思,只是冯先生一直没有听懂上级的意思而已。

在职场中,每个领导都有自己说话的方式。有的领导喜欢直接对下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要求下属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就可以了。但是,有的领导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见直接传达给下属,而是说一些寓意很深的话,让下属自己揣摩其中的意思。

有的人说,领导的心思很难猜。其实,要掌握领导话里的意思并不难,只要你细心观察,仔细揣摩。一开始的时候,也许有些困难,但是,时间长了,你就能观察出领导的一些小习惯,根据这些小习惯就能揣摩出领导的意思。而准确地领会了领导话里的意思,做起事来才会十分顺利。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观察才行。

听懂奥妙才能做对决定

在很多时候,领导者由于自己的高高在上,不能悉心地听取下级的意见,很容易变得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耐心地听取并采纳下属的意见,就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有利发展,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

吴王决定攻打楚国,他警告自己的大臣说:“如果谁要劝我的话,我就把谁处死。”大臣们听到吴王这样说,自然不敢再说什么。有一个侍从,也想劝说吴王,但是听到吴王这样的话后很着急,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法。

他每天早上都在身上带着弹子、弹弓,在后花园里转悠,就算花草中间的露水把他的衣服打湿了,他也不在意。一连三天都是这样。有一天,吴王发现了这个侍卫,就把他叫到自己的面前说:“你为什么把自己的衣服弄湿自讨苦吃呢?”

这时候侍卫说:“大王,我发现您的后花园里有一棵树,在这棵树上有一只蝉,这个蝉每天高声地叫着,并且爬到很高的地方去喝露水。但是它并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时刻准备袭击它。而这只螳螂不知道的是,当它准备袭击蝉的时候,有一只黄雀也躲在树上,准备随时将它吃掉,而我则天天拿着弹弓、弹子准备将这只黄雀打下来。这三个动物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身后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啊。”

吴王听了侍卫的话以后,立刻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决定。这个侍卫非常聪明,没有明说自己的意思,而是用迂回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达到了劝诫吴王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聪明的吴王听懂了侍卫话中的意思,也充分了解了侍卫劝诫自己的一番苦心。这样,吴王听从了侍卫的劝告没有去攻打楚国,也避免了别人攻打自己的危险。

听话要能听出说话人话中的奥妙,而不是只去看表面的东西。要善于琢磨说话人真实的意图,才能真正对自己有所帮助。

燕昭王登上燕国的王位以后,为了使燕国变得强大起来,他励精图治,但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虽然他用很丰厚的奖赏来招募贤才,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燕昭王就去拜见当时的智者郭隗先生。

他见了郭隗后,谦恭地向他请教说:“齐国人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但是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就可以向齐国报仇,以雪先王之耻。请问先生怎样才能招贤纳士呢?”

郭隗回答说:“古代成就帝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师,而成就王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而国家将要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

郭隗这一番话,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燕昭王应该怎么办,但已经将自己的意思都表明了。聪明的燕昭王听完这位智者的话后,亲自登门去拜访这些贤能的人,谦虚地接受这些贤德的人的教诲,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坚持做了很久,天下的贤能之人听说燕昭王这样的举动,都纷纷来投奔燕昭王。

燕昭王领悟到这位智者话中的奥妙,因为这位智者也是一位贤德之人,他希望和自己一样有才学的人能够得到任用,但这种话不能直接说出来,所以他就采用了这种说法。燕昭王从这位智者的话中抓住了有用的信息,听明白这位智者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礼贤下士,耐心地去接待这些有才学的人,只有自己将身段放低,这些贤能之士才能因此而感动。

燕昭王这样做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郭隗,在听完郭隗的话以后,燕昭王就谦恭地拜他为师,为他建造房屋。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各地人才先后聚集到燕国。

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终于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的国力达到强盛,昭王封乐毅为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策划联合攻打齐国,齐国大败。

聪明的燕昭王细心地听取了智者的意见,放下了自己帝王的身段,虚心向贤能之士请教治国的意见和方略,让这些贤能之人感觉到自己平易近人的态度,这样就在很短的时间里为燕国招募到很多贤士,而这些都为燕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如燕昭王没有听懂这个智者话中的意思,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听话要懂得话中的奥妙,知道别人想说的是什么事情。有时候,别人不喜欢将自己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听话的人要善于理解和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也要就事论事,而不要胡乱地进行揣测。如果能把说话者的意思揣摩透彻的话,自然能将事情做对、做好,反之就可能做错事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的时候,人口头上说的是一件事情,但想要表达的却是其他的意思,我们就常常说这个人说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卑微,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在他建立政权以后,就明确规定不准当官的搜刮百姓的财产,但是有些官员忘记了打江山时的艰苦,在地位稳固了以后就开始花天酒地,过起了奢靡的生活。朱元璋看到这种现象非常痛心,每天皱着眉头,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

他的妻子马皇后是个贤能的人,看见朱元璋愁眉苦脸,就询问其原因。朱元璋将心中的焦虑讲了出来,马皇后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大宴群臣,在宴请群臣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臣们。

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告诉大臣们:“过几天是皇后的生日,朕准备在皇宫中设宴,和众位爱卿一起给皇后祝贺寿诞。”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纷纷向皇后进献贺礼。

到了宴会那一天,大臣们来到宴会厅里坐下,猜测皇帝会用什么样的酒菜来招待他们,很多大臣认为,这场宴会一定汇聚了天下的美味。正当大臣们兴奋地议论着的时候,第一道菜上来了。大家本以为是什么珍馐佳肴,但没想到竟然是一盆冒着热气的红萝卜。

这个时候,朱元璋举着筷子说:“都说萝卜是百药之本,百姓有一句话叫‘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朕和皇后与大家一起分享这道萝卜菜,祝愿众位爱卿百病全消。”

第二道菜上来了,原来是一盘炒韭菜。朱元璋又带头举起筷子,说道:“韭菜也是非常好的一道菜,也是百姓饭桌上的寻常菜肴。细细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说完就吃起来。

第三道菜是两碗青菜,朱元璋说:“两碗青菜青又青,两袖清风作良臣。”

第四道菜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借着这道汤说:“葱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传万代。”

四道菜全部上完了,群臣从朱元璋的话里也听明白了他的真实意思。他并不是想要宴请群臣,只是想借机将自己的心意告诉大臣,他希望大臣们不要忘记原来的艰苦生活,做官要清廉,为百姓着想。而且,朱元璋还规定了以后祝贺待客只能四菜一汤,违者严惩不贷。

朱元璋大宴群臣,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借这次宴请将自己的心意向群臣表明。每一道菜都是清爽的蔬菜,而且在每道菜上来的时候,他都借着这道菜说出自己的心意,“长治久安”、“两袖清风”、“公正廉洁”这样的说辞比直接说出来更有威慑力,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让大臣们知道以后应怎样做,可谓一举两得。

人们都喜欢对方在说话的时候,能够明确地将意思表达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在某些场合是不适合明说的。这个时候,说话人可能就会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言在此,意在彼”,这就要求听话人能够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揣测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说话者虽然用很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这样的话还是有迹可循的。

有一个领导到农村考察,经常去老乡家里和老乡们聊天,了解情况。很多群众碍于领导的面子,不直接将自己的真心话说出来,但是,大家又都想和领导探讨改变家乡的方法,领导也鼓励大家踊跃发言。有一个老者说:“我想说的是咱们村的这个路,在下雨天就是‘水泥路’,在晴天就是‘洋灰路’。”其实,老者是想说村子里的路面情况比较差,一下雨就又是水又是泥,如果不下雨灰尘又大。

这个领导听懂了老者的话,及时用肯定的态度回答了老者的疑问,他说:“大爷您说得非常对,要致富先修路。我们要把这样的‘洋灰路’、‘水泥路’修成柏油马路。”

听懂了别人话中的涵义,能将自己的意见正确地回馈给别人,善于理解说话人意思的听话者能让说话者感到十分满意。

李先生到一家商店买牛奶,售货员只给了他半杯牛奶。这个时候,李先生对售货员说:“你能不能给我一把锯子呢?”

售货员说:“您要那个做什么用?”

李先生说:“我要把这个杯子空出的部分锯掉,这样就变成一整杯牛奶了。”

售货员听懂了李先生的意思,就给李先生将牛奶加满了。

李先生对售货员的做法不满,但是如果他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可能会引起售货员的不满,这样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就用暗示的话来引起售货员的注意,聪明的售货员听出了李先生的意思,就给李先生将牛奶杯加满了。这样就达到了圆满的谈话效果。

有的时候,善于听的人要比善于说的人更聪明才行。因为听者要听出说者的心意,不但要了解当时的情况,还要将说话者的心情与当时的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切地知道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听懂言外之意

有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不便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于是借助一些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这就要求听话人在听到这些话后,善于分析说话人的说话意图,这样才有利于听者和说者办成自己的事情。

南朝时有个大臣叫刘裕,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宋王。位高权重的刘裕并没有满足于加官晋爵这件事情,他想要做的是皇帝。但是,这样的话也不好自己说出来。

有一次,他招待其他大臣吃饭,吃饭的时候他说:“桓玄阴谋篡位,是我举起义旗,讨伐顽凶,皇室才得复兴。想我这一生,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大功告成。到现在年岁大了,虽说位极人臣,但心里头总觉得不踏实。我想奉还爵位,告老回到京师去做个寓翁,安度晚年。”

很多人听他这样说,都争着恭维他,这些忙着对他奉承拍马的人没有一个将他的真实意图听出来。在宴席上,有一个做傅亮的人听到刘裕这样说,只是沉默不作声。宴会结束以后,他回到家里将刘裕的话又琢磨了一番,终于明白了刘裕话中的意思。

于是,他立即来到刘府拜见刘裕。他只和刘裕说了一句话:“微臣觉得自己应该立即回京城一趟。”

刘裕一听立刻明白了傅亮的意思,于是他问:“你要几个人给你送行呢?”

傅亮和刘裕说:“只要几十个人就够了。”

这样,傅亮回到了京城,到皇帝的住所拜见皇帝,开始逼迫皇帝退位,并写下禅让书,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刘裕。就这样,刘裕没有花费丝毫力气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然,聪明的傅亮也没有白白花费这些力气,刘裕一登上皇帝的位置就重重赏赐了傅亮。

傅亮的聪明就在于明白了刘裕话中的意思,刘裕不仅仅是为自己歌功颂德,他的深沉涵义是想要凭着功德取得更高的地位,他现在的地位已经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如果再高贵的话只有做皇帝了。傅亮了解了他的真实意图,就帮助刘裕达成了这个心愿,自然也就得到了刘裕的欣赏。

说话者不好将自己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聪明的听话者领会他话中的意思,这样就能轻易地将事情办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