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17125900000011

第11章 说话要到位(10)

捷克讽刺作家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里有一位克劳斯上校,此人以说话啰嗦闻名。他有一段对军官的“精彩”讲话:“诸位,我刚才提到那里有一个窗户。你们知道窗户是个什么东西吗?一条夹在两道沟之间的路叫公路。对了,诸位,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沟吗?沟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种凹而长的坑,对,那就叫沟。沟就是用铁锨挖成的。你知道铁锨是什么吗?铁做的工具,诸位,不错吧,你们都知道吗……”

克劳斯上校的这番话虽然是作家加工过的,但生活中说话啰嗦的也不乏其人。这种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的话语不仅让别人听了以后感觉不知所云,更会让人产生厌烦的情绪。本来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这类人却偏喜欢无限地延长、夸大。其结果就是说者东家长、李家短,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听者却忍着头疼继续听。

这种不好的说话习惯常常是在平时生活中养成的。要改掉这个毛病就要有说话“简洁”的意识,平时跟别人聊天时尽量避免说重复的话。当你慢慢地养成这样的习惯后,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很多知识,有了很大的收获。

话多不代表健谈,话少也不一定不善辞令。但是在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对此产生了误解,为了显示自己的健谈就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殊不知,这些啰嗦的话语让人很不舒服,把明知的事实或道理强调几遍,表述的时候也非常繁琐,这样听者会乏味,甚至不耐烦。结果不仅没有说服别人,还让别人对说者敬而远之。

据说,曾经有人前去向马克·吐温求教演讲的问题,“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对此,马克·吐温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美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25美元;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将捐款减到5美元;慈善家又讲了1个小时后,当他拿起钵盂向大家哀求捐助,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时,马克·吐温反而从钵盂里偷走了2美元。

马克·吐温原本决定捐助50美元最后却变成偷走2美元,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原本这位慈善家只需用5分钟就表述完的事情却延长到1个小时,无疑是让人无法忍受的。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说话方式很值得人们反思。说话要精准、化繁为简、意思明确,并适当给人思考的余地,这种说话方式才有效。

阐述应该充分

有两个汽车司机,因为公司实行体制精简需要裁员,这两个司机都面临着被裁的危险:他们之中必须下岗一个。

公司给他们每人一次机会陈述一下自己不被裁掉的理由,时间不限。第一个司机先走进领导的办公司,讲了十多分钟。他说,如果自己有幸留下来,一定会把车收拾得非常干净利索;遵守交通规则,而且会保证领导的安全;一定会做到省油,诸如此类。轮到第二个司机阐述自己不被裁员的理由,他3分钟都没用了就说完了。他说,他过去遵守了3条原则,现在他仍在遵守这3条原则,如果今后用他,他还会遵守3条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

领导一听觉得他阐述得很好,理由很充分。“听得,说不得”意思是说领导坐在车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领导没公开讲的话都是保密的。我只能听,不能说,不能泄密。“吃得,喝不得”意思是经常陪领导开会,参加宴席,最后总要吃饭。我会吃,但是千万不能喝酒,这是为了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第一保密,第二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第三“开得,使不得”意思是别看我开车,但是只要领导不用的时候,我也绝不会为了私事私自开车,公私分明。这个司机,谁不用?

第二名司机的阐述虽然简短,但是理由充足、阐述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说话技巧。这种口才帮助他获得了成功。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说服对方,一定要理由充分。

俞伯牙是楚国人,却在晋国做大官。有一次,晋国君主派他出使楚国,他也乐得回乡走走。当他乘船行到汉阳江口时恰是中秋之夜,又偶然来了一场风雨,船只好泊在山崖之下。不久风雨过了,云散了,一轮明月当空,俞伯牙对着这景色,忽然起了抚琴的雅兴。

他弹琴很郑重,先叫童子焚香炉,又待他情绪饱满之际才开囊取琴,弹完一曲犹未尽兴,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他认为必是有人偷听,或者来了刺客,于是派人上岸去搜查。果然在岸上捕获一人,那人说自己是樵夫,却又说在此“听琴”。俞伯牙觉得是个笑话,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

谁知那个樵夫却很有水平,一句话反驳得尖锐而有力:“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这智慧的答语惊动了俞伯牙,于是把那人请上船来。此人就是钟子期。

钟子期短短的一句话却有力地反驳了俞伯牙的嘲讽,不仅阐述的理由十分充分,而且彰显了他“出言不俗”的智慧。正是这简短的一句话让俞伯牙对钟子期另眼相看,才有后来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一段佳话。

要让别人信服不仅要把话说得简练,更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充分,这样才能打动别人。

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晏婴做了相国。他很有才干,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称呼他“晏子”。

齐景公很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饲养这只鸟。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烛邹饲养了几天后,他一不小心让那只鸟飞了。齐景公得知后气坏了,要杀死烛邹。晏子则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让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他对晏子说:“若不是你的开导,我险些犯下大错!”

晏子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方式,因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直言进谏君王请求他放了犯错的人,不仅于事无补,还很有可能连累自己。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臣子有责任提醒君王少犯错,如何才能说服君王放了“犯人”呢?只有把理由说得充分、委婉才能达到目的,晏子这番看似啰嗦的话却从各个角度来做阐述,表面是在列数养鸟人的罪状,实则是在列数君王的罪状。聪明的齐景公当然明白晏子的话外之音,这大量的“罪证”敲醒了齐景公,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自我反省。由此可见,只有理由充分才能让人无言可辩。

说话要繁简得当,但是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充分且恰到好处,只有把话说到点子上才有可能说服别人。

言简意赅才能讨人喜欢

说话要简练,最好能把复杂的话简单地说出来,这样才会说得明白易懂,使大家都乐意听。说话言简意赅、清晰明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天,子禽问自己的老师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

墨子的话揭示了说话的真谛:“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最会说话的人都是那些语言简洁明了的人,没有哪个能说会道的人是说话絮叨不休的。口才最差的人却往往可能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这种没有主旨的说话方式也常常会让人厌烦。

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意思。无论我们平时和什么样的人说话,要让对方被自己说服,就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话不在多,说到点子上就行。只有讲话简练有力,才能使人体会到余音绕梁、兴味不减的感觉。因此,我们要追求的就是用最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

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大礼堂里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都在等待伟人丘吉尔的到来。在随从的陪同下,丘吉尔准时到达,并慢慢地走入会场,走向讲台。

站在讲台上,丘吉尔脱下大衣递给随从,接着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着台下的观众。1分钟后,丘吉尔才缓缓地说出了一句话:“永不放弃!”

说完这句话,丘吉尔穿上大衣,戴上帽子,离开了会场。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之后,顷刻间掌声雷动。

这次演讲是丘吉尔一生中最后一次演讲,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他仅仅用了几个字就将自己要演讲的内容说了出来,语言贵精不贵多,丘吉尔正是运用了简洁的语言达到了这个目的。

说话要做到简洁就需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另外,要使话说得简短就要学会浓缩。浓缩就是语言的提炼,浓缩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人们最讨厌废话连篇,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言简意赅、不说废话,才能显出说话人的干练。所以,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说话简洁,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与人交谈时,其实只要能抓住关键点不放,将主要的意思说到,就能达到你所要的效果了。相反,那些说话冗长而拖沓的人常常败在自己的说话方式上。

林肯曾说过:“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7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6点占上风,而我在最后的第7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经常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下面看一下他是怎样用他的办法打赢一场著名的官司的。

在林肯接手的一场官司审判的最后一天,对方律师整整花了2个小时来总结此案。林肯本来可以针对他所提出的论点加以驳斥,但他并未那样做,而是将论点集中到了关键点上,总共花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最后,林肯打赢了这场官司。

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听众最喜欢的是有什么说什么,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意听,甚至觉得是一种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林肯正是把握住了听者的这种心理,才选择了最精简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不仅清晰明了、节省时间,其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需要注意的是,说话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说话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如果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得不偿失。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所以简短也应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此,不仅要做到“言简”更要做到“意赅”,只有如此才能既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能更好地达到说话的目的。

特殊情况,适当重复

说话要适量,“适量”是以表达清楚说话者的意思为标准的。在特殊的情况下,说话是需要适当地进行重复的。也就是说,“适量”并不都是少说为佳,适量与否应以是否达到了说话的目的为衡量标准。

请看下面几种情景中的话语重复:

情景一:您看,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您,真过意不去。您要休息了吧?真对不起,对不起……

情景二: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明确表示不同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是不同意。

情景三:那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样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

上面的几段话初听起来似乎都是在重复,甚至有些是“废话”,但这些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不得不说的“废话”,是必须要保留的语言长度。情景一中是表示道歉的话,反复的重复显示了态度的诚恳;情景二中的重复是为了表示说话人态度坚决和不容置疑;情景三中则是说话人急于表白自己的心情而采取的必要的重复。这种语言现象在社交场合经常出现。由此看来,说话的适量,并不排除为达到说话目的必要的重复,而是指根据对象、环境、时间的不同,该多说时不少说,该少说时不多说。

在与人说话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的重复这种方法。例如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四次“醒”。在这里,孙中山先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重复,这并不是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