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17125300000028

第28章 从容生活,淡定而歌(6)

把握恐惧的根源

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时候,产生恐惧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对一件事情的未知;恐惧对象过于强大;对成败过于重视等。第一,对于事情的未知,使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对事情难以胜任的恐惧;第二,如果恐惧对象过于强大,会使人产生压迫感和局促感,本能地觉得无法战胜强大的对手,从而在对抗中处于心理上的弱势,产生恐惧;第三,如果对成败过于重视,就会让身心失去轻松,而时常处于焦灼的状态下。太过于在乎结果就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能摆脱束缚去放手一搏,从而使自身陷入无名的焦虑和恐慌之中。因此,以上3个方面都是产生恐惧的原因,至于怎样应对,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季老说:“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他在这里指出了4种恐惧者的情形,并分别进行了总结。当恐惧时则恐惧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恐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适当地表达真实的情绪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味地压抑自己,使神经处于紧张之中而无法排解,久而久之会不利于情绪的释放和表达。要知道,懂得表达恐惧的情绪也是一种自然表达内心情绪的体现;而关于那些当恐惧而不恐惧的人,他们有足够的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魄去化解矛盾;而那些不应该恐惧而恐惧的人,之所以说他们是孱头,是因为很多事情只要稍一用心就能够从容解决,但总会有些人不愿主动面对,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在生活中谨小慎微,这样的人很难成大器,只能随波逐流,追求一时的安稳;对于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的人则类似于第一种人,这里就不用多加解释了。总之,季老举出面对恐惧时这4种类型人的不同反应,主要是想告诉我们对于恐惧实在没有必要过分害怕,要正视恐惧,摆正心态,从而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超越恐惧。正如他所说的:“如果想从《论恐惧》这一篇短文里吸取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一事当前,要首先反观自己的内心,听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谨防被外物左右失去准确把握和判断的能力。孔子的弟子颜渊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他曾经乘船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十分高超,让他很佩服。于是他就问艄公:“您这种驾船的境界是谁都可以掌握的吗?”艄公十分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啊,那些擅长游泳的人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学会了,如果是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娴熟地操纵它。”颜渊觉得这好像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他表示对这番话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艄公也不再作进一步解释,只让他自己去思考。于是颜渊不得不向老师孔子讨教,孔子听后,向颜渊解释说:“那些善于游泳的人根本就不怕水,所以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也是完全放松、没有负担的,当然很快就能驾轻就熟;而擅长潜水的人就更加厉害了,在他们眼中,水中和陆地没有什么两样,行船和驾车也看成是一回事,由于他们对水的环境非常熟悉,更加不把翻船当回事了。所以,即使从未操纵过船也能自如地控制它。”孔子接着又对颜渊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片做赌注时,他的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能够泰然处之,这使他能够常常获胜;如果用衣物做赌注,就要有些顾忌了,衣物毕竟比瓦片贵重;如果用黄金下赌,那就会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在心情高度紧张中害怕输掉,这时,他把输赢看得很重,就会患得患失,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其实赌博的规则和方式方法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产生怕输的心理,技巧就难以发挥了。可见如果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内心自然就做不到真正的淡薄平静,从而显得笨拙犹豫、患得患失,在犹豫怯懦中常将人引向失败。反之,则又会是另一种结果。恐惧是一种深度自我压抑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内心不自信、情绪焦灼不稳定、头脑思维不清晰等。爱默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它能通过心理暗示使人无限制地扩大事情的严重性,从而陷入深度恐慌之中。那么,要如何克服和缓解恐惧心理呢?按季老的理解就是要怀有一颗平凡的心,对发生在身上的种种事情懂得心怀感恩。另外,要注重从自身的角度逐渐提升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加人生阅历,扩大对人生的认知层面,在每一次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自身和外物的了解。尤其是对自身方面,要通过磨炼不断开掘潜能,提升能力,面对事情沉着冷静,这样就能逐渐减少可能引起恐惧的情况发生。要知道任何事情发生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一味地恐惧躲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压下心中的不安,冷静分析其因果联系,逐条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推动事情的解决,从根本上消除恐惧。

乐观面对逆境

季老用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告诫人们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不能时时处于顺境之中,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是常有的事,而这时,要有颗随遇而安、乐观知足的心。他认为,过平常日子的小老百姓,有时候总会遇到走运或不走运的事,有时候即使足不出户也不能避免一些是非,“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对于好运,高兴之余喝酒助兴,一醉酣畅;对于不走运的事,不过是在心里郁闷几天,发发牢骚,转瞬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季老在德留学期间,德国遭遇了战争,他所处的哥根廷小城也不能幸免。每天晚上,警报声一响,全城人就会往地下室里钻,那时候警报频响,人心惶惶,几乎所有人都处于深深的不安之中。而有一次,季羡林正在随着城里的百姓躲避,走到兵营操场附近时,远远看见一个老头在弯腰屈膝地看什么东西。走到跟前,才认清那人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享誉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而当时他正在看操场周围的一段短墙,想看看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这一段短墙的。面对恶劣的环境,老教授没有惶恐不安地陷于悲观与恐惧之中,而是在逆境里坚持科学研究,丝毫没有把死亡当做一回事。没过多久,季羡林又听说了一桩类似的事情。一天夜里,在南德慕尼黑城,飞机正在轰炸,全城到处都起火了,人们纷纷逃出家门四处躲避,只有一个老头逆向跑着,他从楼下跑到楼顶,这个人是一位地球物理学教授,他认为这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做实验的机会,为他提供了在实验室无论如何无法模拟的实验现场,因此,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在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这是一种为了研究而忘我的境界,更是一种拥有不畏逆境,敢于挑战逆境的积极心态的表现。逆境并不是只会阻碍人们的成功,逆境既可以成为弱者的绊脚石,也同样可以成为强者前进的踏板。逆境并不仅仅是人所身处的外界环境,它更是检验一个人性格和能力的试金石。有些人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不是去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首先要抱怨上苍不公,自暴自弃,还没有去尝试改变现状的努力,就主观放弃了可能通过行动而获得的转机。在困境面前轻易低头的人性格软弱、悲观,缺乏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精神。而另一些人在遇到挫折和麻烦时,并没有一味地陷入悲观失落的情绪,而是积极寻找突破口,努力摆脱逆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对自我的提升。走出逆境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加强大,多数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在不断战胜挫折和失败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我超越的。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就是,上天要将重大责任加诸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经受疲劳,使他的身体肌肤经受饥饿而日渐消瘦,使他经受困顿,做出颠倒错乱的事情,总之,就是要他经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坚韧,使他的性格成熟,增益他所不具备的才能。由此看来,逆境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培养一个人坚强果决的性情,在多灾多难的环境中锻造自我,逐渐养成乐观积极、不骄不躁的心态,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从前,有一个国家的宰相十分聪明睿智,他总是能以独特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利于国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国王顺利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深受国王的信任。一天,他正与国王商议国家大事,突降大雨,国王就问道:“宰相啊!你说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啊?”宰相说:“好事!陛下正好可以微服私访。”后来,国家大旱,国王又问:“宰相啊!你说这大旱是好事还是坏事啊?”宰相回答道:“好事!陛下正好可以微服私访。”又有一天,国王在吃水果时不小心切掉了小拇指,他问:“宰相啊!我切掉了手指,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宰相回答说:“好事!”这下可触怒了国王,他大发雷霆,下令将宰相关入大牢,自己独自外出打猎去了。打猎途中国王误入了当地土著人的陷阱,被捉出来后按土著人的习惯是要把他吃掉的,幸好他之前掉了小拇指,他在土著人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人了,这样的人他们吃了会不吉利,于是国王因祸得福躲过了一场灾难,避免了被吃掉的恶运。这时,死里逃生的国王想起了宰相曾说过的话,快马加鞭地赶回皇宫将宰相从大牢里放了出来,又问宰相:“你说,我把你关在大牢里是好事还是坏事啊?”宰相又回答说:“好!好极了!要不是陛下将微臣关在这大牢里,微臣恐怕就会陪陛下去打猎,那么就免不了被捉住再被吃掉的厄运了……”可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观地面对逆境就会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凡事都有利弊,逆境在给人带来麻烦的同时也给人以希望和勇气,困厄的感受能够让人对生活的体悟更深刻,从而让人们更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应该时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因为不幸总会过去,风雨之后就会看到彩虹。

人活着要心胸开朗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活的就是一种心态。我们不强求自己一定要在这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做出轰轰烈烈的伟业来,一定要成就什么大事,只要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可以说,这一辈子没有虚度。季老的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年轻时独自在异国求学达10年之久,中年又历经磨难,但是到了晚年,他并没有因为历经沧桑而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相反,却愈加有着参透世事的智者风范,心态乐观而又有活力。季老对苏东坡的那句“谁道人生无再少”作答曰:“我道人生有再少”。从中可见他对生活的信心。当人对生活充满信心时,就会散发出活力和激情,这是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具有的精神状态。一般人到老年都会感怀时光不待人,数十年时间在弹指一挥间匆匆就走过了,多数人会时常感慨那些年少轻狂与青春激情早已远去,剩下的时间大都在回忆和等待中度过。而季老却是以另一种状态面对老年生活的,他在80岁的时候仍然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他说自己有个毛病是忘乎所以,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并且经常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豁达开朗的心境并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他在90岁的时候,更是对年龄不以为意,这时的他虽然早已独自一人生活,但是却并不觉得孤独,他的家里非常热闹,除了每天都有来访的客人外,家里还有很多成员,比如他的4只波斯猫、两只乌龟。而最让他高兴的是他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在生活中,彼此相互沟通和交流,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真挚的友谊。对他来说,有这些朋友的存在,他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满足。他因此说:“有人说我活得非常滋润。此情此景,岂是‘滋润’二字可以了得!”从中可见季老在晚年时期一直保持着积极和乐观的精神状态。即使是生病住院也并没有影响他良好的精神状态。季老在80岁以后身体状况日益不如从前,起初是些无关紧要的小病,随后眼睛因患白内障而做了手术,术后恢复的并不好,眼睛看东西一明一暗,直到2000年双眼才重见光明。2001年,身体再度出现不适,因肾脏出了问题而又一次住院,他在日记中写道:“早晨一起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便血四五次。这可能是一个不祥之兆。但是我却泰然处之,心里极为平静,文章照写不误。”这就是季老,在生老病死面前淡泊以对,用平常心看世事。所谓心胸开朗,就是不把眼界局限于狭小的生活圈内,打开眼界,敞开心胸,不计较一时的荣辱得失。用开阔的心胸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良好的处世之道。《道德经》中说过:“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也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应该有容人之量和宽广的胸襟。有两个朋友,平时关系非常好,他们结伴去沙漠旅行。有一天,他们吵架了,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一巴掌。被打的那个人觉得受到了伤害,就在沙子上写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前进,又有一天,他们遇到了风沙,被打的那个人出了意外,差点丧命,幸好他的朋友救了他,于是他又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他的朋友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我打了你,你要记在沙子上,而救了你却要刻在石头上呢?”他回答说:“当被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写在沙子上,风一吹就会了无痕迹了;而如果被帮助,就要把它刻在心上,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忘记了。”真正的友谊,伤害是无心的,而帮助则是出自于真心,对于真心待你的人,怎能因为一时的摩擦就轻易放弃你们之间的友情呢?当你敞开心胸地对待他人时,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会得到许多真心的朋友。同样,对待对手和敌人也要心胸开朗,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你才有进步的动力。如果你的人生太平顺,就会变得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对手的存在会让你产生危机感,从而开发内心的潜力,鼓足勇气面对困境,而不至于情绪崩溃。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是他们使你变得日益豁达而强大。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做到乐观豁达呢?因为他们缺乏满足感,也没有很好地找到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因此有的人十分暴躁,而有的人会逐渐与大多数人疏离,走向自闭。佛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仅注意我们所没有的,而是要把目光放在所拥有的上面,因为这份拥有,我们要歌唱,要欢呼,要感谢造物主的给予,也要敞开心胸真诚地拥抱生活,人生苦短,岁月漫长,人生在世,无论喜乐忧愁,还是成功失败,都像浮云和流水,匆匆而过。敞开心胸,从容地面对这些悲欢离合,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