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17125200000003

第3章 不完满才是人生(2)

牢骚太盛会断肠

季老在谈到人到老年应避讳的10种不良心态时,曾将其中的一种归纳为愤世嫉俗。他之所以认为愤世嫉俗是一种不好的生活态度,主要是因为愤世嫉俗会使人陷入牢骚满腹却一事无成的境遇之中。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利,也不可能全部的事情都能看得顺眼,进而为有些小不满发点小牢骚,也成了疏解烦闷的一种减压方法。然而物极必反,一旦从“小牢骚”发展到“牢骚满腹”,让不良心态窃取了心灵上的高位,肆意蔓延,人生则难免会酿成一场“牢骚太盛会断肠”的悲剧。说起来十分有趣,由古至今牢骚满腹之人并不鲜见,但他们选择的发泄方式却各不相同。只要稍加总结即可发现其各具特色,甚为有趣。比如有些人感到被伤害、受了委屈后,会非常直白地攻击那些伤害他们的人。其言语特点是,基本不讲措辞,只图一时痛快,想起什么说什么。这是典型的“快意恩仇型”。还有一种人的处理方式与之类似,但相比之下更显粗暴,基本上是不挑场合、不要面子,大有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就暂且称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式”吧。相比之下,另有一些人不喜张扬,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愿当面撕破脸地大吵大闹,而是善用“指桑骂槐”、“杀鸡儆猴”之类的小伎俩,试图让对方体察其心,自觉有愧于他。这是中国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方式,名为“迂回消气法”。最后一种人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可谓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些看不惯的事情太多,所以无法采用上述形式,只能关起门对影独酌,自己去体味愁的滋味,久而久之愁入骨髓,如久病般再难医治。这就是有名的“自我压抑型”,在中国历史上此类中最极端的就是疯癫的明朝画家徐文长,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然而,面对喧嚣的凡世、变幻的人心,难道就真没有更好的排解郁闷、化解牢骚的方法了吗?商朝有一个大臣,名叫阿衡。他本是一个弃婴,然而幸运的是有莘氏捡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抚养。后来,商汤要迎娶有莘氏的女儿,阿衡作为臣仆随嫁了过去。当时的皇帝是夏朝有名的暴君夏桀,他昏庸无道、暴虐残酷,弄得百姓们饥不果腹、流离失所。天下人对桀的统治都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但又没有几个人敢公开反抗他。机智的阿衡看到了夏的腐败衰落,却没有像世人那样哀叹天地不公、生不逢时,他想了一个办法去接近德才兼备的商汤。他善用自己烹饪技能,用调味为商汤作比,讲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到了商汤的赏识,还被提拔当了宰相。商汤的势力在阿衡的协助下不断壮大,甚至拥有了讨伐夏桀的力量。在阿衡的鼓励下,商汤活捉了夏桀,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试想,如果人人都能像阿衡那样把发牢骚的时光用来韬光养晦、自省吾身,那么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就不会只停留在酒后的微醺和白日的恍惚之中,满腹的牢骚也就会随之消弭无踪。0 0 其实,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讲,牢骚满腹都不是件健康的事。过多的牢骚不仅会让人失去生活的斗志,甚至有的时候牢骚满腹还会葬送掉自己苦心经营的声誉。墨子门下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好学而善问,名叫子禽。有一天,子禽问墨子:“老师,你能说说多说话的好处吗?”墨子微微含笑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对子禽说:“你看那池塘中的青蛙终日叫个不停,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去理会它。你再看那公鸡可就完全不同了,它们每天只在黎明即将到来时才鸣叫几声,人们就知道天已经亮了,纷纷从睡梦中醒来。由此看来,多说话又有什么好处呢?言不在多而在于它出现的时机和价值。”墨子的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说过多没有价值的言语,就如同池塘中的青蛙永远无法得到世人的尊重,只是徒招人厌而已。不过,归根到底,牢骚满腹还是肇始于人人都有一个不完满的人生,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够真正完全满足人们“生”的需求。纵观人生,似乎一直无法脱离一个“欲”字,这个“欲”可以要的是物质,也可以要的是精神,甚至是虚无,范围之广无所不包,且不断与时俱进。由此而观,豁然开朗,看下面的故事后,也许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一切的牢骚也都可以抛之脑后了。某天,无德禅师正一个人在后院中除草,突然迎面走来3个愁眉苦脸的信徒。信徒们若有所思地问禅师:“世间之人都信佛法能减轻痛苦,然而我们也已经礼佛多年,为什么还是感受不到半点的快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无德禅师一边放下手中的锄头,一边慈祥地望着他们说:“要想得到快乐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先想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信徒们有些诧异地互相看了看,考虑了一会儿才分别回答。信徒甲犹犹豫豫地说:“死亡未免也太危险可怕了,所以人还是要活着吧。”接着信徒乙也回答:“我是为了将来能过上衣食无忧、儿孙满堂的生活,现才不得已努力工作的。”信徒丙则说:“如果我不活着,一家老小又有谁来养活呢?”无德禅师听后摇摇头,笑着说:“不能怪你们无法得到快乐,因为我从你们的话语中只听到了死亡、衰老与被迫劳作,却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了理想、信念和责任,生活自然也就只剩下劳碌与疲惫了。”信徒们对无德禅师的话表现得十分不以为然,淡漠地说:“这些东西只是说起来很容易、很动听,但总归还是无法当饭吃吧!”慈祥的无德禅师又问道:“那你们说说快乐还需要什么呢?”信徒甲说:“应该是名誉吧,有了它就有了一切,这样才能有快乐。”而乙说:“不对,是爱情才对吧,有爱情的人就有快乐。”丙却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金钱才能让人快乐。”无德禅师说:“那好,我再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了名誉的人依旧有烦恼,沉浸在爱情中的人还是不快乐,富人们也都忧愁缠身呢?”信徒们听后面面相觑却又哑口无言,只得静静地等待禅师点化。最后,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时时刻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们并不空洞,因为只有生活观念和态度改变了,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须为大众服务,才能收获快乐;奉献给他人的爱情,才有真意;至于金钱,只有被用来救助穷人时,才能体现价值;这才是快乐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果生活还是那么沉重,功利之心依旧在体内叫嚣,各种牢骚不断接踵而至,就想想无德大师的话吧,也许人们会在这烦劳的世界外看到另一片一直被等待发现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