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用他洞察世事的双眼和勤于笔耕的双手,进行了一次跨越文化的人生旅行后离开了我们,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人们往往不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限定”这样一位学者,因为在他身上,光环太多,桂冠太多,常让人无法企及。
季老是勤奋的,也是幸运的。1911年8月6日,他出生在山东清平的一个农人家庭。6岁的时候,投靠济南的叔父,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18岁时,师从著名翻译家董秋芳先生,19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师从吴宓、叶公超等人。在此期间他还选修了陈寅恪、朱光潜、俞平伯、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的课程,受益匪浅。
对于季老在学术上的造诣,学界自有公论,普通人亦很难评价,但季老淡泊名利、乐享人生的人生态度,却很值得后人反思与学习。
季老对待人生的态度,谨慎而谦虚,他自认为是一个平凡至极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饮祖国水,食祖国粮,谈人生事,如果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生活的历练和勤于思考的头脑。
季老去世的时候,已经是98岁高龄,他一生的经历可谓一则现代传奇故事。年轻时,他从山东乡间的小路一路走到了祖国首都,期间还赴德留学,这一时期,留下了季老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足迹。
出国留学的10年里,季老从没离开过学校所在的两个城市,他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季老耐住了寂寞,十载寒窗也为他后来赢得的诸多荣誉奠定了伏笔。
“文革”期间,季老为了维护心中的正义与神圣,依旧坚定执着地选择真理。这种对信仰的热忱,展现了他的人生境界。
即使是年老之后,季老依旧不忘反思自己,他亲自摘取了自己头上的三项桂冠,即“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其谦逊的态度,让人甚为敬佩。
虽然季老曾经言明,人生对与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意义的,但他的诸多作品都展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态度中没有高调而矫情的虚荣。他的人生观完全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其感悟似细水长流的甘泉,平实而真诚,简洁而更见清灵。
相比季老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生态度,如今的人们常被生活的细枝末节所迷,被功名利禄所惑,成了名副其实的庸人与俗人。
人生是谁也无法规避的一种现实,在面对这种现实的时候,有人选择用实用主义的机智与狡黠处世,也有人用浑浑噩噩的态度得过且过。与之相比,季老面对人生的态度,更像是中国古代君子修身养性时所持的“慎独”思想,自我修行的意味极浓。
在季老的著作中,时刻透露着他清明睿智的人生智慧,季老无疑成了指引后人的一盏指路明灯,聆听季老的人生观,仿佛是季老本人站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处,疏导误入歧途的人们。
也许对普罗大众来说,这就是名人的价值———用他们极富典型意义的经历与感悟点化众人。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这本关于季老人生真意的书,既是一本人生智慧书,也是一本劝人向善、修身养性的书。如果你是一个有感于人世清浊的人,此书就会成为你最忠诚的良师益友。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