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走寻常路:乔布斯成功24法则
17122900000025

第25章 每周奋斗90个小时

我们是天才,有人说我们是疯子,可是只有疯子才能改变这个世界。

——乔布斯

每周工作90个小时

乔布斯在接管麦金塔项目的时候,此项目只是一个无人问津、不受重视的项目。当初的负责人和一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是第一代麦金塔电脑开发小组的成员。

乔布斯为了让工作小组成员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将具有革命性,对工作小组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麦金塔电脑不只是一台电脑或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程,而是实现了非技术人员可以独立使用电脑的变革。

在三年里,乔布斯虽然经常对辛辛苦苦工作的麦金塔小组成员大发雷霆,但他通过树立工作意识而维持大家的士气,并使他们具有更高的使命感。程序员安迪·赫茨菲尔德说:“打败竞争对手或者挣钱从来就不是我们的目的,多做不平凡的事情或者更伟大的事情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1984年,在《麦客世界》杂志创刊号中,乔布斯撰写的一篇文章提到:“这个新产品是我们所有人走到一起来制作的,这可能就是我这一辈子所从事的最伟大的事业。”

乔布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改写计算机的历史事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能够参与如此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是他们莫大的荣幸,并且称他们是将技术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家。

现在看来,事实结果也的确如此。麦金塔电脑的出现引起了计算机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坚信乔布斯信念的麦金塔小组开玩笑说,他们绝对信仰这位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乔布斯。

乔布斯说:“你只有对此充满激情,否则你会无法生存,并最终放弃。所以,必须有充满激情的想法或者有你想纠正的错误,不然你就没有坚持这一项目的毅力。如果做到这一点,你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激情对开发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激情和公司生存是息息相关的。

1984年,第一个麦金塔电脑的用户界面被描述为“一个玩具”。有时,只有少数人真正支持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新尝试。“人们想要彩色的电脑”这种想法,比尔·盖茨认为简直不可思议。刚开始的时候,评论家对苹果公司开发iPod持反对意见。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对工作的激情,乔布斯是很难抵抗住外界的压力的。

为员工注入活力,这样他们就会充满激情地工作。苹果的员工长时间地工作时感到非常满意,他们有时比硅谷的工作狂还略胜一筹。

乔布斯使麦金塔小组相信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因此他们都非常勤奋地工作,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赋予了产品生命,并坚信自己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苹果公司的时候,乔布斯激励员工的方法是麦金塔电脑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分发了一件印有“每周开心工作90小时”字样的运动衫。

乔布斯每天的工作时间如下:

起床时间为早晨6点,先工作一会儿,再和4个孩子一起吃早点,孩子们上学后,在家工作1个小时,于9点整去苹果公司上班。

无论他在哪里,他都能通过高速网络处理苹果公司以及皮克斯公司的文件和电子邮件。

乔布斯是天生的“工作狂”,正如乔布斯的英文就是jobs。“每周工作90个小时,并且喜欢这么做。”这是乔布斯的工作信条。但实际上,他即使每周工作90个小时还是觉得不过瘾。一般人是无法承受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消耗,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愿每天工作8小时,如果超过9个小时就感到疲惫。然而这种区别正是乔布斯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

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他并没有真正创造什么实体产品,但是却创造了一切。”苹果公司前CEO约翰·斯卡利在评价在第一代麦金塔电脑中做出了贡献的乔布斯时写道。乔布斯并不设计电路板或者编写代码,但与合作伙伴一起工作时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对他所在小组的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指导开发工作、提供设想、做出关键决策。乔布斯曾经对斯卡利说:“我只是把麦金塔电脑这一想法挖了出来,并转换成了产品。”

乔布斯在小组担当指挥员的角色,在那些富有创意的合作伙伴努力工作、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指导他们,并接受或否定他们的作品。设计师埃弗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取得现有的成果,与乔布斯提供的意见和信息是分不开的。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埃弗同样需要乔布斯的指导与协助。

乔布斯是一位著名的“产品挑选人”。“产品挑选人”是硅谷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是新成立公司的时候,硅谷风险资本家识别产品高人时的一个术语。通常,新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必须保证成功,否则,这家公司必定失败。但是有些新成立公司作为开端的并不一定是产品,而是拥有许多还没有想出要开发何种产品,但是却有才华与想法的工程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位能带领指导开发何种产品的人来确保新公司的成功,这个人并不一定是需要有管理或者营销技能的CEO或者高管人员,而拥有从众多想法中挑选出最关键的核心技能就可以。

畅销书《跨越鸿沟》的作者——风险资本家和技术顾问杰弗里·穆尔说:“产品出现后,就必须有一位独裁者。”此书是硅谷市场营销的权威,怎样把高技术产品变成主流产品是其讨论的主要内容。“新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决定其成败,这个产品必须一炮打响,否则必将失败;只有产品选择正确了,新公司才能够大获全胜。”

如何挑选产品只能有一个决策者,而不是集体的决策。新成立公司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品挑选人。乔布斯就是一位穆尔所说的完美的“产品挑选人”。

鲍勃·鲁兹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副董事长,同时也是一位“汽车独裁者”。他担任过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以及宝马公司的高管人员时,设计过梦幻毒蛇、普利茅斯和宝马2002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轿车。他作为典型的“汽车人”推出的独特汽车从不与竞争对手相同。

2007年,迈克尔·戴尔重新接管已陷入困境的戴尔公司,工作同样是挑选能够一炮打响的产品。他聘用摩托罗拉前高管人员加里克斯负责戴尔公司的销售业务,管罗恩·加里克斯也是一名优秀的决策者,他在摩托罗拉非常成功地推出了刀锋系列超薄手机。

分析家认为,产品必须通过集体的决策是根本没有用的。因为这是一种冒险行为,就像走钢丝一样,你必须成功,假如所挑选的产品一旦失败,意味着你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这就像去参加击剑比赛,你去做这件事时必须有足够的把握,且只能自己完成。

苹果公司开发的iMac、iPod、Mac Book以及iPhone等一系列产品,都是在乔布斯成功地挑选并指导下的产品。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功,因为它是一个受成功驱动的公司。

20世纪,从IBM公司的小托马斯·沃森到沃尔特·迪士尼,涌现了大批意志坚定的产品独裁者。如今,很多公司都是由公司委员会集体负责经营,而像盛田昭夫领导下的索尼公司一样由产品独裁者掌权的公司却越来越少。

帮助博朗公司成就辉煌的设计天才迪特尔·兰姆斯感叹道:“如今缺失的正是此类企业家,现在也就只剩苹果公司和索尼公司了。”

把握成功的机会

许多人对这个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奇才的印象是消极的、负面的。有的评论说:“乔布斯的成功是因为有着太多的巧合,无论早期的苹果,还是后来的皮克斯。”还有的评论说:“乔布斯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人拉他一把,而且每次都会有几个技术天才来到他的身边,在他开创新事业时全力帮助他。在乔布斯的鼓吹和带动下,这些技术天才充满热情,帮助乔布斯完成那些让他自己都觉得不能实现的事业。”

有些人觉得乔布斯成功的原因是他命好,碰到了成功的机会,接到天上掉的馅饼。可是事实上馅饼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那些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会成功,而乔布斯就是那种人。

任何时候都会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善于把握机会的乔布斯最突出的表现。苹果公司为什么经常能够抢占市场先机?主要原因就是乔布斯在设计项目时制定了苛刻的时间表,并严格控制着设计过程。乔布斯有卓越的商业技术头脑。当年,施乐公司展示的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等技术被乔布斯发现后,他兴奋地叫喊:“应该用这些技术开发新产品”,苹果的Lisa计算机项目都应用了这些技术,许多概念也一直延用到今天。

在人的一生中,只有把握机会,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如果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很多机会就可能错过而留下永远的遗憾。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英俊年轻人爱上了牧场主漂亮的女儿,他很想娶她为妻。有一天,年轻人到牧场主家里去求婚。可是,牧场主仔细地把他打量了一番,说:“我们到农场去。你能抓住我连续放出三头公牛中任何一头公牛的尾巴,我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你。”

年轻人听了很高兴,心想:“这没有什么难的,因为我有三次机会,一定能让她成为我的妻子”,他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们来到了农场,年轻人焦急地等着第一头公牛被放出来。没过多久,一头公牛被放了出来,直接冲向这位年轻人,年轻人见到这头最大、最丑的牛后,心想:“算了,我还有两次机会,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后面我还有两次机会,后面那头牛一定比这条小些、弱些。”于是,他把这头公牛放过了。

过了一会,第二头公牛又放了出来。然而,第二头公牛不但体形比第一头更大,而且更加凶猛。它嗓子里不停地发出怒吼声,站在那里用蹄子刨着地。“哦,我的天呐!太恐怖了。不管怎么样,下头公牛应该比这头好吧。”年轻人吓得腿脚酸软,浑身哆嗦,他再次把这头公牛放过了。

当牛栏的门第三次打开的时候。第三头公牛出来了,年轻人看到这头公牛时,脸上露出了微笑。这头公牛不仅矮小,并且非常瘦弱,他想,这才是我要抓的那头公牛。当这头公牛向他跑来时,他看准时机,正准备去抓住牛尾巴时,他却突然傻眼了,这是一头根本就没有尾巴的公牛。

主人公在机会来到面前时,没有好好地去把握,在犹豫不决中把机会给错过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机会稍纵即逝,是不会给你时间等待的,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因循等待,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徘徊观望。只要不等待、不观望,牢牢地把握住每次机会,成功就是你的,你也会成为第二个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