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
17120600000033

第33章 在人脉圈中占据主导地位(3)

朱元璋儿时的一位好友千里迢迢从凤阳老家赶到南京,经过几番周折才见到朱元璋。一见面,这位朋友为了套近乎,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朱重八,你当了皇帝好威风啊,还记得我吗?当年咱俩一起玩,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还没熟,你就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碎了,豆子撒了一地,你不顾那些,捡起来就吃,结果吃得太急,豆子都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这位朋友还想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坐不住了,盛怒之下,找个借口就把这个人杀了。

触犯国君是为大不敬,这位朋友的死似乎是“咎由自取”。朱元璋过于顾忌面子,丝毫不顾帝王风范,残忍杀害同乡,将骨子里的“小农意识”暴露无遗。但是细想一下,朱元璋这种做法非但不能使群臣百官发自内心地敬畏他,反而会让人更加看穿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如果他能够坦率地接待这位没眼力的朋友,比如落落大方地同他一起回忆以往的糗事,再顺势感慨一下儿时的不幸遭遇,也许在场的官员还会对这位贫寒出身却成就大业的君主心生由衷敬佩,然而,他的做法却显得过于小肚鸡肠,实在难以让人心服口服。如果生在如今这个人权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朱元璋一定撑不了多久。他既没有包容他人的气度,也没有直面事实的胸襟,哪个人愿意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又有哪个人愿意为这样的人效力?

古代战场上,有很多做了俘虏的人因为“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宁愿求速死,也不愿意投降当俘虏。为了面子而选择死亡,用现在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李清照一首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高度赞扬了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做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仔细分析一下,项羽当年就是两手空空从江东走出来打江山的,虽然在垓下之战后,他落魄退回原点,可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如果能放下“霸王”的尊严和威望重整旗鼓,也许可以东山再起,成就另一番霸业。可是,这涉及面子大事的匆匆一剑,使得很多“也许”直接变为“不可能”。在感叹项羽英雄气概的同时,后人不禁为其惋惜,与成功相比,失败绝对是大概率事件,失败必然伴随着面子的丢失,数次失败后,很多人开始驻足不前,因为怕背负起“一事无成”的名声,所以宁可就此止步也不会再去触碰,正因如此,失败才成了大概率事件,只有少数肯抛开面子的人达到成功。

深度决定高度

如果将一群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喜好、职业等)划入一个圆,那么融入这个圈子是第一步,逐级靠近圆心是第二部,成为圆心则是最终一步。想要融入一个圈子,就必须学会摒弃一些与这个圈子相悖的理念和行为,凡事不必太较真,过于死板的人只会处处碰壁,被排除在外。想要逐步向圆心靠近,就必须懂得“量大福也大”的道理,否则将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而想要成为圆心的人,除了以上两点,还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弱化自己的个性,看淡他人的缺点,如果事事都要明察秋毫就只能是永远在圆心外围打酱油。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们外出游行。走到正中午时,大家都感觉饥渴难耐,于是孔子就让一位徒弟去附近的酒家弄点吃的东西。徒弟来到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弟子,老师和我们赶路累了,能否给我们点食物吃?”酒家老板上下打量徒弟一番,然后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徒弟,我就写个字来考考你,如果你认识的话,我这里的东西你们随便吃。”

酒家老板大笔一挥就写出一个“真”字,然后示意这位徒弟识别。徒弟看了之后,心想这么简单的字谁都认识,于是就对老板大声说“真”字。老板大笑道:“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这明明就是个‘真’字,你怎么能说我念的不对呢?”徒弟非常生气。“字是我写的,我说它不是‘真’它就不是‘真’。”于是,就吩咐伙计们将这名徒弟赶出酒家。

孔子远远地就看见徒弟两手空空地回来,问明原因之后,孔子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我和徒弟们外出行路累了,想向您讨点东西吃,不知可否?”老板和上次一样,说:“既然你是孔子,我就写个字让你来认。如果你认得,你们可以随便吃。”于是,老板又写了个同样的“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着说:“你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

见师父将“真”字读成“直八”,徒弟不服气地说:“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见徒弟不解,就解释道:“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还那么较‘真’,怎能不碰壁?既然他死活不肯认‘真’,你何必为了一点小事较‘真’而耽误讨取食物的正事的?”

孔子不愧为圣贤,通往终点的途径很多,但是最不可取的就是斤斤计较。一时的退让并不是整个进程的退步,而是迂回的前进,生活中与自己意愿相左的人和事太多,如果每回都要分出孰是孰非,那么人只会越交越少,路只会越走越窄。仔细研究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会发现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唐太宗能够不计较帝王的身份虚心接受“明镜”魏征数次犯颜苦谏,因而才有了“贞观之治”的伟绩。

一位老者曾说过:“如果大街上有人骂我,我连头都不会回,因为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是谁在骂我,也懒得和这种随口大骂的人去争论是非。”在老者看来,时间太过宝贵,值得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根本就没有必要为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想要站在引人注目的平台上从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其中必然涉及到种种得失问题。锱铢必较的人永远都匍匐在最底端,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而胸怀大志的却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松排解干扰自己攀爬的难题,这也从侧面应验了一句话:眼界决定视野,深度决定高度。

成为人脉圈内的信息枢纽

美国有句谚语:“每个人距离总统只有6个人的距离。”即日后被证实的“六度空间理论”。意思是说,你认识一些人,然后通过他们认识的人结识另外一些人……经过几番周折后,你的人脉圈就会将总统囊括在内。这句话是充分运用人脉资源的最佳体现:如果你想向某个人物靠近,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现有的人际网络,通过直接、间接搭桥牵线来靠近关键人物。

英国的《卫报》曾经报道一篇文章:微软的研究专员检测了1.8亿人之间的300亿个电子信息,发现“六度空间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处于人脉链中,只需要6个人,便可以同地球上任何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换言之,只需要6个人相互介绍,便可以同奥巴马或贝克汉姆扯上关系。

那么,什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呢?信息。有人可以足不出户便了解企业运转的一切动态,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可以坐晓天下事;有人可以身处底端却对高层人事信息了如指掌,因为他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从而使自己成为各色信息汇总的平台。可见,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是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平台的。

国民党时期著名陆军上将、名震一时的“西北王”、蒋介石最器重的将领胡宗南就是踩着重要的信息上位的。

1924年,年轻气盛的胡宗南报考了黄埔军校,可是因为身材过于矮小,他被辞退了。大费周章后,他结识了廖仲恺,并成功博得了廖仲恺的赏识,最终被破格录取。然而,进入军校后的胡宗南始终没有放弃对各级、各重要人物的信息的套取,他明白向组织无限靠拢是保证自己仕途的捷径,于是,他仔细打探,终于得知校长蒋介石每天有晨跑的习惯,这让胡宗南内心激动不已——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胡宗南就悄悄来到操场上晨跑。不一会儿,蒋介石来了,看见有人赶在了自己之前,便随口问一句:“你是谁?”胡宗南立刻端正身姿声音洪亮地回答:“报告校长,一期学生胡宗南!”这样,日复一日,蒋介石每天都能听见这个名字。后来,成绩上突出的胡宗南得到了蒋介石的垂青,开始加以重用。

也许你是跃跃欲试的千里马,苦于没有伯乐来相中。既然不甘于被埋没,就要去四处打探,寻找能够提拔自己的伯乐。不止是胸怀大志的功臣名将善于利用信息渠道,很多精于世故的小人物也懂得信息对自己的重要性。

彼得和汤姆是一对好朋友,彼得是汽车推销员,汤姆是保险推销员。他们二人通过良好的沟通相互传递信息,实现了工作上的互利共赢。

有一次,彼得向一位相声大师成功推销了一辆汽车。一个星期后,这位相声大师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先生您好,我是彼得的好朋友,感谢您一星期前从彼得那里买了一辆汽车。我今天打电话是想通知您,请您明天抽时间开车回车行进行检查。”汤姆知道,大凡这些名人都很忙,一般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邀请。所以,汤姆想借这位相声大师回车行的机会请他吃饭。

第二天,这位相声大师如约而至。检查车况后,汤姆对他说:“××先生,我很感谢您的支持。已到午餐时间,我想请您一起坐坐,我们可以顺便聊聊如何更好地维护您的爱车。我想您不会拒绝一个朋友的邀请吧?”相声大师盛情难却,便接受了汤姆的邀请。

吃饭期间,汤姆说:“像您这么成功的人士,一定会非常注意生活的品质,一定需要一份完善的保障计划。我这里有一份保险计划书,请您有时间留意看一下。”这位相声大师面对汤姆的盛情,实难拒绝,于是接过保险单。

几天后,汤姆不断地打电话并亲自拜访,终于签下了这份保单。同样,彼得也利用同样的方式向汤姆的保险客户推销了汽车。这就使朋友之间的人脉一起分享,共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正如萧伯纳所言:“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结果却是每人至少有两个以上思想。”同理,你有一个关系,我有一个关系,如果各自独享,那么关系就仅停留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但是如果能够拿出来与人分享、交换关系,那么这个关系范围就可以加倍拓展。

定期扫描人脉网,必要时“痛斩马谡”

培养人脉好比照顾花园,一定要精心维系,定期清理杂草,否则再好的种子也会被埋没。因此,妥善打理自己的人脉是成功运用人脉的保障。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各种棘手的问题也会随之浮上来,这时候,就需要理清思绪,判断哪些人脉是对自己有益的,哪些是不利的,然后拔掉人脉中的“杂草”,趋利避害。

齐桓公早年非常器重宰相管仲,在管仲的指引下亲贤臣、远小人,最终实现了霸主大业。管仲在病危时曾告诫齐桓公,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都是奸诈邪恶之人,千万不可以亲近。齐桓公却不以为然:“当年易牙把他的亲生儿子煮了给我吃,表明他对我的爱远远超过对他儿子的爱,为什么不能信任?”管仲说:“人世间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莫过于父子之情,他对亲生儿子都能下此毒手,又怎么会爱你一国之君!”齐桓公又问:“竖刁阉割自己的皮肉进宫侍候我,证明他爱我超过爱自己,为什么不能信任呢?”管仲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对受之于父母的皮肉都不爱惜,怎么会爱你国君呢!”齐桓公再问:“卫国公子开方放弃太子之位来到我手下称臣,就连父母死了也不回国奔丧,这表明他对我的爱超过对父母的爱,为什么不能信任加以信任呢?”管仲说:“百善孝为先。卫公子放弃太子的地位来投奔你证明他非常有野心,连父母死了都不回国奔丧,证明他心狠手辣,这种人你还可以信任吗!”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话,将这三人免职。然而管仲死后,他时常回想起平日这三个人对自己的百般讨好,于是又将其官复原职。不久,年迈的齐桓公病重,这三个人假传圣旨说齐桓公生病期间任何人不得入内拜见,只留竖刁一个人在宫门把守。随后,后封锁了宫门,在齐桓公的寝宫外修筑了几丈高的围墙,只留一个供人探视的小洞。就这样,显赫一时的齐桓公在老年活活饿死在病床上,直到他死后67天,尸体已经腐烂了才被世人知道。

可见,凡夫俗子也好,帝王将相也罢,最终都要面对各色人际关系,都要与人打交道。因此,辨别是非、趋利避害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要轻易相信有竞争关系的同僚,更不要轻易亲近阿谀奉承的小人。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诈。”,在欣然接受他人抛出的橄榄枝之前,要忖度再三,不要重蹈古人的覆辙。

相比之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举就显得明智得多。想要掌控大局,必须首先扫清障碍,树立威信,诸葛亮痛斩爱将马谡便是最典型的案例。当初诸葛亮不顾刘备的遗训重用马谡,然而马谡却刚愎自用,违反诸葛亮的命令,最终痛失街亭,使整个楚国陷于危难之中。挥泪斩马谡,名义上是军令如山,为严肃军纪,但事实上也是诸葛亮“杀一儆百”以巩固自己地位的做法。十分赏识的将领都能够毅然决然地处斩,试问军中还有谁能敢抗命?果然,马谡伏法后全军将士大为震惊,进而各个严于律己,全军士气大震。